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最可怕不过的,是小孩子。因为他们太过直接。
小孩子总能知道他们最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一句动听的话,还是一枚亮闪闪的奖牌,他们毫不羞耻的说出来,无法直接得到,就选择迂回。
有些小孩子比较软弱,还能被灌输诸如善良和感恩这样的美德,而有些小孩子却只能听见自己的内心。不用人教,他们就懂得要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常常是大人所为。而大人并没意识到,其实不择手段,是儿时起就一直在做的。
《坏种》的导演必然是个人性本恶论者。在片中,他抒发了自己对于遗传学的看法。某些罪恶的种子,是出生前就被植下并无法改变的。一个人可以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他天生的犯罪欲望,这就像那些天生失明的孩子,只不过一种是看不见善良,另一种是看不见世界。
《坏种》里的罗拉,正是这种天生对善的一面盲目的典型。这个八岁的漂亮孩子,做什麼都干脆利落,总是名列前茅。她毫不掩饰内心的真实欲望,对物质的,对赞美的,对成功的。她的手段多种多样,甜言蜜语,装出可怜相,大声威慑,乃至使用暴力。而后,当她计谋得逞,便自然的抹去一切过程,似乎得到是一种理所当然。面对因自己造成了生命的消失,她表现出自然的漠视,目光只放在看中已久的目标上。
男孩溺死在水里后,罗拉的生活没有一丝改变。吃饭,游戏,撒娇。面对母亲的质问,她用甜蜜的表情否认一切,就好象谎言才是真实的。对著粗活用人挑衅般的玩笑,她说出面对死亡的真实感受∶“为什麼要因为死亡而悲伤,死的那个又不是我。”
这是一个小孩本性的流露。她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她的价值观判断的依据是她自己。反是有利于她的,便是好的,不利的便应该被改变。这些我们看起来的错事,在她眼里,只是正常生活的一个小插曲,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正如罪行败露时,她攥成拳头发狠说∶“都是他不对,不应该说要去告诉老师。”
这种自私和冷漠,甚至对自身罪行的解释,更像大人所为。而当这种品质自然的体现在一个小孩子的身上,并与她的天性所契合时,电影的恐怖被放大到极限。
最近的片子《约书亚》所讲的也是一个可怕早熟的孩子。与罗拉想得到奖章不同,约书亚想得到的是爱。得到爱比得到物质更难。因此约书亚所做的比罗拉还要曲折。与罗拉相似,约书亚天真的面孔使他得到了更多信任。但与罗拉的结局相比,《约书亚》更多的体现了悲观情绪。与罗拉得到天惩相反,约书亚逃离了惩罚,继续著对他所渴望的独一无二的爱的追求。
无法想象约书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长成怎样畸形的怪胎。也许就变成《天才雷普利》的接班人。影片最后一幕所让人产生的无限猜测,远比片中的气氛更加恐怖。
无疑,这两部片子的编剧都是聪明人。他们看到只有反差才能引起真正的恐怖。当人们仍然执著的认为所有小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清澈透明,天真无邪,他们却看到了小孩子背后所具有的另一种气质,这种天真和透明,更可能造就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恶魔。因为他们的小,使人们不加防备,因此恶便呈现更加残酷的可能。
就像《坏种》里惨死的老太太,她到死也不会想到,会有人因为一个压根不值钱的小摆设而下杀机,更不会想到,下了杀机的居然是一个小孩子。而这些纯真的孩子,并不真正懂得死亡的意义,他们眼里,生存和死亡只是代表著拥有和不能拥有。
这些小孩子才具有的恶,就像荒野中生存的杂草。它们与生俱来,容易让人卸下防备,却又暗藏杀机。在阳光下,它们生机昂然,好象是生命力的代表,而更真实的,却是所有恐怖的最初来源。因此,以这种恶为中心的影片,除了恐怖外,更带来了12月一样的阵阵寒冷,慢慢刺入骨髓。
