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吧 关注:1,944贴子:13,705

【转贴】“假道伐虢”前的——虢国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春秋祭镇楼。。。


IP属地:北京1楼2013-07-19 23:24回复
      最早提及“东虢”的资料为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其中还提到周穆王的七萃之士高奔戌生擒猛虎,将之养在此处,故名“虎牢”,也就是虎牢关名称的由来。
      应该说虢国分为东西之后,其传承世系就变得难以确定,过去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也是绞尽了脑汁。学者们普遍认为东虢和西虢是虢仲、虢叔两者分治的开始。东汉经学家贾逵(字景伯30-101)提出虢仲封东虢,虢叔封西虢,后世基本上沿袭此说。而稍晚的马融(79-166)另辟新说,认为“虢仲封下阳,虢叔封上阳”,这种说法根本没有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纯属臆断,不足为凭。可见贾逵和马融都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话。到了明代的王夫之则认为东虢是虢叔所封,还是没有根据的猜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没必要纠缠东虢西虢究竟是二虢兄弟的哪位封哪国,只要明白东虢西虢的国君都是二虢的子孙即可。
      周公旦重新执政并主导了东征、营建东都成周、完善礼制等一系列工作之后,还政于成王,自己回到采邑周养老。
      成王执政时期,东方诸侯们对东夷的清剿还在继续,西线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到了康王时期,西周开国功臣之一的南宫括家族开始成为王师的统帅。这一时期,周人的世仇鬼方部落开始再度强盛,并且建立了河宗、倗(冯)等一系列国家,长期与周人对抗。南宫括之孙南宫盂统帅大军与鬼方展开激战,俘获上万人,受到周康王的嘉奖。河宗、倗等鬼方国家大概认对抗无望,便逐渐与周天子和解,并接受册封,定为愧姓。
      在与鬼方的战事中取得重大胜利,使得南宫氏在王师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周昭王继位之后。南宫氏又秉承昭王之命,着手率领六师讨伐南方汉水流域的强敌虎方,以及日渐强大的楚人。昭王抱着气吞天下的雄心,亲自赶往前线指挥战争。
      攻打虎方似乎战事十分顺利,从而增加的昭王的骄傲心理,他认为打败楚人不在话下。楚人当时的据点为丹阳、夷屯,大概是现在的湖北南漳县武安镇一带,位于汉水南岸。周人为了方便大军越过汉水,用船只连接起一座大型的浮桥。周六师越过汉水之后,未能消灭楚人的据点,只是取得小胜后便撤军。在昭王穿过浮桥前往汉水北岸的途中,汉水突然暴涨,冲垮了浮桥,昭王与祭公以及众多王师将士落入汉水溺水身亡。此次事故,周六师损失惨重,《竹书纪年》称为“丧六师于汉”。经过这一重大的噩耗之后,周人不得不暂停对南方的征讨,同时南宫氏一族在王师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周穆王继位之后,虢公家族的地位终于有了一个提升的机会。西虢公上父一度成为王室的首席执政大臣,青铜器铭文中虽然没有确切记载公上父是卿士还是太师,但必然是处于卿事寮中排名靠前的地位。不过好景不长,公上父很快去世,谥号虢城公。他的职位由毛伯郑的后代毛伯班接任。由此毛伯班改称毛公班。与姬姓虞伯、姜姓吕伯统领三师前往东方参与讨伐战事。毛公班与毕公高之后毕公桓、姜姓井公利执掌朝政,号称三公。与昭王同被淹死的祭公之子祭公谋父,与东方诸侯姜姓逢公固也都是周穆王时期比较受重视的大臣。而虢城公上父的儿子与虢季易父挞兄弟的地位则无法与前面所提到的这些人相比,仅仅是以师氏的身份负责王室禁卫的工作。


