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吧 关注:1,944贴子:13,706

回复:【原创】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姜齐600年历史总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楚王,这次偶可不帮你哦,因为你喷齐国的兵太过火了。。。(*^__^*) 嘻嘻……。。。


IP属地:北京20楼2013-07-28 23:53
收起回复
    齐国在姜太公的时代已经是当时的超级富国,但是因为接近当时100年的内乱和不久前的齐襄公,公孙无知被弑,国家机器始终不曾走上轨道,齐桓公问计于管仲,管仲当时提出了很多政治上的主张和规划,他认为富国强兵之道,必须从训练民众和整饬政治秩序入手,而整饬政治秩序最重要的在于建立齐国人民对相信。
    他说
    三年教人,,四年选贤以为长,五年始兴车践乘
    他又说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这可以说是,在天朝历史上最早,最具体的一个民本思想,“民本”是原则,真正实行原则,必有技术,而技术就是“法”。所以有人把管仲看做法家的鼻祖。但是管仲的“法”不是像秦殃法一味的“好大喜功,严法酷刑,焚书坑儒,只讲耕战。”。(实际上春秋时期到战国初中期的法家和暴秦时代的法家已经不可同日而言,后者是真正的酷吏政治)而是强调法制,经济与礼教的并重,要三者相辅而行,才能完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
    关于法治的他说:
    法者天下之仪
    他又说:
    明君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也。上不行则民不从,是以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关于经济的他说:
    治民之道,必先富民


    21楼2013-07-29 11:24
    回复
      他最后则归于礼教,说明精神建设与物质建设的并重: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这些都是管仲千古不朽的至理名言,他这一套理论,得到齐桓公的赞同,予以全面的推行,他为富强齐国,大规模搞了一套建设,如辟田畴,兴水利,鼓励生产,开发交通,收山海之利为国有,以盐铁公卖,这样几年之间,齐国竟从100年的内乱和不久前的齐襄公,公孙无知被弑的那浑沌状态中,陡然富强起来
      再加一个齐国文化,是管仲所创的,官立妓院。以免说我有遗漏


      22楼2013-07-29 14:28
      收起回复
        果如管仲所言,齐桓公在长勺之战重新起来了,于九月后,出兵灭谭国,齐桓公即位的第五年,率兵平宋国内乱又灭遂国 ,而有北杏之会,不幸在会上被鲁将曹沫所劫,又一次差点儿威风扫地又丧命,所幸者,曹沫不过求还鲁国侵地,不然齐桓公又要做吕政的前步了
        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又过了两年,再会诸侯于鄄,齐乃称霸,从此齐国日益强盛
        在桓公二十二年,山戎,孤竹联军侵略燕国,燕一面抵抗,一面因为想到齐桓公是霸主,所以求援于齐,齐桓公出兵,不料迷路。又差一点儿死在援救燕国的途中,多亏管仲的“老马识途”才抵达燕国,败山戎,至于孤竹而还,辟地几百里。挽救了燕国的危亡,燕庄公对此非常感激,不惜优礼相待,亲自送桓公出境,不知不觉送进了齐国国土五十里,有违诸侯礼法,于是齐桓公十分高兴,把那从山戎处夺来几百里地给了燕国,又奉送那块的齐国五十里地,取名燕留。召燕庄公赐之,并勉燕庄公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天子,恢复了多年以来诸侯不修的人臣之礼
        齐桓公尝到了甜头,于是在接着几年之中,齐国都以“尊王攘夷”作为口号,连接的伐狄以救卫,邢。又领导诸侯为邢城夷仪,为卫城楚邱 ,卫国国君为了感激齐桓公的救卫,赋诗《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同时,鲁国发生了庆父之乱,何谓庆父之乱,是鲁庄公的庶长兄庆父连杀,弑二君的事(第一次杀的子般不知道算不算国君?所以用杀),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齐桓公于是想介入鲁国的政治,立鲁僖公,但是却把鲁庄公的夫人哀姜骗到齐国,逼她自尽,鲁僖公厚道,请而葬之
        《左传》僖公元年:
        夫人氏之丧至自齐。君子以齐人之杀哀姜也为已甚矣,女子,从人者也
        三国之中,卫,邢被狄破,因齐援助,得以不亡,鲁国内乱,因齐介入,得以不衰,虽救卫,邢之迟,虽杀哀姜,功大于罪。这是所谓的“继绝存亡”,齐桓公愈发的受到东方一带诸侯的拥戴。此后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并联合诸侯从事国际间的战争。齐桓公因此自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23楼2013-07-29 16:23
        收起回复
          居然漏了召陵之盟和葵丘会盟


