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勒的幽灵吧 关注:63贴子:4,046
  • 9回复贴,共1

[笔记]本斯关于施特劳斯、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反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罗森曾说过,施特劳斯与尼采一样捍卫古典贵族的知觉,尼采拒绝理论真理而倾向于艺术,施特劳斯则拒绝理论真理倾向于审慎。这种“审慎”并非趋于复古,而是对古典主义姿态的回归。在这方面,施特劳斯或者更象一个尼采主义者。无论如何,在永恒回归的转轴上,我们能够找到施特劳斯的位置,这已足够。

施特劳斯在《城邦与人》当中对哲学的解释是,哲学乃是“首先为我们而是的东西”通向“那由其本性而是的东西”的上溯。此种上溯要求“首先为我们而是的东西”尽可能充分地按照那种它先于该上溯而进入事业的方式而被理解。正因如此,施特劳斯承认海德格尔是正确的。古典哲学在自然的、前科学的认识中为自己提供依据。同样,本斯看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的共同点,科学与哲学,必须回到日常经验的世界,或者说,必须重新反思构成人类理解力的基础。

本斯的文章更偏于谈论分歧,即经验世界中施特劳斯、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分歧。很多哲学家往往因为“质疑”走到一起,又因“择求”而分道扬镳。历史的沉积物需要清理,这是现象学家们达成的共见。在此共见之下,胡塞尔首先认为,先验主体性支撑并构建了自然经验世界与“客观的”科学世界二者。客观性,即普遍的主体性,被理解为主体际的,不可否认的一致赞同。就此看来,胡塞尔仍然追随康德的路数。在《科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一书中,胡塞尔一开篇就提到,在源初的开端,哲学便提出了作为严格科学的要求。这种科学应该受到一种纯粹理性规范指导生活。这种理性来自于生活经验,并且不断地回到生活经验当中完善自己。这是作为“严格的科学”的哲学的使命。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施特劳斯对历史主义的批评:历史主义者假设一个世界,一个无所不包的观点,理解和认识在这世界和观点中发生。

随着胡塞尔的“择求”,在“先验”与“主体的普遍一致”中止步,海德格尔对伦理学之拒斥被施特劳斯视为其伟大性之标志。在马克斯·舍勒那里,海德格尔发现了“宗教动机”。关于“宗教动机”,马克斯·舍勒曾经有一段阐释:一切(本身和理的、实即必然的)目的论说明,首先在世界作为一种被肯定的价值的前提下,必然地成为一种对世界和世界程序的虔诚的考查方式,海德格尔将其描述为“被给予的在充满感谢的领受中之运思”。这样一种“运思”取决于人的本真性。海德格尔论证,决心乃操心(care)的本真性。在我看来,Care被理解为“关注”似乎更为合适。前不久,我在陈家琪教授的《历史性的永恒问题》中读到阿·舒茨一段关于care的论述:“它(关注)界定了我们那与我们相关的世界的范围;它连接着我们那不断流动着的思想流;它决定了我们记忆的广度与功能;它--用我们的语言来说--或者使我们生活在我们现在的、指向其客体的经验之中,或者使我们通过一种反思态度回过头来看我们过去的经验,并且要求它们的意义。”海德格尔要求care的本真性,并认为那是真正适合于人的东西--人类之生存源初便是实践的生存。

在这个基础上,海德格尔区分了三种德行:一、世故的行德;二、依据蓄意之选择行德;三、从一固定不变的性情出发去行德。无论对海德格尔还是对于施特劳斯专注的古典哲学,德行之品阶次序,都是资质决定的。这是天然差异的结果。本斯看来,海德格尔在这一道路上设置了一些学理障碍。本真性固然应该拒绝被驯化,然而本真性却不该迷失其意义。厘清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种种联系,施特劳斯看到,海德格尔的“决心”在不澄清起目的的情况下被抬高了--批判存在着,批判的目的与立场被取消。在这一背反中,正是国家社会主义使得英雄主义堕落与败坏。我本人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但我无比赞同弗林斯在谈到马克斯·舍勒时所云,舍勒哲学乃是以“肯定的价值”为前提的,这个前提如此之重大,因此面临灾难时,舍勒必然会与肯定价值的目的,即“作为存在的生命整体”站在一起,如果不去讨论这个重大前提,存在本身则没有任何意义。



