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的本质是对自由的追求。武侠文学必须回到这个基本点才能有所突破。
大家眼中侠的善,只是为心境自由而发的情感、行为或是本能。因为自由就意味着他看不惯周围让他不自由的事,会想办法形成自由,做一些常人不敢想不能做的事,这些可能违背道德的行为意识,在读者看来就是善。西方也有侠,佐罗/罗宾汉都是世界公认的侠,从政府认知看,他们是盗,但在读者观众心目中就是侠。
侠客的世界当然与盗贼、黑社会不是一个概念,但侠客堕落后就成为黑社会成员。很多武侠主角不是侠,是黑社会成员,甚至在读者中都会有这种感觉,更不用说这种侠士为政府所不容。所以符合这个条件的并不都是侠。曾经认为侠有两个最主要的标准:是否行侠仗义、性格是否洒脱不羁。但这种度很难掌握,古龙的历史感就很差,当人们看不到历史背影的时候,就会把主人公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混淆,所以在我看都像黑社会。即便写了陆小凤这样为官场卖命的家伙,也很难改变侠的世界观。
现实中,这样的侠必然会出现生存困境,来自于不断严格的法律之网,侠的本质使得他们自由、无政府主义倾向,侠对于读者的意义也在于他能够绕过法律直接求得正义。法律的密化无疑是对侠活动空间的侵犯,也消解了侠的至少一半的存在意义--如果法律可以包办正义,侠的正义之举就无存在价值了。现在最可怕的是,法律对个人自由空间一步步蚕食,而维护正义的作用却不容乐观,就是说侠被剥夺了生存空间,同时法律却不能添补侠留下的正义空白。到了温瑞安,即使写了一批官侠,也只不过在自欺欺人而已。四大名捕能算是侠么?他们维护的是法律,而非正义,可只有这种武“侠”,才能在那时的世界生存下去。
更进一步说,反推历史,就知道,侠之大者在世道混乱。春秋战国不用说了,唐传奇多在安史之乱后,民国出现武侠的高峰更是因为从太平起义开始,混乱到了极致,蜀山到解放后就写不下去,而梁/金正好切入到大 陆出现文化断层,而从那之后,随着各方面稳定下来,侠的生存空间再次被压缩,现代人看金庸作品更多是受到外界的影响,当成有趣的故事看,但随着这一代人与武侠渐行渐远,谁能保证下一代人还有武侠梦?
我们当然不希望通过金融危机/战争/失业等方式让大家再次憧憬侠的出现。从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承认世间一些不良情况的存在,有需要一些侠的出现,比如面对“表 哥”,有“花总”这样的异侠,面对“房媳”,可能也有“干~爹”一级的异类,或许是一些技术异能的像斯 诺登辈,能够站出来揭露一些不良现像,这在都市情感一类也有表现,但侠气弱了点,因为书友看到的是这些人赚大钱征服一切在胯下的豪气,梦想这样的生活,至于侠的层面,只不过是征服过程中的顺手牵羊,要是有违背法律面的存在,不会有人愿意代入。
而这些与武无关,因为在现实社会里,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能够用拳头解决的问题会出更大的问题,连老人摔倒/女童撞倒都没有人敢上前扶一把的社会,怎么会寻求肢体正义的快感?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是侠的特征之一,不是全部。灭门这个桥段的确老套,不过没得法子,武侠小说中,出家人、蒙面客、客栈、灭门、利器等等都是老套路,但又很少离得开,以至于武侠的描写通道越来越窄,就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侠生动有趣的一面,却很少能看到其感动读者的本质。像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是读者想起郭靖的时候,谁会真正去想他死在襄阳城的可歌可泣,更多的是年少无知时与黄蓉的自在岁月;像杨过,谁会责备他没有陪黄蓉死在襄阳城——他转身离去,身影依然高大,有人帖出金庸群侠主角比试高下,我把杨过当仁不让放在第一,因为他才是最接近侠士风范的。
只有回归自由,那才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西人有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大家都知道,西方文学一直以来以死亡与爱情为两大永恒命题,如果我们描述的,比这两者都高,那就足以证明东方文学比西方高出不止一个境界。这不但是西方人,整个世界不分年龄身份背景都会追求的境界,只有武侠文学真正写出自由的可贵,同时避免无政府主义倾向,把对抗置于更低的层面,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代入感。
