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徽吧 关注:7贴子:319
  • 6回复贴,共1

梁思成讲课趣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梁启超之长子梁思成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代宗师,因其对我国建筑业的卓越贡献,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敬重。同时,出身名门、家学渊源、学贯中西的他,作为我国早期的建筑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启蒙教育。他讲课幽默诙谐、生动有趣,留下了许多佳话。
  据梁先生的学生回忆,梁先生讲课注意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讲西方建筑史时,梁先生把雅典卫城中伊瑞克先神庙的女神柱廊上的女神雕像,和我国古建筑中的力士雕像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他在讲台上像演员一样,自己做了一个悠闲自若、亭亭玉立的少女姿态,接着又做了一个骑马蹲档式、咬牙切齿举千钧的姿态,引得哄堂大笑,给学生印象极深。
  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课堂上,讲到了北京城的前身金中都。梁先生引述了一段趣闻,说金章宗有一天和他的妃子一道散步,两人坐在一个土丘上,金章宗即景出了一句“二人土上坐”的上联。这句上联既抒写了当时情景,又表述了两个“人”字放在“土”上就是“坐”字。这是一种拆字格的对子,是很难对的。但那妃子却应声答出“一月日边明”的下联,既说出“日”和“月”组成“明”字,构成工整的拆字格对仗,又贴切地点出自己在皇帝身边如月伴日的亲密和祥瑞,实在是难得的妙对。学生陶醉地听着梁先生的讲述,但同时又疑惑先生讲这故事的用意。接着就听到梁先生说,一位少数民族的皇帝和宫妃能进行如此水平的应对,说明这个民族汉化程度之深,由此不难推想金中都的规划、建设必然是承继汉文化的传统。至此,学生才明白梁先生讲故事的深意,同时领悟到梁先生讲课的精辟、深刻、睿智、生动。
  后来,他作古建筑维修方面的学术讲座。讲课一开始,他首先说:“我是‘无齿之徒’。”满堂为之愕然,以为是“无耻之徒”。这时,梁先生缓缓接上说:“我的牙齿没有了,后来在美国装上这副假牙。因为上了年纪,所以装的不是纯白色的,而是略带点黄,因此看不出是假牙,这就叫作‘整旧如旧’,我们修理古建筑也要这样,不能焕然一新。”把维修与保护古建筑的关系讲得非常形象、透彻,赢得满堂喝彩。
  梁思成先生正是用这种生动幽默的方式,为祖国启蒙了一批又一批建筑学界的精英。


来自iPad1楼2013-07-26 09:33回复
     以上内容转载
    再转另一篇
    永远诚恳 永远进步
      我想起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个设计方案受到大家的夸奖,飘飘然地拿去给梁先生看。看后他什麼夸奖的话也没有说,让我下楼去拿一个碟子、一个碗上去,再把书架下的一个小陶土罐子拿出来,让我灌了大半罐子水,然后对我说:“你看,这半罐子水不满,有人会对它在意吗?可是现在你把这水倒在碗和碟子裏直到溢出为止,然后人们会惊呼水太多了,水真多。其实,罐子裏还剩很多水,罐子裏的水才真多,你可千万别把自己捏成碗,更不要捏成碟子,那就没出息了。


    来自iPad2楼2013-07-26 09:54
    回复
        我在回想罐子的事时,先生立刻唤回我的思路,嘱咐我:“每当你做成一件事受夸奖时,一定要冷静地去调查一下还有什麼不足,甚至勇敢地问一问有没有错误,认真总结,定出新的目标,这是不断进步的诀窍。千万要改正你的缺点,不要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甚至跟别人计较自己的功劳有多大。要记住,我今天的话很重要!”“当然,我的画也很重要,现在把曾受你夸奖的那张谐趣园的画送给你。”他的话我铭记至今,他的画就是梁先生画集的封面。
        琐琐碎碎的许多小事,教诲指点终生,却无法回报。世上最无法弥补的是时空造成的无奈,越是在纪念、追念先生的时候越是难过,真是难过极了。
        黄 汇(作者系清华大学1961届建筑系学生。)


      来自iPad3楼2013-07-26 09:55
      回复



        来自iPad4楼2013-07-26 09:59
        回复
          其实,‘玩’是好事,学建筑的人多玩多见识,只是必须会玩,不能傻玩。”他讲了许多自己年轻时在体育、文艺方面的精彩经历。“运动队的人设计体育场的跑道就不会忽视跑道的弯道坡度和冲刺后的缓冲道,合唱团的人设计音乐堂就不会忽视后排观众席的音响品质,他们的设计观念和毫无文体兴趣的人的深度不同。但是你光傻玩,不看,不想,那就叫白玩。玩的时候要顾及四周,东张西望,想一想,如果让你做这个设计,你怎麼处理?要玩,不要当书呆子。”


          来自iPad5楼2013-07-26 09:59
          回复
            学建筑这行要做设计,而设计的房子要为各行各业的人所用,每一种人和另一种人的需要不同,你不了解他们不行,你不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也不行,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要“知人”。


            来自iPad6楼2013-07-26 10:03
            回复
                一天,他要讲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他提前来教室,在黑板上自左向右一口气画了一串不同时代身著不同服装的妇女,正当同学们对他绘画的功夫赞叹不已时,他开讲了:“大家看,这是妇女服装形式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洋片,在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代,可以裙袍拖地。民国时期,有了职业妇女,要上班,要上街,人力车是主要交通工具,穿旗袍很合宜。可现在,妇女要劳动,骑自行车,动作幅度很大,再穿那苗条合身的长旗袍就会出笑话了……”先生用图画、比喻、趣谈,生动而轻松地让我们信服了在功能、行为、观念、形象之间存在著“必然”,存在著辩证关系。一节课接一节课地传授给我们一种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来自iPad7楼2013-07-26 1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