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功夫吧 关注:626贴子:2,571
  • 27回复贴,共1

【转】太极十三势揭秘——从心意十三枪到太极十三势---李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太极拳古名十三势,目下太极拳套路林林总总,而太极拳的本原却仅有十三势那么简洁,所以练习太极者无不欲知十三势之本原。心意十三枪是心意拳枪法的基础和核心,十三枪即是十三个枪劲,枪法千变万化而劲力概不出其里,心意十三枪其实就是对枪法劲力的一种规律总结,涵盖了无穷无尽的枪势。太极十三势其实是对太极拳劲力的一种规律总结,把千变万化的拳势划归为十三个劲力。
太极十三势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心意十三枪为:撑、掤、盖、扎、合、拦、支、秀、前、后、左、右、中定。
马雷石先生曾得一位太极拳高隐指点,授予了太极十三势的劲法窍要,高隐在少年时代得自于一位游方道人,道人不知名姓。笔者得马先生心意十三枪和太极十三势的传授,笔者在对比演练中发现——太极十三势和心意十三枪在劲力竟然是完全相通的。
由此恍然大悟,悟通了十三势抑或正是由十三枪劲转化而来,心意拳是姬龙峰祖师“以枪法化拳法”的结果,而太极拳也是“枪化”的结果!
所以太极拳也极其重视大枪,要求在大枪中摸劲、找劲、练劲、长劲。太极拳中也有枪法名叫十三枪,但观其实质已不能涵盖十三势的劲力了,可以说,太极的十三枪业已失传,现在的太极十三枪只是拼凑的滥竽之作。
下面详解十三枪与十三势内涵:
十三势的“掤”劲,正是十三枪的“掤枪”,枪上崩,内劲走向由下而上。
十三势的“捋”劲,正是十三枪的“撑枪”,枪右扫,内劲走向自前至后。
十三势的“挤”劲,正是十三枪的“扎枪”,枪前扎,内劲走向一往直前。
十三势的“按”劲,正是十三枪的“盖枪”,枪下劈,内劲走向由上而下。
十三势的“采”劲,正是十三枪的“合枪”,枪内圈,内劲走向由上而下,起点低,落点亦低。
十三势的“挒”劲,正是十三枪的“拦枪”,枪外圈,内劲走向由上而下,但起势较低,行程较短。
十三势的“肘”劲,正是十三枪的“支枪”,枪尖上挑,内劲走向由上而下,一沉到底。
十三势的“靠”劲,正是十三枪的“秀枪”,枪尖下磕,内劲走向由下而上,一升到顶。
十三势的“进”劲,正是十三枪的“前枪”,往前进步,内劲走向由上而下,起点较低,下到足底。
十三势的“退”劲,正是十三枪的“后枪”,往后退步,内劲走向由上而下,但起势高,落势也高。
十三势的“顾”劲,正是十三枪的“左枪”,枪尖左扫,膻中右转,内劲前凸右送。
十三势的“盼”劲,正是十三枪的“右枪”,枪尖右扫,夹脊左转,内劲后收左移。
十三势的“定”劲,正是十三枪的“中定枪”,回复中平枪势,气沉丹田。
大势如此,其中细微不可详述,秘窍在于点破。十三劲都是运动中的劲路变化,而非静止中的劲,武术是在运动中发力的学问,其中精微还须身教为妙,非笔墨可以尽述。
从十三枪到十三势,势势对应,丝毫不爽,巧合乎,同源乎?若说巧合,这种巧合不也太过巧合了吗?可以认为,他们根本就是同源同出的同一个东东。并且,有些劲力仅在十三势中体会,难以理会其中奥妙,甚至有时感觉是不可思议或是劲势背反的,但如果拿在十三枪中理解,则会恍然大悟如醍醐灌顶,并感觉势势合理,毫无悖逆之处,可见,不懂枪法难悟拳,不知十三枪难明十三势!所以说,十三枪正是十三势的源头,十三势正是十三枪的转化。
如果没有枪法中的实际体会,仅从十三势的劲力上理解,殊难得其真正。因为十三势的命名是由其外形的走向而定,而一些内劲的走向和外形劲力的走向相反,仅从字义上理解,又怎能体会其内涵!分析劲与势,大约有两种关系,一为劲势同向,也即是惯性力作用,也称顺势力,一为劲势逆反,也即是对挣力作用,也称矛盾力。即使是同样的内劲走向,发出的劲力也迥然不同,例如盖枪和支枪都是内劲往下,而枪法走向却相反,盖枪向下,支枪向上。即使是同样的发力方向,而内劲的走向也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掤枪和支枪,枪法走向都是朝上,而内劲方向却截然相反,掤枪内劲向上,支枪内劲向下。个中三昧佛曰不可说,非在枪法中难以体会其精神,非在枪法中不能解悟其堂奥,我欲表达而辞穷,辞欲表达而意亡,野人献曝,更须主人翁亲身亲沐。心知不如身知,说到不如做到,技艺虽妙,练上身来方是功夫。
正因为枪法的流失,所以人们再不能正确理解十三势,对十三势的误解误会比比皆是,大师强作解人,结果似是而非,岂不蹉跎可笑。例如八法五步说,八卦五行说,强行肢解十三势,野蛮嫁接古文化,风马牛怎相及也。十三势势势劲法,本无薄厚彼此,又哪来八卦一半,五行一半,又哪来四正一半,四隅一半?更有把“掤、捋、挤、按、采、挒”看作用力把“肘、靠”看作部位的奇谈,岂有总结劲力时把身体部位也算进去的么?实不明其二者的内涵故也。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方言中称向上举的力道为“肘(方言音,用字尚待商榷)”,所以说“肘”应为向上的劲,正如“支枪”的枪尖上挑,而对于身法的劲力来说则是向下的,因为无法理解无奈望文生义以为用肘部击人,真是谬种流传,自欺欺人。
可以肯定的说,目下许多对十三势的解说并不正确,攀附挂靠、牵强附会的自不必言,有人部分的讲出了些窍道,但也不见得完全正确。何以知之?在十三枪中一体会便知。所以,拿十三枪的枪劲反过来又可以检验后人对十三势的解悟正确与否。十三势,太极拳曲尽其妙,以约御繁,方显大道易简,先圣贤智慧之无穷。太极拳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领头军,而太极拳的魅力也正是其内涵的中道。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7-22 19:09回复
    岂有总结劲力时把身体部位也算进去的么?实不明其二者的内涵故也。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方言中称向上举的力道为“肘(方言音,用字尚待商榷)”,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口语使用中有“zhou”的惯常使用。本人自青壮始长因此疑惑而不解,故常与人争论。不意今日亦遇执此说者,不亦乐乎!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3-07-23 16:57
    收起回复
      本人学浅,故该文“由枪生拳”观点不能认同。但太极拳与形意拳(不知与该文所指心意拳同否?)虽表现形式不同,训练轨迹不同,可在基础理论、身法要求及各自架子中的招式招法,功用解释,有诸多相似与暗合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3楼2013-07-23 17:09
      收起回复
        由“zhou”而想到了某些人口中常说的“劲儿”和“力”的区隔。在我们这个以农本文化为积淀的国度里,完全不去考虑这两个字的使用习惯、地域应用环境、社会人文背景。一味的沉迷于故纸堆中、牵强附会,生搬滥造、胡乱解释什么“太极劲儿”。