    IP属地:北京4楼2013-07-19 23:32
    回复
        这一时期的虢公家族出现了一些分工,虢城公年长之子的后裔世袭虢公,而虢城公之子虢季的后裔则获得了师氏的继承权。
        虢伯之后虢公家族的世系传承缺乏准确的记载,而师哉家族的世系传承,赖以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青铜器窖藏,以及一些传世铭文得以明晰。
        师哉病逝后,谥号宫公或宫仲。其子为师望,自称“大师小子”,在共王和懿王的朝廷中任职,去世后谥号幽叔。这里的“幽”可并非对师望的生前行为的贬斥,而是对他的一种赞美。“幽”的内涵从赞美变成贬斥那已经是周幽王死后的事情了。
        懿王时期的东方局势依然不稳,虎方经过昭王时期的打击之后依然没有彻底消亡,又联合牧誓八国之中的卢方、姒姓杞国和秃姓舟国继续向周王室的统治发起挑战。这一时期齐国等东方诸侯的实力已经有所增强,主要靠他们率军平乱基本无忧。
        懿王去世之后,他的弟弟辟方抢班夺权,并且得到了畿内大臣的认可,是为周孝王。这是继周穆王娶同姓为妻之后,又一件王室自行破坏礼制的事件。幽叔师望的儿子师即继承了父亲的职务,他的立场不明,应该是能够接受既成事实,努力维护着周王室的稳定。师即死后谥号为德叔。
        从这一时期的虢公与虢季家族的世系来看。能够继承家族地位和朝廷职务的多数为叔、少数为伯、仲、季。特别是伯,在虢公世系中极少遇到,似乎长子多数英年早逝,可能是承担了太多的压力,虢公长子难以继位的现象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三门峡虢国墓中至少发现两座太子墓。亦可想见虢公家族子孙的培养还是非常严苛的。
        德叔师即去世后,其子师丞继承父亲的位置,时间已经逐步推进到周夷王时期。


      IP属地:北京5楼2013-07-19 23:33
      收起回复
          太子燮是周懿王的太子,可能是自幼身体虚弱,被叔叔孝王夺位。太子燮为此隐忍多年,并与汉水流域的新霸主,姞姓噩侯驭方结为姻亲,娶了他的女儿为妻,生下一子名胡,就是后来的周厉王。诸侯们也把祈求太子燮身体健康作为日常礼仪的一部分。终于没过十年就熬死了孝王,太子燮君临天下,是为周夷王。
          夷王对于姜姓诸侯似乎抱着某种敌视的态度,毕竟姜姓诸侯自穆王时期开始在朝廷中占据主导,树大根深。夷王上台后,开始寻求任何机会来削弱姜姓诸侯。
          恰逢此时,姜姓诸侯内部发生了严重的龃龉,纪侯对齐哀公不满,在夷王面前大肆攻击,夷王便利用了这一借口,将齐哀公用大鼎活活水煮。此外在之前活跃了三代的姜姓井公家族开始在朝廷中销声匿迹,东方的姜姓逢公家族也不知所终。
          本来按照觐礼制度,天子是不能下堂向诸侯示好的,但是夷王却为了讨好其他诸侯,亲自下堂接见。这一举动无异于挑动了守旧派们敏感的神经。虽然姬姓大臣们对姜姓诸侯不满,但也不希望权势被姞姓诸侯所取代。何况噩国已经开始成为汉水流域新的霸主,如果他出面联系其他势力反对周天子,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新的矛盾开始积累。
          犬戎开始在太原(今甘肃省平凉一带)重新冒头,周人给他们一个新的称呼“玁狁”。虢公再次出现在文献中,并统帅了六师前去讨伐,一直进军到俞泉,获马千匹。这位虢公应当是伯大师的后人,伯大师根据出土青铜器铭文,他的名字叫“厘”,他的儿子为伯公父,自称“伯大师小子”。随后懿王三年出现了虢叔。这也就是周夷王之前西虢公家族的一点零碎的信息。而夷王时期虢公是以军事统帅的身份出现,是否表明虢季氏家族长期垄断的师氏和太师又被虢公收回?那么师丞在军队里充当何种职务?这些都难以解释。我们只知道虢公统帅六师霸气登上历史舞台,意味着西周末年的动荡大戏即将开幕。