大家眼中侠的善,只是为心境自由而发的情感、行为或是本能。因为自由就意味着他看不惯周围让他不自由的事,会想办法形成自由,做一些常人不敢想不能做的事,这些可能违背道德的行为意识,在读者看来就是善。西方也有侠,佐罗/罗宾汉都是世界公认的侠,从政府认知看,他们是盗,但在读者观众心目中就是侠。
侠客的世界当然与盗贼、黑社会不是一个概念,但侠客堕落后就成为黑社会成员。很多武侠主角不是侠,是黑社会成员,甚至在读者中都会有这种感觉,更不用说这种侠士为政府所不容。所以符合这个条件的并不都是侠。曾经认为侠有两个最主要的标准:是否行侠仗义、性格是否洒脱不羁。但这种度很难掌握,古龙的历史感就很差,当人们看不到历史背影的时候,就会把主人公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混淆,所以在我看都像黑社会。即便写了陆小凤这样为官场卖命的家伙,也很难改变侠的世界观。
现实中,这样的侠必然会出现生存困境,来自于不断严格的法律之网,侠的本质使得他们自由、无政府主义倾向,侠对于读者的意义也在于他能够绕过法律直接求得正义。法律的密化无疑是对侠活动空间的侵犯,也消解了侠的至少一半的存在意义--如果法律可以包办正义,侠的正义之举就无存在价值了。现在最可怕的是,法律对个人自由空间一步步蚕食,而维护正义的作用却不容乐观,就是说侠被剥夺了生存空间,同时法律却不能添补侠留下的正义空白。到了温瑞安,即使写了一批官侠,也只不过在自欺欺人而已。四大名捕能算是侠么?他们维护的是法律,而非正义,可只有这种武“侠”,才能在那时的世界生存下去。
更进一步说,反推历史,就知道,侠之大者在世道混乱。春秋战国不用说了,唐传奇多在安史之乱后,民国出现武侠的高峰更是因为从太平起义开始,混乱到了极致,蜀山到解放后就写不下去,而梁/金正好切入到大 陆出现文化断层,而从那之后,随着各方面稳定下来,侠的生存空间再次被压缩,现代人看金庸作品更多是受到外界的影响,当成有趣的故事看,但随着这一代人与武侠渐行渐远,谁能保证下一代人还有武侠梦?
我们当然不希望通过金融危机/战争/失业等方式让大家再次憧憬侠的出现。从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承认世间一些不良情况的存在,有需要一些侠的出现,比如面对“表 哥”,有“花总”这样的异侠,面对“房媳”,可能也有“干~爹”一级的异类,或许是一些技术异能的像斯 诺登辈,能够站出来揭露一些不良现像,这在都市情感一类也有表现,但侠气弱了点,因为书友看到的是这些人赚大钱征服一切在胯下的豪气,梦想这样的生活,至于侠的层面,只不过是征服过程中的顺手牵羊,要是有违背法律面的存在,不会有人愿意代入。
而这些与武无关,因为在现实社会里,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能够用拳头解决的问题会出更大的问题,连老人摔倒/女童撞倒都没有人敢上前扶一把的社会,怎么会寻求肢体正义的快感?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是侠的特征之一,不是全部。灭门这个桥段的确老套,不过没得法子,武侠小说中,出家人、蒙面客、客栈、灭门、利器等等都是老套路,但又很少离得开,以至于武侠的描写通道越来越窄,就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侠生动有趣的一面,却很少能看到其感动读者的本质。像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是读者想起郭靖的时候,谁会真正去想他死在襄阳城的可歌可泣,更多的是年少无知时与黄蓉的自在岁月;像杨过,谁会责备他没有陪黄蓉死在襄阳城——他转身离去,身影依然高大,有人帖出金庸群侠主角比试高下,我把杨过当仁不让放在第一,因为他才是最接近侠士风范的。
只有回归自由,那才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西人有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大家都知道,西方文学一直以来以死亡与爱情为两大永恒命题,如果我们描述的,比这两者都高,那就足以证明东方文学比西方高出不止一个境界。这不但是西方人,整个世界不分年龄身份背景都会追求的境界,只有武侠文学真正写出自由的可贵,同时避免无政府主义倾向,把对抗置于更低的层面,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代入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