        4楼2013-07-23 18:12
        收起回复
          13枪和太极13势不可能一一对应的。如太极拳的“按”,并非是由上向下的单一劲法。太极拳所谓,按在8方,在太极拳套路里,按是一个由内向外的“推”的过程,但前推和结果,却要产生多种变化,初学最少知道8种,就类似形意的“横”,看似手向前,但对方却是横向飞出。太极拳按劲出,要求能对方上飞,下卧,左摇,右晃,中惊和原地螺旋。相信,枪法的盖要比这个按纯洁单一的多哟,呵呵。
          又如,太极拳强调的“沉肩坠肘”,好多拳友,甚至一些前辈,都认为,坠肘就是肘尖向下用力,或肘尖低于肩。这显然是片面的。要知道,肘尖高手肩,肘尖向上发力也是“坠肘”。
          其实,对十三势的不同理解,就可以看出一个门派老师对拳术的理解和练习体系。这个大多数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理解不同,技术不同。但部分解释确实是不全面或不合理的。
          太极拳论,是前辈的高度概括总结,都是一字多义,一词多法。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澄甫的十要的第一要义“虚领顶劲”。很多人就解释为身体的样子,更有甚着,就简单解释为“耿脖子”,这显然是不对的。
          当您有实战对抗的经验后就会发现,“虚领顶劲”,也可以拆开,虚领,顶劲2个技术或称2个过程。再进步,就会知道,可以拆成虚、领、顶、劲4项技术或过程了。
          另外,太极拳论强调,太极拳不能“顶”,作为太极拳重要宗师的澄甫公可偏偏在十要的第一要里就用上了“顶”,好多前辈解释不了,就简单的找出一堆不合理的理由。这就是典型的望字生义的例子。此顶非彼顶。


