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影棍道吧 关注:158贴子:940
  • 19回复贴,共1

形意 附表演套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形意拳之初级打法
技击说白了就是打架,其基本要素无外乎是,我的动作比你快,我的拳比你重,我的抗打比你好,这样说也许不好听,可其实就是实战最重要的三点要素。
首先要指出的是,内家拳派往往认为现代派武术拧腰送胯的发力方式不够沉雄,而自诩自身的整体力可以发人于丈外,可实际情况是,现代派武术往往比古拳法要能争惯战,古拳法的“高手们”只是善于说拳,或者表演,往往台下口若悬河的大师却在散搭擂台上被人打的满地找牙,然后就说是因为拳套的缘故,影响手法的发挥,其实,失败不需要借口,真正的中国拳法既然是战场杀法,就不会那么娇气,形意拳最重要的三催劲就完全可以穿透拳击手套,可现在很多人所谓的内家整体力却根本打不了人,确切的说,他们速度太慢根本打不到人,为什么会出现练用脱节的情况?其实不仅仅是现在,就算在国术的颠峰民国时期,很多武术大师也有打不过街头流氓的经历,技击,第一并非在于武术的造诣,而是在于天性,拳诀中说,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退,打斗同样如同军阵作战,二而衰,三而竭,所以,第一次的交锋,其实就是把握战局最重要的时刻,国术,只杀敌,不表演,自古见面就分生死,如果出现打斗时间超过三十秒,那往往就是在抡风车拳打王八架了。
旧时武将踏营冲阵,一匹快马,一杆大枪,就可以百万军中来去自如,其实这一人一马一枪,就是一个三体桩,脚为战马,专主行运,人就是连接手足的脊椎,而双手,就是一杆枪,五行拳其实也就是拿着蜡杆子做劈崩钻炮横的动作,听说有秘传的老三拳,我估计,也就是最基本的枪法,拦拿扎三式变化来的。三体桩是形意拳求的内劲的总机关,很多人以为,站好三体桩,让别人推拉不动,摇晃不动,就是练出了功夫,练出了从根节到稍节的整体力,其实很可笑,格斗是瞬息万变的,站着不动的功夫,看似功力大,其实却是死桩,所谓站桩要拔地欲飞,慢慢以神意运动,就是把桩站活的诀窍,有了活桩,才可能有内家的惊炸劲力,而且,透露一点秘密,暗劲的进阶,也许只是比明劲多了一点向上的劲。
发力无外乎是力量的聚合和释放,这里,就要牵扯到最神秘的丹田力,这是中国拳术以小搏大的根本所在,硬打硬进无遮拦,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是不防御别人的进攻,而是丹田内气的护体,根本就不怕打击,同时发力时配合炸丹田,可以使劲力更加沉雄,没有丹田,就没有内家拳,比如老心意里的丹田功,比如美国李氏八极传人徐纪训练八极内功的方式,练的就是劲收丹田,和丹田射力,在形意拳,这种丹田功夫,其实就是藏在五行拳的拳架里,桩法和拳法的相溶靠的就是这丹田功夫,而拳架中的暗劲,就是拧裹撑三个字,这三个字,可谓字字千金。------------有一点需要研究的,丹田的功法,可能就是虎豹雷音的契机。
推拉不动的整劲不是打人的整劲,却是整劲穿导的通道,实战中的发力,通过三体桩打通的劲路传导才能最快最冷透,关于打人的劲可以举一个例子,100斤的人从高处向下跳,跳在地面给地面的瞬间压力却一定不是100斤的重物落到地上的重量,因为本身人的关节肌肉就在不自觉地吸收自身的力量,讲到着聪明人也就该知道了,反过来想这种向下掉的力,如何做到尽量减少自身关节对力量的消耗,把身子挂在手上,就是内家的打法发力。
人的身体70%是水,所以,打击的方式,应该如同水的奔泻,而打中对方,劲力在对方身上的渗透,也如同在水中渗透,至于如何在对方体内制造波纹的混乱扩散,也就是内家阴劲伤人内脏不伤表皮的重要劲诀,听说少林老拳中有一门功夫叫水绵掌,专门以水练掌,可以猜测,练的应该就是这种渗透打法。
步子要用丹田推着走,这样即便后面有人拖着你,依然可以把对方扯出来,同时进步如马践,脚到手到,直插中门,给对方造成冲撞的压力,只是注意不要出三尖,否则过犹不及。。。斜闪用于反击极好,同时加一点太极的闪化直接变守为打效果相当好用,只是依然注意闪一小步就够了,真正决胜,只在一寸!
眼睛其实是最重要的,没有必要眨眼,因为眼皮实在没什么防御力,只消盯着对手的眼睛就好,遇到紧张的对手,善于用眼的,简直就可以是在玩弄对方。
手要和心一样快,打倒还嫌慢,直从口出,同时回手也是一招,撕扯和涨缩的感觉很重要,拳法打人在于进步和连击这需要极好的丹田收放能力,基本上只要熟练两三招,就可以屡试不爽 。
暂时写这一点,全当抛砖引玉了。


1楼2013-07-23 22:24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2楼2013-07-23 22:27
    回复
      先顶后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7-24 06:58
      回复
        好耶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7-24 07:57
        回复
          视频不方便看。。不过文字挺好。。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7-24 21:31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08-12 19:4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8-17 18:1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08-17 18:1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8-17 18:1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8-17 18:1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8-17 18: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