        IP属地:北京6楼2013-07-19 23:34
        收起回复
            前面花了一定的篇幅介绍从成王到厉王时期的政治局势,以及西虢公与其小宗虢季师氏家族的一些情况。那么成周东边东虢在这一时期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
            周王室在东方建立的成周八师之中有成师,一部分学者认为成师的驻地就在成皋,也就是东虢的所在地。大约在周穆王时期,一个名为伯夷父的将领率领成师,要前往南夷地区戍边。当然目前无法确认这位伯夷父的身份是否与东虢有关。当然此地的战略重要性在当时是显而易见的。
            在虎牢关东面15公里的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西部,最近发现了一处周代的遗址。北起官庄村北,南至穆寨村,西起大张村东,东到官庄村。现存遗址平面形状略呈东西长方形,重点区域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900米,面积约117万平方米。该地自西周到春秋时期一直有人居住使用,北侧的春秋墓地还发现青铜器以及仿青铜礼器的陶器的随葬品。此处是否与东虢有关,很值得关注。
            到了周厉王末期,青铜器铭文中出现了一位名为虢叔旅的贵族,他的父亲谥号虢惠叔。而我们知道厉王时期西虢公是虢公长父,那么虢叔旅极有可能是来自东虢。话说周厉王三十二年,一个叫鬲攸从的贵族到厉王面前,状告另一个叫攸卫牧的贵族长期租种自己的田地。周厉王责成虢叔旅主持盟誓,将纠纷摆平。铭文中没有告诉我们虢叔旅在厉王的朝廷中具体担任什么职务,至少说明虢叔旅还是有点地位的。
            当然虢叔旅比起虢公长父来说还是差点,虢公长父的职权范围还涉及到百工管理层的指派,他也被百工的管理者尊称为“天尹”。


          IP属地:北京8楼2013-07-19 23:37
          回复
              再回到厉王时代的政局上来,厉王在征讨汉水流域的新兴势力以及南淮夷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虢公长父也是秉承厉王的命令东征西讨,从客观上说虽然暂时压制了这一地区的反对势力,但是周王室并没有因此获利。而宗周周边的防御体系已经出现严重的漏洞,厉王对已这一点视而不见,为后来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宗周西面的册封的一些国家如夨国、散国、弓鱼国之类大多骄横难治,似乎根本不听周王室调遣。姜姓井国已经销声匿迹,这块势力真空一部分被虢国占据,另一部分可能被姜姓申国所控制。姬姜二族的矛盾暂时化解,但双方已经很不上心。位于犬丘(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的大骆一族被犬戎消灭。作为大骆一族的姻亲的申侯却没能挽救。西周王朝过去使用秦人作为西方的防御屏障的设想已经难以维系。
              为了解决物资不足的问题,晚年的厉王任命贪图专利的荣夷公终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厉王时期的西周还不存在发达的货币经济,物物交换是当时交易的主流。所以专利政策主要是通过加强山林的虞官的权力,实现对山川资源的强制垄断。并且禁止任何人对此事进行批评,终于酿成史上有名的国人暴动。
              但暴动的人员不仅仅是宗周的国人,也有很多上层贵族,其中师氏的参与引人注目。荣夷公是厉王在朝廷的代表,而虢公长父则是在王师的代表。师氏们对于厉王的统治也已经达到了忍耐的极限,于是纷纷站在国人一边。厉王与虢公长父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维持局面,而且性命也有危险,于是只得纷纷出逃。


            IP属地:北京9楼2013-07-19 23:38
            回复
                宣王对父亲充满了崇敬之情,他并不认为父亲犯过什么过错,因此他给父亲的谥号定为“剌”。“剌”字通“烈”,对父亲的伟大表示赞美。后世为了对周剌王表示贬斥,故意用了一个谐音字“厉”来替代“剌”。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厉王这个谥号。
                经历了一系列的混乱,周宣王不得不亲近姜姓诸侯,与申侯结盟,并与之定下儿女之亲。由宣王的太子宫湦娶申侯之女为妻。并且在河南南阳地区开辟出一片新地,申国将在那里设立分国,称为“南申”。原本的申国便称为“西申”。
                由于虢公长父逃离西虢,避居上阳,西虢的继承系统发生了点变化。既然周天子可以找共伯和来代理摄政,那么西虢自然也可以有代理摄政,而虢季氏是最佳备选。虢季氏家族很可能就是西周时期虢季易父的后代,可以简称“季氏”,类似于后世鲁国三桓的季孙氏,其后裔多以“虢季子”或“虢季”为尊称,师丞之后的世系不明,但是到了西周晚期宗周附近出土一批铭文为“虢季子组”或“虢季氏子组”的器物,他可能就是虢公长父避居上阳之后,留在西虢境内的代理虢公。
                虢季子组在位时间不长,大概十多年,他死后谥号为虢宣公。在他去世的前后,虢公长父也死在了上阳,并且举办了高规格的奢华葬礼,卿士南仲还专门送去随葬品,可见周宣王对虢公长父同样不排斥。当然,虢季氏代理西虢公的问题,宣王并没有干预,于是虢宣公之子虢季子白接替父亲继续代理西虢国君的位置,并且迅速成为周宣王时期的栋梁之臣。


