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的空虚吧 关注:23贴子:2,170
  • 2回复贴,共1

当时的我,没得选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秋回家,百无聊赖中打开电脑,看了我念高中时就红极一时的《无间道》。高中时,我对梁朝伟的印象还停留在《东成西就》里面那个挂着两条香肠嘴唇的欧阳锋,对余文乐之流也不甚了解,那时候的陈冠希也没还有艳照门。现在对这些老中青演员们有了一些基本认识以后再看片就觉得兴趣盎然多了。
  其实我不会写影评,我写出来的所谓影评大都只是一些观后感。对电影缺乏一些基础知识导致我无法从影片的拍摄,细节,呼应方式等等技术手法上进行分析评论,作为一个观众,唏嘘过后,我只能将一些零碎的感受记录下来。
  其实我是不太爱看香港警匪片的,对其的印象基本就停留在《旺角黑夜》,《97古惑仔系列》此类片子上面。当年,有很多男同学看了《古惑仔》之后,个个都拿着西瓜刀喊打喊杀,个个都拜大哥收小弟,把头发染成刺眼的金黄色,推选出那个公认的“陈浩南”以后占地为王,到处为非作歹,打架滋事,向同学勒索钱财,把女生按在楼梯拐角处强吻(其实只是亲一下,但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那像失了身一样严重)。他们买五毛钱一张的粘纸,在身上贴出龙凤,蝴蝶,或者蛇蝎蜈蚣之类图案的“假纹身”,管城管和协警叔叔都叫“条子”,管暧昧的女生叫“马子”。他们赤着膊,肋骨突兀地根根可见,然后摇晃着他们那小身板儿,互称“山鸡”“乌鸦”等等听上去就很痞子的名号。通常,这些同学后来不是初中结束就走上了社会,就是走进了少管所。所以,当时的我对这些香港警匪片(不知道《古惑仔》算不算警匪片)真心没什么好感,总觉得是这些片子教坏了我的那些同学。
  如你所知,这里会出现一个“但是”。但是,《无间道》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为它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和文学性。我判断一部片子好与坏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看完以后,我有没有长时间沉浸在情节中走不出来,有没有为之长吁短叹。看完《无间道》之后,我在回沪的路上都仍旧想着这部片子。于是,我简单地认为,嗯,是的,它很好看。
  陈冠希和刘德华饰演的刘警官(假警察),余文乐和梁朝伟饰演的卧底(真警察),正如所有电影电视一样,总会有好人和坏人,正义与邪恶作为强烈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警察的天职,与匪徒之间的情义,两难取舍的矛盾心结,男性间力量的抗衡,加上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点缀其间,即是我所谓的“人文色彩”。
善恶,是非,好坏其实都是在一瞬间决定的,并没有事先的身份设定。不能指着影片中的梁朝伟说“他就是那个好人”,指着刘德华说:“他就是那个坏人了。”我相信,每一种人格,脾性的养成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就如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中叙述的一样:“记得在我不谙世事的年轻时代,父亲曾给我过一个忠告,那番话我至今还铭记在心,‘每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他告诉我,‘千万别忘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你的优越条件。”“善恶观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变成怎样的一个人,以怎样的姿态行走在世界中,大概不是单凭自己的意志和努力就能选择的。人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被贴上了某种标签。要去掉这样的标签,可能要为之穷尽一生的努力。
刘警官(陈冠希,刘德华饰)
  他来自屯村,十几岁的时候便跟着琛哥(曾志伟饰),做了小马仔。生来这个世界的时候,家庭已然支离破碎,没有钱,没有书念,没有固有的价值观,固执地暗恋着玛丽姐,想要攒钱为她买一块手表,这大概就是当初的他最大的梦想。他是香港街头小到用放大镜找也找不到的小人物。混迹在人群当中,毫无特色,至多算是一个年轻的混混。
  玛丽姐让他混进警界做卧底,他没有二话,只是因为他喜欢这个女人。没有野心勃勃,也没有豪情壮志,只是因为喜欢一个女人,而去做一切会令她开心的事。
  他的人生,不是他自己选择的。他的人生是由一双从远处伸过来的双手操控着的,他的人生,不过是为了让某些目的,某些计划通过的一条便道而已。他没有构筑自己人生的权利。他没有深入想过“好人坏人”这个复杂的问题。最后的镜头,他在天台上对阿仁(梁朝伟,余文乐饰)说:“当时的我,没的选择。”
  当时的他,没的选择。如果可以选,他会选择那个更好的人生。也许会好好念书,会谋得一份体面的职业,会有一场不用担惊受怕被败露的生活,也许不用到现在还在矛盾着自己的双面角色。最后,他杀了另一个匪徒卧底,这一刻,他选择了做一个好人,他选择了另一种人生。但,当时的他,力量太渺小太微薄,不足以改变任何。
阿仁(梁朝伟,余文乐饰)
  他是黑帮头目之子,他想要另一种人生,他想做一个“好人”。于是他读了警校,立志做一名警察,他要从黑社会势力中解脱出来。但是,他生来就已经有了标签,当时的他,没的选择。于是他只能被委派做了一名卧底,七八年的卧底生涯,丝毫没有改变他的信念。“对不起,我是警察。”,我相信他练习这句话不下百遍,只等着真相昭然若揭的那一刻,用最亮的嗓音说出这句话。
  当他终于有一线生机去过他真心想选择的那个人生时,他在天台说出了“我是警察”这句话,但是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功败垂成,瞬息反转,剧情的戏剧性张力膨胀到极点。这一点超出了观众可以把握的限度,他们没有猜到这个插曲,却猜中了这个结局。
每一种人生,都有滋养它的那片沼泽也好,温床也好。生命,通过挣扎,固然可以稍加修饰或者改变,但你改变的那一部分却是别人理所当然拥有的那一部分。你的那个“更好的人生”也许只是别人的那个普通到乏味的人生。这让我想到了网络上红极一时的话“我需要费尽力气,才能看起来像你一样毫不费力。”
  生而为人,我们都没有选择。
  当时的我,没的选择,于是我拼了命想要挣脱原来的那种生活,我努力学习,毫不懈怠,以为生活可以因此变得更好。
  当时的我,没的选择,于是我挤入了人潮,成为了千万个“我”中的一个“我”,站在地铁站或者公交站读着《每日早报》,睡眠不足7小时,夜夜加班至深夜,以为可以为自己赢得那个“选择”的权利。
  当时的我,没的选择,于是就有了我现在的生活。
  那个更好的人生,大概就因此变成了所谓的“理想”。
影片的结尾做出了价值判断,梁朝伟的牺牲带有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式伤感,刘德华也在道德裁决的意义上具有弃恶从善的可能。他们为了“选择”他们的那个理想人生,都没有妥协。梁朝伟用生命成就了他的理想,刘德华用击毙了另一个同谋来扭转了他“当时没的选择”的局面。
  所以,即使现实是多么地赤裸裸,血淋淋,也要以此励志,我们终有一天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那个“更好的人生”。


IP属地:河北1楼2013-07-16 20:40回复
    自己写的?


    2楼2013-07-16 21: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