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是青春题材影片,《逆光飞翔》和《小时代》在市场上的表现大有差距。
郭敬明的《小时代》截至7月16日拿下4.74亿元票房。有人说,这是发行方和院线方联合控制影院排片率的结果。据报道,《小时代》在20个城市的首日排片率为45.01%,超越了《泰囧》的34%,《西游·降魔篇》的40%,《致青春》的35%,以及《中国合伙人》的36%,所以才能产生《小时代》首日上映赢得7300万的全国票房好成绩。
同样被认为“年度最烂影片”的《天机·富春山居图》,上映时排片率也达到了35.6%,因此轻松赚取2.9亿元票房。而那些观众口碑好却没有赢得影院排片率的电影,如前段时间被马英九力荐的台湾小清新电影《逆光飞翔》终因排片率仅为一位数而惨淡收场。
听起来,这对观众极其不公平,观众被高排片率的影片忽悠进影院,看到的是烂片一部,心情沮丧,同时观众错过了低排片率却能让人爽心悦目的优秀影片。情况真如此吗?观众看什么电影真的是“被选择”了吗?深圳晚报记者采访了深圳最有代表性的几家影城经理,他们答案非常一致:NO。
现象1:“口碑片”责怪影院排片少
影院回应:上座率低还死等观众那是找死
引发这样的争论其实由来已久。如2012年上映的冯小宁拍摄的《甲午大海战》,冯小宁称“恨不得免费给观众看”,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海战影片,但可惜它就是没票房,制片方怪怨影院排片率低,观众选择少,导演和监制甚至上书电影局,要求电影院降低票价,吸引学生观众观看,但依然没有效果。再后来,一些城市还和当地中学联合,以命题作文“看《甲午大海战》写观后感”为名,组织学生观看,票房才略见回升,但依然并不鲜明。
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近期,《光辉岁月》导演熊欣欣在6月的海峡影视季上直指发行方光线传媒没有做好分内事,导致《光辉岁月》票房惨淡。“这绝对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情形真是这样吗?
博纳国际影城华南区总经理吴俊岭在接受深圳晚报记者采访时用“胡扯”来回答。他解释,现在不是10年前,10年前影院不多,影片不多,发行方和院线及影城是可以联合起来给某一部影片特殊照顾,提高排片率,进而提高影片票房,但现在全国影院那么多,发行方可以拿下一家两家三家五家影城,你能把全国的影城都拿下吗?如果票房不好,观众不进场,全国影院都能给它高排片率吗?一些影片,它不卖座就是不卖座,难道还让影城空着影厅给它排片吗?无端让影城支持不卖座的电影,那谁来支撑影城的租金呢?
橙天嘉禾影城华南区高级总监王雷也表示:通常他们的做法是,建议片方把首映日安排在周四,周四周五两天是影片的试水日,影院会根据周四和周五影片上座率,来调整影片的排片率。“如果影片不上座,再好的关系,就算片方是亲爹,也不能空着椅子等观众。我们的店长每天有个报表数据,如果票房上不去,没人看,不管你口碑多么好,也是没办法增加排映的。口碑好,事实上,有时候是一个小圈子的口碑好,如文艺片爱好者说好,或者一些媒体记者说好,但大众不买账,我们不能死等观众,死等观众那是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