              IP属地:北京11楼2013-07-19 23:40
              回复
                  让历史再度回到宣王时期。宣王没有吸取厉王的教训,而是将厉王生前的政策继续强力推行下去,并且不顾宗法制的规矩,强行介入鲁国国君的废立,令很多东方诸侯感到不满。
                  而更让保守的大臣们无法接受的是,周宣王对于农事的礼仪完全不感兴趣。原本按照周武王时期定下的规矩,周天子需要在孟春正月,春耕之前,率领诸侯亲自使用耒耜松土,并前往社稷祭祀上帝。由于天子的权威至高,所以简单的松土,象征着开垦千亩之田,表示对神灵的敬重,农事的重视。这一的礼仪被称作“籍千亩田”。但宣王完全不理解这些礼仪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他可能是觉得日常征战如此劳苦,为什么要做这种无意义的象征仪式?便拒绝履行籍千亩田的仪式。于是虢季子白便出面对天子耐心解释,但宣王已经下定决心,到底还是废止了籍千亩田。
                  不成想,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王师与姜戎大战一场,王师败绩,两军会战之地恰好名为“千亩”!此地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介休市。宣王最初的任性之举,却变成了谶语,深深地烙在诸侯们惊恐的意识深处。虢季子白也因为当初劝谏宣王,被史官记录在案。而这场战役期间,晋国国君晋穆侯的次子呱呱坠地,兴奋的晋侯给儿子起名叫“成师”。谁又能想到,这个孩子的子孙将把晋国搅闹得天翻地覆,并且将成为北虢的掘墓人。虽然这一系列的事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符号化的因果关系令读史者怅然所思。
                  从宣王即位开始,王师和诸侯们就在不停地与东夷、西戎、南淮夷、北狄进行着征战,兵员物资损耗,丝毫不逊于厉王时代。而宣王却享有了中兴之君的美名,无外乎他在统治策略上不像父亲那么专制,而是放手让一些名声较好的畿内世家大臣去主持军政。但是宣王不愿意成为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而是希望主导整个政治游戏的规则。他拒绝籍千亩田、强行介入鲁国国君的任免,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所有人之上。但是在时局不稳的年代,战功是增加权威的天然砝码。宣王主导下的征战在初期取得了不俗的战绩,随着时间的推移,屡战屡败,天子的权威便如同细沙一样一点点流失。