1楼2007-08-16 10:02回复

    施特劳斯面临的问题不是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之间进行抉择,而是在种种图式建立之前,回到前科学和前科学当中去,同时考查人在主体的先验性与本己的能在之间的联系。针对胡塞尔的“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施特劳斯赞同克莱恩的观点:

    “科学处在非科学台独的一个源初且直解的对立面中--这种非科学态度恰恰就是科学之根,在这种态度中,科学认出了自己的根系。为了试图能将自己提升到超越这一非科学态度的地步,科学便让这些被给定的基础保持原样。因此,学会从这一立场,即从‘自然的’根基出发去照看希腊科学,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克莱恩一再强调“知识”和“认知”的区别,他认为这是由于这种区别,希腊人才能将自己彻底投入冥想之中。这或许就是古典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差异,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理解人类生存的企图已经失败,这种失败就是“现代哲学”与“古典哲学”断裂。现代科学使不仅放弃了认知的动机,而且摒弃了认知的姿态,人自负地陶醉于“第二洞穴”的微弱亮光中,这种亮光就是固定意义上的“知识”--用本斯的话来说,就是那些像行星般游荡的教条化的基础构件。

    然而我们看到,施特劳斯与所有哲学家一样,面临现代性处境中人类的迷信与迷失。一方面是对虔敬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导向哲学与科学的非个人的自然预见。古典哲学需要为现代哲学造就的东西负责,那么我们则有必要回到古典哲学的源头当中去,我们必须追问,是什么促施我们开始思考,是什么使得观点渗透了我们整个生活世界!

    本斯说,哲学家总是弱化任何可能导向削弱人类体面及自由之源的东西。因此,在前科学世界里,似乎包含着一个极大的命题,它关乎“人类生存之基础结构”。施特劳斯逼近古典哲学,并在那里找到了哲学修辞中的微言大义。此时,本斯并非强调古典哲学的必要,而是强调追溯人类思想脉络的源头的必要。在两位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之后,施特劳斯的确秉持更加审慎的姿态。

    施特劳斯多次提及的观念与经验的联系,在《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中,施特劳斯指出十六世纪的思想演变是“历史”对“哲学”的替代。“哲学转向历史,根源是关于理性荏弱无力的信念,加上对人的日益浓厚的兴趣。”因为人们意识到,哲学的核心是人,而不是超越与人之上的永恒秩序。

    同样,施特劳斯对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审视告诉我们,理论构成与对这种理论构成的反对声一样,都成为了一种新的理论。在这一基本的张力之下,海德格尔看上去消灭了一个要素,胡塞尔则消灭了另一个。然而我们所要求的思考,既不能放弃苦思冥想的超人的特性,也不能放弃冥思苦索的生活自身--这是一种伟大的合谐,也是施特劳斯试图在前科学时代找到的“为我们而是的东西”。
    


    2楼2007-08-16 10:02
    回复
      "很多哲学家往往因为“质疑”走到一起,又因“择求”而分道扬镳。"
      其实这实在没太大的必要吧,人和人的思想再接近总是有不少不相同的地方的


      3楼2007-08-16 10:31
      回复
        长见识了,不过这位施特劳斯先生是指那位音乐家吗,还是家族中的别人?如果音乐家还具有如此之高的哲学思想,我知道我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我本不知道施特劳斯先生在哲学上还有很高的成就,见笑


        4楼2007-08-16 10:35
        回复
          谢谢LS朋友。读书笔记多是附会圣贤,所以才敢拿出来现眼呵。
          此哲学家施特劳斯和音乐家无关,至于他的来龙去脉,我也在学习当中。但有所得,必相分享。呵呵,见笑~共勉~


          5楼2007-08-16 11:27
          回复
            姓施特劳斯的人多了……你难道只知道那个多瑙河的老施吗?


            6楼2007-08-16 11:37
            回复
              见笑了,本来的确只知道音乐家,5楼的朋友啊,谢谢你啦,下次有关于哲学家施特劳斯的也请指教一下


              7楼2007-08-16 12:55
              回复
                文盲 我看不懂


                8楼2007-10-05 21:06
                回复
                  海德格尔.......=.=
                  这家伙没指望能在10年内搞明白他的哲学.


                  9楼2007-10-20 00:18
                  回复
                    • 218.197.73.*


                    10楼2010-04-08 11: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