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石吧 关注:237,214贴子:243,598
  • 0回复贴,共1

绿松石的名称演变(原作者battletata)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绿松石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具有“美、久、稀”的品质特征,被世人誉为“东方圣玉”,历来为国内外收藏家所青睐,更是礼尚往来赠予之佳品,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玉石。
绿松石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就被认识使用,因其历史悠久,产地丰富,故自古以来名称众多,中外混杂。在矿物学上名称为“绿松石”,而“松石”是绿松石的工艺名称,其英文名为Turquoise,乃来源于13世纪法语Pierre
Turquois,意思是土耳其石头(Turkish Stone),即西方和日本所称的“土耳其玉”,因为当时欧洲人都误以为它产自土耳其,实际上土耳其不产绿松石,据说是“古代波斯所产绿松石经由土耳其转销西欧之故。”具体的说法是由于十字军东征时经由土耳其传入欧洲,因而命名为土耳其石沿袭至今。而玉器专家栾秉璈认为:“应译为‘突厥玉’,因绿松石古语为Turkeys或为Turkey stone,而波斯曾古属突厥疆域,盛产绿松石之故,并非系波斯绿松石经土耳其输往欧洲之因。”绿松石的波斯语是ferozah,是胜利的意思;而西藏文是“gyu”,与“yu”相似,“yu”在汉语中就是玉,喻指珍贵的宝玉。
我国“绿松石”一词是中国近代名称,始见《清会典图考》中:“皇帝朝珠杂饰,惟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密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我国宝石学一代宗师章鸿钊在《石雅》中记载:“中国绿松石之名始于清,甸子之名始见于元,元史作‘碧甸子’,或‘云朗甸子’,即为绿松石”。解释为:“此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球,故以为名”是也。
在我国古代,绿松石的名称依据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宋元明时期,绿松石称“碧殿子”、“碧靛子”、“碧甸子”、简称“靛子”或“甸子”。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记》中说:“刘汉卿随官军至小回回国,去燕数万里……碧殿子数尺高,岂所谓琅玕者耶。”这里疑“琅玕”为碧殿子,即绿松石。元末明初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列举三种甸子:(1)你舍卜的(Nishapuer,今伊朗尼沙普尔),即回回甸子;(2)乞里马尼(Kirmani,今伊朗克尔曼),即所谓的河西甸子;(3)襄阳甸子,亦称荆州石(即今湖北绿松石)。这是由于中国绿松石在古代仅知产于河南、湖北、陕西3省交界的东秦岭地区,而河南淅川、湖北郧西至陕西白河流域近东西向绵延400多公里,在古代大体上属于襄阳群地域,元朝时称此地产出的绿松石为“襄阳甸子”,以此区别于来自中亚波斯地区的绿松石。
汉唐以前、夏商周乃至史前新石器时代,绿松石有何称谓,至今尚无考证,不同的学者各有不同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自《禹贡》、《山海经》、《尔雅》、《穆天子传》等诸多古书以下,记载有关“璆琳琅玕”者不计其数。章鸿钊在《石雅》中对“青琅玕”这一古玉名称考证时认为,“璆琳”色绿,应是阿富汗所产青金石;而“琅玕”可能是阿富汗产的巴剌(宝石类)。古籍中的“青琅玕”可能有3 种涵义:1.绿青(似为孔雀石);2.绿松石;3.珊瑚。另外,王嘉荫在“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一文中说,“青琅”似属绿松石之类。因此,绿松石在远古时代可能被称为“青琅”或“琅”。《山海经 西山经》:“槐江之山,其上多琅”。《尔雅·释地》中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山之琳琅焉”(释义:“琳,美玉名;琅,状似珠也”)。清朝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引《禹贡正义》曰:“琅,石而似珠者”,表明琅是一种玉石,外形似珠。
而栾秉璈则是另一番见解,认为“琳”是绿松石,“璆琳”指球状或粒状绿松石,“璆琳”有时可简化成“璆”或“琳”,皆指一物。古书中“璆琳”多曰“美玉”,“琅玕”多释为“珠”,因而“璆琳琅玕”可直释为“球粒状绿松石珠”,简言之“绿松石珠”或“松石珠”。
汉代以后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以来东西方交往频繁,“璆琳”一词也有可能兼指别物,“琳”是否首当指绿松石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值得指出的是,确认“琳”或“璆琳”或“璆琳琅玕”是绿松石或圆粒绿松石或圆粒绿松石珠,这对研究和探讨史前绿松石分布特征及其原料来源,是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结合绿松石的颜色和产出形态特征,可以认为,“青琅”、“琅”和“琳”都可能是绿松石的古代名称,它准确地表明了绿松石的颜色,在古代是似玉之石、可与软玉并立的玉石。尤其是“玉之生而圆者”、“石似珠”形象地描述了结核状绿松石的形态。青琅(琅、琳) →襄阳甸子(碧甸子) →绿松石,是这一古老玉石的中国名称的历史演变。


1楼2013-07-24 12: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