                IP属地:北京13楼2013-07-19 23:42
                回复
                    宣王去世之后,太子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即位初期,姜姓家族又开始在朝廷中得到重用,卿士由宣王时代的太师向皇父担任。向国为姜姓,与西申侯同姓。在陕西扶风县上康村发现一批青铜窖藏,其器主名为函皇父。按照礼器的规格推测,此函皇父就是向皇父,姜姓向国的位置大概也就是在扶风县上康村一带。
                    而此时虢季子白也已经垂垂老矣,那么他的归宿又在何方呢?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号大墓为虢季墓,其规格与虢仲墓不相上下。墓中也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其中的铜鼎铭文写道:“虢季作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可见虢季是虢季氏的后人,那么综合判定,此墓就是虢季子白之墓。
                    虢季子白在西虢代理虢公,那么他的墓为什么也会到三门峡呢?那么其中可能涉及到权力的交接。虢公长父的儿子在父亲去世后一直在上阳,等待着回归西虢。
                    在第二次发掘三峡虢国墓之前,曾经发生过盗墓事件,公安部门通过努力缴获了一批被盗青铜器,其中有两件铜鬲,铭文写道:“虢仲之嗣国子硕父作季嬴羞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另外有虢硕父簠一件。“虢硕父”经过学者研究就是虢石父鼓。既然他是“虢仲之嗣国子”那么他应该是虢公长父之子,西虢的合法继承人。虢公长父避居上阳,虢石父也应该随父同行,于是才有虢季氏家族的人代理西虢公之位。宣王末年,幽王初年的局势虽然动荡,但国人暴动的事情应该不会重演,在这种情况下,虢石父希望回到西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IP属地:北京15楼2013-07-19 23:43
                  回复
                      所幸的是,虢石父面对的是虢季子白。虢季子白没有贪恋西虢公的位置,他交出了权力,将虢石父迎回了西虢。作为交换,虢季子白与儿子虢季子段移居上阳,把那里当做养老之地。虢季子白去世后谥号虢文公。他的儿子虢季子段念念不忘自己父亲也是当过西虢公的,在制作的青铜器铭文上常常自称“虢文公子段”。
                      下面简单说一下虢公长父等人的婚姻状况。虢公长父的夫人称为虢己,出自苏国。苏国的领地位于河南焦作市温县,虢公长父与苏国联姻,大概是移居上阳以后的事情。此后苏国多次与虢公家族联姻。虢文公的儿子虢季子段的夫人也是苏国人,称为叔己。而之后又有侄己嫁到虢国,所嫁的对象大概是虢季子段的子辈。
                      侄己可能是叔己的侄女。这一点使我想起春秋时期的一个例子。话说公元前592年,晋、鲁、卫、曹四国使臣出使齐国。晋使郤克是独眼龙(《史记》说驼背),鲁使季孙行父是秃头(《史记》说是瘸子),卫使孙良夫是瘸子(《史记》说独眼龙),曹公子手是驼背。齐顷公为了嘲笑他们,刻意找来独眼龙、秃子、瘸子、驼背来分别招待四人。还让妇人在帷帐里观看,妇人发出的笑声被郤克听见,郤克大为恼火,决心要洗刷此耻辱。于是在三年后的鞌之战中打败齐国,点名要了齐顷公之母萧同叔子做人质,这是《左传》的说法。但是《公羊传》、《谷梁传》中相应位置出现了一个萧同侄子的人,并且说萧同侄子是嘲笑过郤克的人。
                      萧同叔子和萧同侄子是什么关系?古书中有不同的说法,《公羊传》认为是一个人,《谷梁传》认为是两个人。综合当时的情况分析,齐顷公不大可能让母亲去观看他一手策划的恶搞剧,另一方面郤克也不可能把齐顷公夫人作为人质,只能拿齐顷公母亲说事儿。那么由此可见萧同叔子和萧同侄子是两个人,她们都是萧国人,子姓,是姑姑和侄女的关系。萧同叔子嫁给齐惠公,生下齐顷公。齐顷公娶了萧同侄子作为夫人。齐顷公为了讨好萧同侄子惹出了麻烦,郤克要让萧同叔子做人质表示对齐顷公的报复,这样就能说得通了。那么同样嫁到虢国的叔己和侄己也是同样道理。


                    IP属地:北京16楼2013-07-19 23:44
                    回复
                        虢石父在恢复了西虢公的位置之后,又得到了幽王的青睐,获得了卿士的职位。虢石父上台之后,开始盘算如何把姜姓势力逐出朝廷。他极力劝导周幽王,疏远申后及太子宜臼。幽王曾经宠幸过一个姒姓褒国献上的美女褒姒,并生一子名为伯盘(或作伯服)。随后与申后生下太子宜臼。宜臼是嫡长子,必须立为太子。但是虢石父成为卿士之后,幽王开始考虑废掉申后和太子,重新册立伯盘为太子。
                        此时朝廷中已经出现了极端的悲观主义者,代表人物就是太史寮的长官伯阳父,在他看来,西周地区发生的一系列天灾和日食并非向皇父所致,而是周王室本身气数已尽,而虢石父与幽王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情况下,极力排挤姜姓势力,继续瞎折腾,无异于雪上加霜,未来的局势将发生巨变。向皇父也不是灾难的祸首,真正的祸首却是褒姒。
                        而这一时期,上阳地区发生了政治变动。前面提到,本来这一地区存在一个姬姓的焦国,但是自从虢公长父迁居到上阳之后,焦国不得不面临一个看似亲友,实则是敌人的武装势力。虢石父虽然回到了西虢,但虢季氏家族成员却继续在上阳生活。虢人军事武装不但没有撤除,反而打算扩大城区面积,在他们看来,焦国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焦国作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小国,怎么能和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军事能力的虢国相比?何况虢国还是王室的大长辈,随着虢人的反客为主,兼并就在所难免了。
                        《今本竹书纪年》上说,周幽王七年“虢人灭焦”。《今本竹书纪年》是伪书,可信度是很低的,虽然虢人确实将焦国吞并,但具体时间是否是幽王七年还无法肯定。另外,在西周尚未垮台的时候,虢国是否通过武力强行吞并同姓的焦国,这一点值得怀疑。其实虢国完全可以使用合法的手段剥夺焦国国君的继承权,从而兵不血刃地将焦国吞并。最终的事实是,焦国的都城成为了虢国都城内部东北角的城中之城。焦国人不得不顺从这个现实的安排。应该说这一时期上阳的虢人聚居区,还不能看作北虢国,只能看作是西虢的一块飞地。随着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块飞地是非常有必要开辟出来。