小孩子总能知道他们最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一句动听的话,还是一枚亮闪闪的奖牌,他们毫不羞耻的说出来,无法直接得到,就选择迂回。
有些小孩子比较软弱,还能被灌输诸如善良和感恩这样的美德,而有些小孩子却只能听见自己的内心。不用人教,他们就懂得要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常常是大人所为。而大人并没意识到,其实不择手段,是儿时起就一直在做的。
《坏种》的导演必然是个人性本恶论者。在片中,他抒发了自己对于遗传学的看法。某些罪恶的种子,是出生前就被植下并无法改变的。一个人可以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他天生的犯罪欲望,这就像那些天生失明的孩子,只不过一种是看不见善良,另一种是看不见世界。
《坏种》里的罗拉,正是这种天生对善的一面盲目的典型。这个八岁的漂亮孩子,做什麼都干脆利落,总是名列前茅。她毫不掩饰内心的真实欲望,对物质的,对赞美的,对成功的。她的手段多种多样,甜言蜜语,装出可怜相,大声威慑,乃至使用暴力。而后,当她计谋得逞,便自然的抹去一切过程,似乎得到是一种理所当然。面对因自己造成了生命的消失,她表现出自然的漠视,目光只放在看中已久的目标上。
男孩溺死在水里后,罗拉的生活没有一丝改变。吃饭,游戏,撒娇。面对母亲的质问,她用甜蜜的表情否认一切,就好象谎言才是真实的。对著粗活用人挑衅般的玩笑,她说出面对死亡的真实感受∶“为什麼要因为死亡而悲伤,死的那个又不是我。”
这是一个小孩本性的流露。她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她的价值观判断的依据是她自己。反是有利于她的,便是好的,不利的便应该被改变。这些我们看起来的错事,在她眼里,只是正常生活的一个小插曲,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正如罪行败露时,她攥成拳头发狠说∶“都是他不对,不应该说要去告诉老师。”
这种自私和冷漠,甚至对自身罪行的解释,更像大人所为。而当这种品质自然的体现在一个小孩子的身上,并与她的天性所契合时,电影的恐怖被放大到极限。
最近的片子《约书亚》所讲的也是一个可怕早熟的孩子。与罗拉想得到奖章不同,约书亚想得到的是爱。得到爱比得到物质更难。因此约书亚所做的比罗拉还要曲折。与罗拉相似,约书亚天真的面孔使他得到了更多信任。但与罗拉的结局相比,《约书亚》更多的体现了悲观情绪。与罗拉得到天惩相反,约书亚逃离了惩罚,继续著对他所渴望的独一无二的爱的追求。
无法想象约书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长成怎样畸形的怪胎。也许就变成《天才雷普利》的接班人。影片最后一幕所让人产生的无限猜测,远比片中的气氛更加恐怖。
无疑,这两部片子的编剧都是聪明人。他们看到只有反差才能引起真正的恐怖。当人们仍然执著的认为所有小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清澈透明,天真无邪,他们却看到了小孩子背后所具有的另一种气质,这种天真和透明,更可能造就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恶魔。因为他们的小,使人们不加防备,因此恶便呈现更加残酷的可能。
就像《坏种》里惨死的老太太,她到死也不会想到,会有人因为一个压根不值钱的小摆设而下杀机,更不会想到,下了杀机的居然是一个小孩子。而这些纯真的孩子,并不真正懂得死亡的意义,他们眼里,生存和死亡只是代表著拥有和不能拥有。
这些小孩子才具有的恶,就像荒野中生存的杂草。它们与生俱来,容易让人卸下防备,却又暗藏杀机。在阳光下,它们生机昂然,好象是生命力的代表,而更真实的,却是所有恐怖的最初来源。因此,以这种恶为中心的影片,除了恐怖外,更带来了12月一样的阵阵寒冷,慢慢刺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