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满族的女子,每个人在经过皇宫选秀之前是不允许私自谈婚论嫁的。皇宫选秀每三年一次,没有选上的人才可以自己安排婚事,选上的就要进宫陪王伴驾。所谓一入侯门深似海,多少女子将大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了深宫内院的寒来暑往之间。 年轻的慈禧是幸运的,她在获得皇帝的宠爱之后,顺利地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咸丰皇帝体弱多病,想必也影响到了他的生育能力,所以最终到死也只有慈禧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旧社会讲究母以子贵,正是这唯一的儿子让年轻的慈禧捞足了政治资本,更加得到咸丰皇帝的宠爱。咸丰甚至让慈禧代笔批阅奏章,也让慈禧有了接触政治的机会。但是这一切对于苦难的中国人面来说,却是不幸的。 咸丰帝死了,既然他只有一个儿子载淳,载淳成为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但当时载淳只有六岁,无法理政,弥留之际的咸丰留下了两道口谕: 一、 皇长子(载淳)立为皇太子; 二、 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鉴于大臣擅权的历史教训,咸丰又将两枚随身印章“御赏”与“同道堂”分别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和儿子载淳,作为皇权的象征。这就是说,在皇帝年幼尚不能亲政时,以皇帝名义下达的谕旨,必须在谕旨前加盖皇后持有的“御赏”印;文末则加盖“同道堂”印,这样的谕旨才有效。 因载淳年幼,他的亲生母亲慈禧太后顺理成章地代理了钤印之责。这样,朝政的运作就形成了两宫太后代政和八大臣辅政的平行体制。咸丰临终时精心设计的权力分配方案,其实是想通过多方牵制达到权力的制衡,以确保皇权不会旁落。 但这样的安排,前提条件是双方必须通力合作,这对于专制王朝来说,显然不太现实。慈安太后不识汉字,对政治也不感兴趣,实际上皇权一方只有二十六岁的慈禧太后一人;而八位顾命大臣一边,则以肃顺为核心。慈禧太后和肃顺两人都是强势人物,根本就不可能通力合作。 肃顺与慈禧本来就有矛盾,咸丰活着的时候肃顺就经常劝他除掉慈禧,以免将来她把持朝政。咸丰皇帝一直没有表态,有皇帝给撑腰,肃顺也不敢对慈禧怎么样。皇帝死后,肃顺对这对孤儿寡母更加不以为然,在他的眼里,慈禧只是个盖章的机器而已。 既然有了矛盾,就要解决矛盾。解决的办法不外乎谈判和动手,对于强势的双方来说,谈判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动手了。多年的宫廷斗争经验告诉慈禧:先下手为强,该出手时就出手,出手不能留活口。 于是,她秘密派人联系留在北京处理事务的奕欣,邀他一起发动政变。此时的奕欣正在因为自己被排除在帝国权利中心之外而愤怒不已,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自然欣然应允。于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近百年的政变悄悄拉开了序幕。 皇帝驾崩,理应早日回京安葬,于是慈禧以皇帝年幼为由,要求载垣、端华护送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先走,肃顺等人护送咸丰的灵柩慢慢回京。还没进城,慈禧太后就立刻秘密召见了奕欣,将八位顾命大臣分别擒拿。整个政变,从计划到实施,只用了三天时间。 政变成功后,慈禧论功行赏,封奕欣为议政王、军机处行走;随后又封奕欣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封奕欣的长女为固伦公主。 政变成功的第九天,载淳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弃原来的年号“祺祥”不用,改为“同治”。由于皇帝年幼不能处理政务,由两宫皇太后在帘子之后辅佐听政,史称“垂帘听政”。 慈禧胜利了,从此整个大清帝国都在她的掌控之中。从她长时间把持朝政来看,慈禧是成功的。虽然后来甲午惨败,又被八国联军冲入京城制造“庚子惨案”,人们普遍认为是慈禧一人的愚昧所致。其实,生在那样一个落后保守的国度,任何人也不一定比慈禧做得好。如果将她放在开明的欧洲,想必又是一个撒切尔夫人一样的“铁娘子”。而且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只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