                      IP属地:北京18楼2013-07-19 23:46
                      回复
                         幽王八年,郑桓公友被任命为司徒,作为虢石父的下属。郑桓公据说是周宣王二十二年被封于南郑,今天的陕西渭南市华县。周穆王时期在这里设立新都,后来成为姜姓井公的分家郑井氏的封地。姜姓井公失势之后,这里一度被西虢控制,直到郑桓公的册封。
                          郑桓公已经察觉出王室的种种混乱,开始寻求避难之法,他找到伯阳父,与他探讨天下大势。伯阳父给他开出的药方,其实说白了就提早东迁。
                          前面已经提到,最早打算东迁的实际上就是以西申侯为代表的姜姓诸侯。而其同姓之国的吕、向等国也都在做着朝东南方向迁移的打算。至于为什么东迁,可能是与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有关。周幽王初年河水断流,更是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姜姓诸侯已经不愿意继续在原地生活下去了。而幽王在这个时候将姜姓势力踢开,势必影响了姜姓诸侯的迁移计划,这使得西申侯极为不满,姬姜两姓矛盾迅速激化。而西虢在事实上也已经做好了东迁的准备,看来各路诸侯都在密谋东迁,只欠一个标志性的大事而已。


                        IP属地:北京19楼2013-07-19 23:47
                        回复
                            许多人心中早有预感的大变乱终于发生了,太子宜臼逃离了宗周,投奔外祖父西申侯。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幽王勒令岳父交出自己的儿子,遭到拒绝。怒不可遏的幽王亲率大军围困申侯的都城。正当西申侯苦苦抵抗周人猛烈进攻的时候,犬戎突然出现在幽王大军的后方,随行的还有姒姓鄫人。
                            说来奇怪,褒姒是姒姓诸侯国所出,按理说幽王应该亲近姒姓诸侯。但是鄫国却与犬戎联手攻击幽王,可算是一综历史谜案。从现有资料分析,幽王与褒姒的结合并不是靠正常的联姻,而是幽王讨伐褒国,褒人献出褒姒,看来幽王与褒国并非同盟关系,而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国语》中的伯阳父说了一大堆关于褒姒来历的传说,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将褒姒妖魔化成一个祸国乱政的妖女,借此来逃避自身的责任。
                            鄫国原本是起源于山东地区,早在商朝就已经建立,称为上鄫。武王伐商之后由于国君与武王之母太姒同姓,所以算作是姻亲之国。西周时期,鄫国的分支与姞姓噩国在汉水流域发展,小有成就,不想在厉王时期遭到攻灭。鄫国改由姬姓贵族担任国君。那么在宗周附近的鄫人可能是厉王时期从汉水地区俘虏的战俘后裔。像秦人一样,这些鄫人也被安置到抵御犬戎的前线。这样就可以理解鄫人为什么会憎恨周王室,而勾结犬戎袭击幽王了。
                            幽王做梦没想到,自己居然会遭遇到腹背受敌的境遇。在三方的夹击之下,幽王与伯盘兵败身死在骊山之下。《吕氏春秋》对幽王败亡的编造了一段绘声绘色的故事,说幽王为了讨褒姒欢心,用击鼓的方式引来诸侯救援。从而失信于诸侯,等到犬戎真正入侵之时却无人援救,被攻灭而死。到了《史记》中把击鼓换成了烽火,就是后世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但从先秦文献来看,幽王是主动出击围困西申,反遭偷袭,无论是击鼓还是烽火求援恐怕都来不及吧?


                          IP属地:北京21楼2013-07-19 23:49
                          回复
                            “烽火戏诸侯”之事,疑点甚多,一,当时没有这么大力量,二,“烽火戏诸侯”戏的到底是近畿的诸侯?还是镇四方的诸侯?,还有一点儿就是褒姒的儿子叫伯服,伯是老大的叫法,周天子很重宗法,伯服的年龄恐不应该小于周平王吧,还有褒姒的名字用现代大白话翻过来是褒国的姐姐……疑点重重,要知道其中内幕,相当困难,可惜《竹书纪年》失传


                            24楼2013-07-20 16:40
                            收起回复
                              虢国居然历史如此丰富,当初我看唇亡齿寒的故事以为虢国是个小国,此贴看的我眼睛都疼了


                              25楼2013-07-20 16: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