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江上演“平台逃债、政府兜底” 兴教寺岌岌可危
7月12日,曲江影视与香港导演徐小明计划合拍30集电视连续剧《法门寺》的消息高调现身。
曲江“退出”的宣告话音未落,以旅游敛财、影视造势为前驱的新一轮挟佛敛财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卷土重来,将浩荡民意肆意愚弄,把此前的故作姿态彻底证伪。莫非,这就是曲江系退出法门寺景区的“诚意”?
曲江的撤退并未使得法门寺回归清净,佛指舍利依旧被用作商业品牌招揽生意。
在法门寺景区交由宝鸡市政府接管后半月余,关于法门寺景区的宣传造势再度起死回生。7月9日发表的“法门寺文化景区品味游”一文继续借“法门寺”祖庭之名,为政府运营的“法门寺旅游景区”做起了宣传广告。然而正如文章作者所说,“法门寺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设寺”,而今商贾和政客将舍利强行从塔中取出,放置于钢筋混凝土打造的景区铁笼之内,早已违背了法门寺的建塔与建寺的初衷,又如何让游客透过冰冷坚硬的商业围墙,体味到一丝佛法的慈悲润泽?
纵观景区之内,建假庙打压真庙、行欺诈玷污佛法、养假僧劝募逼走真僧,这些有悖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的违规之举,几乎要将积累千年的法门寺及汉传佛教声誉在几年内摧毁殆尽。
为提高景区盈利,景区员工的收入更是直接与劝募回扣相挂钩。原本清幽的法门寺净土,早已成了藏污纳垢的“劝募交易所”。游客在进入景区后,“交易员们”便如影随形,铁了心要让其为景区投资回流出一份力。明码骗捐、计价算命,从露天景区到地宫展室,劝募名堂层出不穷。工作人员们扮演着假僧人、假居士,心安理得地骗游客们交出造像费,心安理得地领着回扣款,心安理得地借着被绑架的佛指舍利谋取私利,心安理得地坐视游客的信仰与敬意跌入谷底。游客心中对宗教的一片虔诚在奢俗的新建筑和充满铜臭味的信仰交易中被煎熬蹂躏,正信的佛教背了黑锅,宗教的无形资产遭受巨大破坏。
虽然运营方已有企业变为官方,但只要仍然做着挟佛敛财的生意,就无法成立其合法性。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防止侵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行为,坚决纠正强摊、强索、强捐、强圈等侵权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插手其内部宗教事务。属于佛教的必须返还给佛教团体,属于公众的必须返还其公益属性。
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有些地方干部把宗教视为获取经济利益和提高本地知名度的工具,视为“业绩”,滥建大佛像,滥建寺庙,人为扩大宗教的影响;“承包”宗教活动的场所;利用职权同寺庙争夺“圣物”。这些行为实际上是把宗教变成商品,违背了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违背了法律的相关规定,侵犯了宗教界的合法权利,也败坏了社会的风气。”
然而原本应当作为表率履行并敦促社会各界履行中央意见的地方政府,却公然与中央的规定唱起了反调,关了景区还了债务,就要赔了政绩砸了官途,地方官员绝不会做这笔赔本买卖。于是宝鸡政府不但继承了曲江的债务,还继承成了“曲江”的作风——拒绝终止挟佛敛财的错误,拒绝偿还挟佛敛财的损失。旧错加新错,法门寺仍旧难逃挟佛敛财的命运。
曲江模式已在全国带来示范效应,各地争相效仿曲江挟佛敛财的商业模式,通过造佛建塔、发展商业地产,或承包之名出让寺庙资产套利。兴教寺最近已毫无消息,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是暗流涌动。财迷心窍的曲江,怎会轻易放过每一次挟佛敛财的机会? 兴教寺的处境依然岌岌可危!(作者 朱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