          IP属地:河北5楼2013-08-19 14:16
          收起回复
            学习太极拳大可不必纠结于对经典拳论的理解不同,或因个别字或句子的不通顺,以及前后矛盾而陷入迷茫。对太极拳的理解靠的是时间、各自的实践和教训,各自的生活阅历和综合的文化素养。


            6楼2013-08-19 16:34
            回复
              比如:我们今天耳熟能详,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什么时候起被固化下来,成为约定俗成的经典八个字呢?“掤”这个字被习练太极拳的人不断地改造、赋予了更多说不清道不白的内容,也算是对汉字的“贡献”吧。


              7楼2013-08-19 16:48
              回复
                几百年来,太极拳的传播靠一代又一代众多的拳师口传身授延续下来,从太极拳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我们的上一代再上一代------这些拳师们有几个是识文断字的?


                8楼2013-08-19 16:57
                回复
                  因地域和方言的缘故,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众多前辈拳师口中的八个字写成念成:捧、捋(luo)、挤、按、采、挒、搊(chou)、靠呢? “搊”在有些老拳师口中也会发zhou音。


                  9楼2013-08-19 17:12
                  回复
                    上天把人放逐到世间的时候,就已经把明悟同时放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忽略了。更何况上天很公平,并没有给写经典的人多一分明悟,写经典的人也会和我们一样犯错误!所以很多的道理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实在是不需要引经据典找到出处。


                    10楼2013-08-19 17:20
                    回复
                      是的,我的杨氏拳师父在教学中,跟吴老说的一样,常要求我们太极拳要内求,并强调每招每势是“做什么用的”,你想做什么,自然决定了身体招势自然而为之。
                      比如,师父常举例子,香港世界杨氏拳大会上(师父是仲裁长之一),其中一位仲裁长在那儿对拳友讲这势手高对了,那势手低不对了的,结果董英杰之女(也是仲裁长之一)听得不耐烦了,大声的讲,您那招是想做什么呢,人家冲你面门,你还平肩高,不找挨打吗,呵呵


                      IP属地:河北11楼2013-08-19 17:32
                      回复
                        常见我们拳友在推手时,为了推手而推手,尤其是一些练国套的拳友,推手没有目的性。比如,双推,有个穿对方面门的动作,你穿对方面,人家才可能双手拦挡捋化,而大多数拳友,都是穿对方身外,直接向着让人家化的方向走,这是缺乏自然的实用原理的。


                        IP属地:河北12楼2013-08-19 17:3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