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古中医づ张
我们开始上课,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金匮要略》,这是我们的第一堂课,希望大家努力,和我一起进入四圣之路,我的讲课方式,从中土脾胃开始讲,从中土而四维,这样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今天的计划是呕吐哕这一节,我准备用两节课的时间讲解,今天讲第一部分。
我先讲讲呕哕下利的根源,以阳明气机不降,逆而上升而作呕吐,其中夹杂这少阳木邪,胆木贼伤阳明胃土,则胃土不降,阻碍少阳胆经下降之路,两经都不降,所以作呕吐,这是呕哕。那么下利呢?,在于太阴脾土不升,清气下陷,就会下利,太阴脾土,秉湿土之气,不从标本,从本气而化湿,病则湿气弥漫,在上则成痰湿,在下而成便溏,带下,其中夹杂了肝木之邪,贼伤脾土,脾气下陷,清气下陷而成泻泄,而根源,在什么地方?中土,就是中气,中轴升降失司,这是根源,而肾中的元气却是中气之根本,斧底火不足,无法温暖脾土,湿气弥漫,清阳不升,清气不升,则下陷,肝木也随之下陷,出现腹痛等肝木疏泄克土的症状。
我们将第一个问题,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这一句话 伤寒论,太阳篇有,第一,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 这句话,数脉
数一般主热,既然是热,应该消谷引饮,为什么会反而呕吐呢?这里我们联想到了白虎汤,像白虎那样,能食能饮水,而病人却你能消谷,也不能化水饮,反而呕吐,说明了,这个热是假热,并非脾胃运化之热,并非脾胃的斧底之热,那么,这个热从何来?是相火不藏,灼炎在外,逆而上升,相火与胆木同气,不能下降入寒水之中,既然不能下降,就不能成为釜底之火,其实是胆木贼伤阳明胃土,上逆不降引起,问题在哪里,中气虚寒,中轴升降失司.
第二,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膈气虚,就是宗气,藏在心肺之中,聚集在胸, 为什么会虚呢?发汗太多,阳气耗散,营卫为中气的叶,中气是营卫的根,所以强行发汗,耗伤阳气,中气也伤害,故脾胃之气虚寒,膈气虚,上焦宗气虚,发汗伤气,宗气也伤了,故浊阴之气上逆,则吐.这个数脉是中气虚寒之脉,元气不支之脉,数,不是所有都是热,请知晓
我们接着讲第二段话.2.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趺阳脉,在脚背,为阳明经之动脉,为什么要候这一步脉呢?第一,阳明为胃土,胃气在此,第二,脚,法地,应天而生,所以我们在危急重症的时候,不可或缺,寸口无脉,必须参下面,趺阳,太溪之脉.脉象浮涩,浮是胃气不降,上升之势,涩为中气虚寒,而气血不畅,浮则为虚,胃气之虚,虚则伤脾,胃气已经虚了,则脾土之气也虚,脾土之气虚则不能消磨水谷,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而为胃反.既然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脾土下陷而不升,胃气虚而胃土不降而上逆,这是升多降少,以中气虚寒,不能容纳水谷,所以吐了出来,第二,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胃气已经变寒了,紧主寒,涩为血寒,紧涩相合,胃气已败,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中气变寒,元气耗散,坎中一阳微弱,所以难治.
3,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脉弦,木气贼伤中土之脉,肝胆同为木气,当胃气被木气贼伤,不但脉弦,而且朝食暮吐,说明胃气被肝木贼伤,无力运化,不能温运了,再看,寒在于上,医反下之,宗气下陷,则中气虚寒,反被木贼,故脉反而出现弦象,中气先伤,肝木再贼,本不该出现弦脉,出现弦脉,病情加重.
这是第三个问题,第四,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4,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寸口脉源于中气,出于手太阴肺脉,既然寸口脉微,说明中气也虚了,这个数,就是刚才说的那个中气虚寒的假热,元气不支的假热,总的说明是中气虚,中气是宗气的根,那么宗气也虚了,一环扣一环,宗气在胸中,虚了,所以胸中虚冷,既然中气虚了,则水谷不能运化,则营血不能化生,营气司于肝木,肝藏血,所以营血俱不足,这是第四的问题.
5,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吐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呕是胆木上逆,先上逆,后发渴,是胆木上逆灼伤肺金,肺金伤害则饮水求救,而且没有吐出来,说明不是水饮在里,而是单纯的相火灼伤肺金,所以向痊愈,针对于饮邪而言,请知晓
先渴却吐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先渴却吐者,说明先口渴,后呕吐,是水停在里,阻碍了君火和相火下降之路,火气不降,灼伤肺金,肺金饮水求救,所以口渴,喝下去,却吐出来,这是有支饮,我们在五苓散会谈到水逆证,请知晓.
6,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欲吐,说明胆邪在上,胃气上逆,则脾土之气下陷,既然脾土之气下陷,则中气必然下陷,中气依旧虚寒,如果你用下法,必然下伤中气,后果不堪设想,因为虽然你有呕吐,但是中气已经下陷.如果你想用通下法来让胃气下降,那你就错了,说明这个人,本来胃气败坏.所以不可用下法来降阳明胃土之气,这一段很简单,注意理解一下.
7,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这一段在伤寒论 厥阴篇有,是厥阴病,阳气旺盛,热化太过,体内出现痈脓,痈脓在体内,阻碍了胆木下降之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这个痈脓的位置,我觉得是胃口上比较确切,所谓在上者可以吐而越之,我们暂且保留.
这是第八的一个问题,其实都不叫简单,所以我讲快一点,只要你好好复习讲稿,一定有成.
8,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伤寒论 阳明篇有,哕是胃气不足,阳明之气不降,腹满,是太阴脾土不升,而下陷。哕而腹满,说明中轴升降失司,在上哕,在下满。这是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并列出现,说明什么?前后二阴必有不通,不一定是气滞,我们运转这个中气这个中轴,应该保持上清下通的状态,仲景在此处,列出下面前后不通利,是浊阴之气不降,是降浊阴之气的,浊阴之气下降,清气自然上升,中气自然旋转,道法自然,就这个意思,通利二便,不光是腹满而哕,在很多内伤杂,同样常用,大家只要记住一点,降浊阴之气为主而还清,就这一个目的,所谓归一,就这个道理。
好了,我总结一下,呕吐哕,是中气升降失司,胃气不降,善于呕吐,脾气不升而下利,其中夹杂木邪,胃气虚弱,是根本,我们的治疗,要补脾土而升木气之郁滞,降阳明胃土而降敛胆木之上逆,元气不支,则补火扶持元气,扶阳为主,釜底之火一定要顾及,不能只去调升降,中气必须旋转起来,但是元气,我们又是时刻可不能忘记,我们在调理升降时,注意寒热并用,也是有必要的,治病切忌伤中气。只是治病之本
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