北:现在你可以跟那谁,胡一泊聊聊。
Q:呃呃呃呃啊啊啊啊胡老好!
胡:你好~
Q:每次都是在周末加班是么?
胡:嗯对,我一般就是每周休息一天,然后基本都在这儿了(笑)。
然后寒暄了几句
胡:(笑)因为我们主要的目标还是想要把这个行业托起来,如果这个行业不是一个健康的环境,单有一两个片子蹦出来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就跟中国足球一样,只有一两个好的球员没有用,整个球队起不来你还是冲不出亚洲的,仍然进不了世界杯。所以说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更重要的还是托行业,让投资方觉得你这个团队不是我负责投钱你负责赔钱,不是说你们虽然口碑很好,但是我往里砸钱却没有回报,这就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最好的情况是我们在观众层面具备好的口碑,我们在投资方层面也有好的口碑,这两个环节对接好的话就OK了。就会出现我们越把品质做好,大家越认可,这个项目就越有好的回收效果。
目前的本土动画产业更多的还是在恶性循环。投资方投了不少钱,结果片子也没做好,赔钱了找谁算账都不知道,最后大家只能认倒霉了。然后就慢慢导致投资方兴致越来越低,逼得他只能去看产量,既然两年出二十集和一年出两百集的回收效果是一样的,那我为什么不投一年两百集的呢?所以说大家现在都在拼命量产,这样的话带来的结果就是产品的水分越来越高嘛,所以现在整个本土动画的问题就在这里,产业不健全。我觉得我们更有必要解决这件事,否则的话就太任性了。
Q父:那是这个,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因为我有时候陪她去电影院看动画片啊,好像还是看的人少。
胡:其实还不错了,这几年动画电影发展得还算不错。前段时间上映的《疯狂原始人》就是口碑和票房都很好。然后像《功夫熊猫》在中国的票房基本是七个多亿,非常好 。其实院线是比较不错的一个平台。
Q父:还有一个就是这种动画电影我觉得还是少。因为时间紧张啊,我不太喜欢看连续剧。感觉这样的短片还是少。
胡:对,成年人普遍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去看断断续续的东西。
Q父:对,你像那个美国大片那样的啊,像冰河世纪,诶就这两个小时我看了以后感觉到印象很深,很震撼。像这样的片少。
胡:院线比较考验综合实力。像咱们在电影院看的动画片,大部分都是由国际资本支持的。迪士尼,或者梦工厂,他们是集团作业,本身投入非常大,他们运作的是全球市场,做出来的产品会在全球去卖。比如说他们投入一两个亿,全球市场就可以保证回收十个亿,这样的话是没有问题的。国内的问题是本土动画产品只能在国内卖,因为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嘛。国内的市场是有限的,由于回收上有极限,就约束了投资的额度,那么结果就是你的投入越少,产品的精致程度就会越差,按您的说法,画面的震撼度或者冲击力就会弱,跟国际化的动画品牌去比没有什么优势。
像电视平台,它的好处就是我的画面可以不那么精致,但是依靠好的剧情,仍然可以吸引观众。比如电视剧,像《潜伏》啊,谍战题材的,整个的品质没有电影精良,但是剧情很吸引人,收视率和项目收益仍旧是比较可观的。但电影是不太可能完全照搬这个模式的,大家一般就是抱着用一两个小时找刺激的心态,就是要追求极度的震撼,我要值回这几十块钱的票价嘛,那观众对这个东西的技术品质要求就会高,但是这个品质是由投资换来的,没有大额的投资介入,很多类型片实际上是没法操作的,还有一类观众是为了寻求某种明确的目的性或者说功能性,比如情侣一起过周末,逛街逛累了,那就看场电影吧,看什么呢?看个爱情片吧,能促进两人感情嘛,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国内的很多制片方都转向去拍喜剧片或者爱情片。
但是对本土动画电影来说这个就比较尴尬了,这种类型本身的市场需求还是有限的,而且消费主体肯定是小孩子,对吧?比如放暑假寒假,一家三口去看场《喜羊羊》,那就跟情侣去看《致青春》一样,它是属于功能性产品嘛,所以它的票房就有一定保证。
但是年龄段再高一点的话可能问题就比较大了,前面说了因为它只能走国内市场,但这一块儿的盘子整体是小的,而且一但上院线,大家的选择就会多样化,观众会被分流,比如在暑期档,学生放假,这个时候有很多美国大片,你是去看《钢铁侠》还是去看国产动画呢?如果是我,也会选择看钢铁侠,这个是没跑的事儿。一旦你上院线,竞争对手就变成了同档期内所有的电影,你需要跟这些去竞争,但是你的成本在那儿摆着,视觉效果技术手段肯定是拼不过美国大片儿的,对吧?如果你的消费主体又不以低龄段的观众为主的话,等于从功能性上也不具备竞争优势,那后果可能就非常严重了。所以实际上虽然做电影貌似各方面更直观一些,但是风险也会更高。
Q:呃呃呃呃啊啊啊啊胡老好!
