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冬吧 关注:11贴子:674
  • 1回复贴,共1

【南冬】------------驴肉火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 


●小吃一种,原产地河北河间,流行于冀中地区,别名“大火烧”。火烧即一种面食,在饼铛里烙熟后,要架在灶头烤一下,才能使火烧外焦里嫩,别具风味;趁热用刀劈开,加入熟驴肉,是正宗的吃法。另有淀粉熬制的焖子夹入火烧佐食。 

近几年,京城食肆也有了驴肉火烧,赢得众多老饕们青睐和赞誉。所以祖籍河北河间的笑星冯巩曾说——我的家乡水美,我的家乡人更美,我的家乡火烧馋的我流口水。 
河间市地处广阔的华北平原中部。古代时曾为河间国,汉代封河间王,是为诸候,后又设府,地处京南交通要道,明代以后,为通往南方各地的“御路”,相传道路的宽度为“十八弓”,成为南北通衢大路,俗称京南第一府。因此,南北风味的各种饮食文化均在这里有所发展,尤其是清末时期,宫内太监,多出于河间一带,清朝末落,宫中烹饪高手御膳房太监回到家乡,流于民间,靠手艺吃饭,因此有话流传说:“要吃饭,河间转”。 

具有河间独特风味的“大火烧夹驴肉”,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来到河间府,一书生“杀驴煮秫”招待李世民,他吃后连说:好吃好吃;清代,乾隆下江南,从河间路过,错过住处,在民间吃饭,主人只好把剩饼拿来,夹上驴肉放在大锅里煲热,乾隆吃后连连称赞美味可口,河间火烧驴肉,经过数代流传才形成这样一种形状(还有一种是圆形的)和风味。河间有句俗语叫:“常赶集还怕看不见卖大火烧的”,这也就是说大火烧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可见大家对这种食品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因保护耕畜,驴不能随便杀了,只好掺上猪肉,后又独创出用驴油与淀粉加上各种药材熬制成的焖子。文革时期,因割资本主义尾巴,河间驴肉火烧这一独特的饮食文化,就全部停了下来。 

改革开放以后,各村镇尤其是河间米各庄一带的经济比较开放。火烧驴肉就又活跃了起来,新一代的面点师,集老一代的经验把“大火烧夹驴肉”这一传统食品发扬光大,很快的推向了长江以北各地,并且深得各地美食家的好评。现在河间市的有志青年,在全国各地开了多家河间驴肉火烧店,把河间美食,推向全国  
 


1楼2007-08-12 13:35回复
    河间驴肉火烧简介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驴肉肉质红嫩、口感劲道,比牛肉的纤维要细,口感更好,没有猪肉的肥腻,也没有羊肉的膻味,所以说驴肉是走兽肉的上品的确不为过。 
       在驴肉的各种吃饭中,数驴肉火烧最为常见,而在驴肉火烧中,数河间的驴肉火烧为上品。河间府在古代就是水草丰美之地,出产的驴肉也格外鲜美。河北附近正宗驴肉火烧店的驴肉都来自于河间,加上店老板祖传的烹制手艺,煮出来的驴肉色泽红润、鲜嫩可口。 
    火烧是死面火烧,揉好面后,拉成长条,涂上油,再合上两折,放到平底锅里烙,温度不能太高。等火烧基本熟透后,把它放到平底锅下的炉灶中,炉灶是特制的,边上可以放得住火烧。这样,火烧接触更高的温度,却不接触明火。不多久,火烧外面就会有一层酥脆的外皮,咬到嘴里十分得香脆。 选择的驴肉大有讲究,也要看个人爱好。没经验的客人经常是要最纯的肉,而驴肉中最有滋味的是有肥肉的肉,驴肉中极少有肥肉,而肥肉也不象猪肉那样油腻,而是更鲜美、更容易进作料。 
      把刚烙好的火烧取出来,再由顾客指点要哪块肉,上秤秤好,在专门的菜墩上切成薄片。如果顾客要求,还可以放入青辣椒,切到驴肉里。再加入香焖,香焖是用烹制驴肉的汤加驴油和淀粉,调制而成,和驴肉的味道相同,可作料的味道却浓了好多。驴肉火烧好不好吃,关键在香焖而不在肉。然后麻利地划开火烧的一边,把肉、香焖塞到火烧里边。一个香喷喷的驴肉火烧便大功告成。 
        驴肉火烧一定要趁热吃,因为要想驴肉火烧香里面必须加点肥的,只有热火烧才能把肥肉烤化,让香味渗透到肉里、火烧上。趁热把酥脆的火烧咬到嘴里,里边渗出的是鲜美的驴肉香气。放到嘴里咀嚼,驴肉的鲜嫩、火烧的香脆。人间美味也就不过于此了。


    2楼2007-08-12 13: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