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西藏一词即成为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在与其他省市并列时,有时又简称为“藏”。
英文Tibet 一词,可能源于突厥人和蒙古人称藏族为“土伯特”,在元代经阿拉伯人介绍到西方,也即是源于藏族的自称 bod。在民族称谓上,Tibet 对应于“藏族 ”;但是在地域称谓上,Tibet 有时对应于“西藏”,有时又泛指整个藏族地区,与“西藏”的含义有重大差异。在法、德、俄、日等文中也是如此,这是翻译外文资料和将有关西藏的资料译成外文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办理卫藏噶隆事务多罗贝勒之印管理西藏事务掌黄帽教法班丹诺门汗之印(13) 注释:
(1)多杰才旦、江村罗布主编《西藏经济简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版,5 8页。
(2)安才旦《“吐蕃”一称语源及含义述评兼论“吐蕃”源于古突厥语说》,《中国藏学》汉文版,1988年第4期。
(3)第吴贤者著《第吴宗教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23 224页;巴俄·祖拉陈瓦著《贤者喜宴》,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上册,151 152页。这段记载说:“····第七由玛桑九部(九姓)统治,故此地之名为蕃康六福之地,此时出现了箭袋、刀剑、盾牌等武器;第八由龙族统治,故此地之名为蕃康岭古(九洲)。”
(4)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所收录的《唐蕃会盟碑》,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3、20页。
(5)(6)顾祖成等编《明实录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二册,1086 1087页;1098 1099页。柳升祺、常凤玄教授最早注意到这一记载并进行了分析,见《中国藏学》汉文版1988年第2期发表的他们的论文《西藏名义辨析》。
(7)(8)顾祖成等编《清实录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一册,34页、186 187页。
(9)此碑至今仍立于拉萨布达拉宫山下,《清实录》康熙六十年九月丁巳条录有碑文全文。(10)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辛巳上谕,《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259页。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31页。
(12)安双成主编《满汉大辞典》,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1082 1083页。
(13)欧朝贵、其美编《西藏历代藏印》,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9页、89页、90页。
英文Tibet 一词,可能源于突厥人和蒙古人称藏族为“土伯特”,在元代经阿拉伯人介绍到西方,也即是源于藏族的自称 bod。在民族称谓上,Tibet 对应于“藏族 ”;但是在地域称谓上,Tibet 有时对应于“西藏”,有时又泛指整个藏族地区,与“西藏”的含义有重大差异。在法、德、俄、日等文中也是如此,这是翻译外文资料和将有关西藏的资料译成外文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办理卫藏噶隆事务多罗贝勒之印管理西藏事务掌黄帽教法班丹诺门汗之印(13) 注释:
(1)多杰才旦、江村罗布主编《西藏经济简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版,5 8页。
(2)安才旦《“吐蕃”一称语源及含义述评兼论“吐蕃”源于古突厥语说》,《中国藏学》汉文版,1988年第4期。
(3)第吴贤者著《第吴宗教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23 224页;巴俄·祖拉陈瓦著《贤者喜宴》,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上册,151 152页。这段记载说:“····第七由玛桑九部(九姓)统治,故此地之名为蕃康六福之地,此时出现了箭袋、刀剑、盾牌等武器;第八由龙族统治,故此地之名为蕃康岭古(九洲)。”
(4)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所收录的《唐蕃会盟碑》,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3、20页。
(5)(6)顾祖成等编《明实录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二册,1086 1087页;1098 1099页。柳升祺、常凤玄教授最早注意到这一记载并进行了分析,见《中国藏学》汉文版1988年第2期发表的他们的论文《西藏名义辨析》。
(7)(8)顾祖成等编《清实录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一册,34页、186 187页。
(9)此碑至今仍立于拉萨布达拉宫山下,《清实录》康熙六十年九月丁巳条录有碑文全文。(10)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辛巳上谕,《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259页。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31页。
(12)安双成主编《满汉大辞典》,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1082 1083页。
(13)欧朝贵、其美编《西藏历代藏印》,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9页、89页、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