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春秋鲁国卿大夫孟氏(亦称仲氏)、叔孙氏、季氏三家的合称。因为三家出自鲁桓公,故史称“三桓”。三桓为孟氏、叔孙氏、季氏,而非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以往有众多学者认为孟孙、叔孙、季孙皆为氏称,实误。“孙”为尊称,对于孟氏和季氏,“孟孙某”、“季孙某”仅限于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孟某”、“季某”。所以,“孟孙”、“季孙”并不是氏称。考之《左传》,只有“孟氏”、“季氏”的字样,而无“孟孙氏”、“季孙氏”的字样。叔孙氏的情况比较特殊,起先为叔氏,后来公子牙(字子叔)之后立叔氏,原来的叔氏改称叔孙氏。鲁桓公有子庆父、同、牙、友,庆父最大(庶长子),是为孟,太子同即庄公,牙是为叔,友是为季。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后代分别被称作孟氏、叔孙氏、季氏。因出自桓公,合称“三桓”。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鲁国末年,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