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2013、5、22
月牙池探秘
(第4部分有关于叶堤口的内容)
在我们的家乡陵县有一处名胜古迹叫“月牙池”,是清代“平昌八景”之一,遐迩闻名。这里不仅有神奇的传说故事和文人雅士的诗篇,而且还有许多历史谜团等待人们去探究体味。
半亩“泮池”一鉴开
阳春的村野风景秀丽,我和几位文友经过充分准备,相伴来到义渡口乡林家庄,这里就是“月牙池”的旧址。
林家庄因与“月牙池”相连,过去也叫“月牙池”或“月池林”,旧时这里设有会社,印章上直呼“月牙池会”。该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属德平县。《德平县志·古迹》载:“月牙池在县西三十五里,居民掘土得砖甃小池,形如半月,故名”,方志上赞颂月牙池的诗词中最早的写于康熙年间。据此看出,清初月牙池就已经成名,它被发现应上推至明朝后期,这正是鲁西北绝大多数移民建村的重要时代。
我们抬眼向村西望去,绿野中有一片突兀的高地,乡亲们说,此处从前是一处寺庙,占地有几十亩,香火很盛,解放前还有僧人住持。相传庙前的洼地就是“月牙池”的所在。据说早年间那池水底下是月仙嫦娥娘娘的行宫,有一个月牙儿常年放光,挺神的。再后来,不知为什么池中断了水,就在里面挖了两口井,分列庙门的左右,叫作“凤凰眼”,很有灵气,现在已不见踪影。
有关月牙池的历史真相,扑朔迷离,虽经多方打听,我们的种种疑惑还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春风拂面,杨柳飞絮茫然飘过。我们在月牙池遗址上踟蹰,从地头的旧瓦砾堆中搜寻,杂列其间的汉唐旧砖瓷片,蓦然点亮了大家追寻的思路。
“月牙池”实为先前文庙的“泮池”。 我们掀开《德平县志》,“疆域旧图”上月牙池的画面非常清晰:在坐北朝南的庙宇前,一湾半月形的泮池,仿佛正熠熠闪烁,水清可鉴。
东周时孔子开始在曲阜办学,古泮池位于城东南隅,是孔子与弟子们课余游憩之处;鲁僖公时在泮池东侧筑起“书云台”,成为诸侯国中最早的学府,这样,“曲阜祖廷”的泮池视为后来的规制。汉武帝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后,儒学成为正统,全国各府、州、县普建文庙,兼具祭孔和学校双重用途。按照建筑规范,在文庙棂星门内外设有半圆形的“泮池”,成为学府的象征,后世便把读书人入学叫做“入泮”。
一首《牙池新月》诗中这样赞美历久弥新的“月牙池”:“泮池半壁古来传,池以牙名境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