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个难答的问题呢。
嗯,首先要说,这段本来就是删去的,说明王先生自己也觉得论说有缺陷,强究下去反倒着相。
其次,或可以试着解释一下王先生这段话的思路。以下只是声箫个人愚见,若有不当,尚请吧友们不吝赐教。
王先生的文学批评思路,受叔本华、尼采影响最深,是以美学理论向下论及的诗词鉴赏,所以很多评论的角度并不只局限于文学本身,而是由更高一层的“追求”在指导。这一点从《红楼梦评论》中可以很明显的了解,请参看。
再看本段文字,立论即已点明,文学作品的主旨(题目)是“自然与人生”,也即说诗词是从美学方面发展而来,属于智力之游戏。而美刺、投赠、咏史、怀古,都是把文学作为工具,去实现人类社会的其他(社交)功用,偏离了诗词的美学本质,因此王先生认为是这些方向是“题目既误”,因此“诗亦自不能佳”。
但是,从诗经到楚辞,中国的诗词从源头即离不开“美刺、投赠、咏史、怀古”的社会功用,这也是明显的事实,而且其中也有很多极佳的作品。王先生从美学立论的角度,要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这就要引用王先生的另一个观点,也即“超人理论”。人间词话中每每会提到“英雄豪杰自树立尔”一类的话,也即承认文学中存在天才,能人所不能,可以突破理论限制而达到超人的高度。但王先生同时也强调,天才无法效仿,不可学,临摹天才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一般人只能在理论架构指导下,才能创作出比较好的作品。
然后我们看接下来的论述:“后人才不及古人,见古名大家亦有此等作,遂遗其独到之处而专学此种,不复知诗之本意。”始可明白,这是在说,虽然有天才在“投赠、咏史”等领域也能有出色的作品,但后人多半不是天才,不应该效仿天才去写超格的东西,而是应该还归诗词的美学本质,才能写好作品。
王先生承认咏史怀古也能有佳作,但反对大家都去效仿这种题材,因为这样的题材很难写,很难写出好作品。
最后面一句,已在讨论另一个问题了,诗之有题无题的问题,参看人间词话中本条未删节的段落,就可以作正确理解。与批判咏史诗词无涉,略不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