胡:你好~
Q:每次都是在周末加班是么?
胡:嗯对,我一般就是每周休息一天,然后基本都在这儿了(笑)。
然后寒暄了几句
胡:(笑)因为我们主要的目标还是想要把这个行业托起来,如果这个行业不是一个健康的环境,单有一两个片子蹦出来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就跟中国足球一样,只有一两个好的球员没有用,整个球队起不来你还是冲不出亚洲的,仍然进不了世界杯。所以说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更重要的还是托行业,让投资方觉得你这个团队不是我负责投钱你负责赔钱,不是说你们虽然口碑很好,但是我往里砸钱却没有回报,这就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最好的情况是我们在观众层面具备好的口碑,我们在投资方层面也有好的口碑,这两个环节对接好的话就OK了。就会出现我们越把品质做好,大家越认可,这个项目就越有好的回收效果。
目前的本土动画产业更多的还是在恶性循环。投资方投了不少钱,结果片子也没做好,赔钱了找谁算账都不知道,最后大家只能认倒霉了。然后就慢慢导致投资方兴致越来越低,逼得他只能去看产量,既然两年出二十集和一年出两百集的回收效果是一样的,那我为什么不投一年两百集的呢?所以说大家现在都在拼命量产,这样的话带来的结果就是产品的水分越来越高嘛,所以现在整个本土动画的问题就在这里,产业不健全。我觉得我们更有必要解决这件事,否则的话就太任性了。
Q父:那是这个,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因为我有时候陪她去电影院看动画片啊,好像还是看的人少。
胡:其实还不错了,这几年动画电影发展得还算不错。前段时间上映的《疯狂原始人》就是口碑和票房都很好。然后像《功夫熊猫》在中国的票房基本是七个多亿,非常好 。其实院线是比较不错的一个平台。
Q父:还有一个就是这种动画电影我觉得还是少。因为时间紧张啊,我不太喜欢看连续剧。感觉这样的短片还是少。
胡:对,成年人普遍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去看断断续续的东西。
Q父:对,你像那个美国大片那样的啊,像冰河世纪,诶就这两个小时我看了以后感觉到印象很深,很震撼。像这样的片少。
胡:院线比较考验综合实力。像咱们在电影院看的动画片,大部分都是由国际资本支持的。迪士尼,或者梦工厂,他们是集团作业,本身投入非常大,他们运作的是全球市场,做出来的产品会在全球去卖。比如说他们投入一两个亿,全球市场就可以保证回收十个亿,这样的话是没有问题的。国内的问题是本土动画产品只能在国内卖,因为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嘛。国内的市场是有限的,由于回收上有极限,就约束了投资的额度,那么结果就是你的投入越少,产品的精致程度就会越差,按您的说法,画面的震撼度或者冲击力就会弱,跟国际化的动画品牌去比没有什么优势。
像电视平台,它的好处就是我的画面可以不那么精致,但是依靠好的剧情,仍然可以吸引观众。比如电视剧,像《潜伏》啊,谍战题材的,整个的品质没有电影精良,但是剧情很吸引人,收视率和项目收益仍旧是比较可观的。但电影是不太可能完全照搬这个模式的,大家一般就是抱着用一两个小时找刺激的心态,就是要追求极度的震撼,我要值回这几十块钱的票价嘛,那观众对这个东西的技术品质要求就会高,但是这个品质是由投资换来的,没有大额的投资介入,很多类型片实际上是没法操作的,还有一类观众是为了寻求某种明确的目的性或者说功能性,比如情侣一起过周末,逛街逛累了,那就看场电影吧,看什么呢?看个爱情片吧,能促进两人感情嘛,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国内的很多制片方都转向去拍喜剧片或者爱情片。
但是对本土动画电影来说这个就比较尴尬了,这种类型本身的市场需求还是有限的,而且消费主体肯定是小孩子,对吧?比如放暑假寒假,一家三口去看场《喜羊羊》,那就跟情侣去看《致青春》一样,它是属于功能性产品嘛,所以它的票房就有一定保证。
但是年龄段再高一点的话可能问题就比较大了,前面说了因为它只能走国内市场,但这一块儿的盘子整体是小的,而且一但上院线,大家的选择就会多样化,观众会被分流,比如在暑期档,学生放假,这个时候有很多美国大片,你是去看《钢铁侠》还是去看国产动画呢?如果是我,也会选择看钢铁侠,这个是没跑的事儿。一旦你上院线,竞争对手就变成了同档期内所有的电影,你需要跟这些去竞争,但是你的成本在那儿摆着,视觉效果技术手段肯定是拼不过美国大片儿的,对吧?如果你的消费主体又不以低龄段的观众为主的话,等于从功能性上也不具备竞争优势,那后果可能就非常严重了。所以实际上虽然做电影貌似各方面更直观一些,但是风险也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