          24楼2013-07-29 17:41
          收起回复
            大夫主盟是赵盾在鲁文公七年时的扈之会,而不是湨梁之盟


            25楼2013-07-29 18:11
            回复
              葵丘会盟有啊,你再仔细看看


              26楼2013-07-29 18:13
              回复

                还有这个,不用我多说了吧


                27楼2013-07-29 18:15
                收起回复

                  @中华腾飞WS


                  28楼2013-07-29 20:25
                  收起回复
                    可怜我打了数千字,一下子一个卡机没了
                    当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小霸山东,并跟随着郑国东征西讨的同时,在齐国更南方的一个素为中原大国所不齿的子男小国楚国起来了,楚国的爵位为子爵,也就是个四等爵位。当时楚国在一代英主楚子熊通的领导下国力日增,灭掉了好几个国家,楚子即位不足三年就挥师渡汉,远征南阳盆地,重击周朝设在汉北的重镇,威震天下
                    《左传》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当时蔡国离楚国较远,郑国离楚国更远。而且蔡国当时不弱,郑国在一代英主郑庄公的带领下蒸蒸日上。二国都在中原,但也怕楚国了 ,可见当时诸侯的“畏楚症”
                    周郑繻葛之战之后,因为当时的诸侯视楚国为蛮夷之邦,楚子心中不平,又发兵攻打汉东大国随国,随国大败。楚子以此威逼随侯代他向周桓王请愿,要求周桓王封他一个显爵,周桓王不许,楚子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王,是为楚武王,楚国本来在西周已经称王,开诸侯自王的先河,但是断断续续,此次周天子,诸夏和群蛮的诸侯都无可奈何
                    后来楚武王再度亲征随国,病死于军中,楚王王后邓曼(郑庄公的夫人也叫邓曼,邓国的美女旺夫哈)和楚将议定秘不发丧,楚军兵临随国,随国臣服于楚。楚军到汉水西岸后,才为先王发丧,二传至楚文王,楚文王又把屏藩中原的南申,息,邓三国一齐灭掉,江汉一带的小国无不畏惧楚国,楚国的势力遂一步步向东,北发展逼向中原,楚文王十一年,正是齐桓公自鸣得意初称霸的时候,楚文王传子楚堵敖,楚臣发动兵变,堵敖被杀,立其弟,是为楚成王,楚成王布恩施惠,国势更强,一方面从事于政治上的建设,一方面巧妙的运用外交,军队双管齐下,结好或征讨诸国,又遣使向周天子进贡,表示尊王
                    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史记》楚世家
                    齐桓公助燕国伐北戎成功,解除了后顾之忧,被胜利冲昏了头,准备海扁楚国,忽报郑国又遭到楚国的攻击,便召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算上齐国,共是八国联军,此时,蔡穆侯已经服楚,因为蔡穆侯的妹妹蔡姬本来是齐桓公的夫人,因为戏水事件,被小气的齐桓公送回蔡国,这等于出妻,从此齐蔡结为仇敌,蔡桓侯一气之下把蔡姬送到楚成王的宫中做了楚成王的王妃,于是小气又好色的齐桓公公报私仇,顺路攻打蔡国,八国联军浩浩荡荡的侵蔡。 蔡溃,遂伐楚,军次于陉

                    图为楚成王石像(存疑)


                    30楼2013-07-30 17:57
                    收起回复
                      明天讲召陵之盟和葵丘会盟,还有小白之死


                      31楼2013-07-30 18:01
                      收起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32楼2013-07-30 19:06
                        回复
                          为啥题目是我真的还想再活500年?


                          来自手机贴吧33楼2013-07-30 19:36
                          收起回复
                            陉就是楚国北塞,面对气势汹汹的八国联军,没想到楚成王也毫不示弱,不光调将率军增援,还派了大夫屈完去出使联军阵队(不愧是大楚),屈完抵达联军后,用楚成王的口气向齐桓公发出责问: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骄傲的齐桓公被屈完这么劈头盖脸的一通责问,傻了,不知所答,还是管仲反问: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屈完回答:
                            “贡之 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齐桓公见屈完的态度不软不影,气极恨极,但是两国交锋不斩来使,扁让他回去,同时让联军摆开阵势准备海扁楚军,屈完回去后让楚军也严阵以待,齐军天下弱兵,反被楚军一通暴揍,这年夏天,屈完等楚将率楚军迫使齐等八国军队退驻召陵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桓公吃了亏,仗是打不下去了,议和吧!可是骄傲的齐桓公并不甘心,于是和诸侯们在召陵驻扎,日置酒高会,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开卡拉ok,办沙龙,泡酒吧,打电子游戏,不思进取,就这么消磨了约十几天,才勉强的召开召陵之盟,楚成王又派屈完来了,被楚军扁的威风扫地又脸上无光的齐桓公想在盟会上挽回点儿面子,也是为了炫耀齐军的兵力,特意让屈完和他同车检阅观看联军的阵容,并自鸣得意的对屈完说: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屈完答: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桓公又问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屈完答:
                            “君若以德绥 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回答得委婉有力,又不失礼节,这使得自大的齐桓公一下子傻了,同时他也再次领会到楚国不仅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而且谋臣良将也非等闲,于是让屈完及诸侯盟
                            真是“惟楚有才”!
                            ——以上的古文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这次齐国牵头发起的“世界大战”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在屈完的辩才和军事才能下宣告结束了,春秋霸主齐桓公本来想海扁楚国,结果反被楚国海扁,颜面威风统统扫地,齐军之弱,不能当楚军之强,而诸侯联军许穆公死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召陵之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节点
                            这次军事行动可不能以成败来计算哈,因为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联合行动,显示了中原的诸侯们抵御南蛮北狄的决心和信心,部分有效地遏制了楚国的进一步扩张。楚国正是通过这次行动,看到了继续北进前途的渺茫,暂时偃旗息鼓停止了侵袭的计划,而去开发“欠发达”的南方(当然不久又大大的侵入中原了)
                            如果还是以经济成本核算的方式来看这次联合行动的话,只要将这次行动的费用与以前诸侯国分散作战以及以后抗击楚国所付出的代价相比,一次性支出的成本还是远远合算的。更何况,和平和生命是经济成本所无法衡量的
                            但历史依然按照自己的法则在运转。
                            来自楚国的威胁暂时解除了,而诸侯国之间的内斗,公子们的争立又重新开始了
                            顺便说一句,这一年其实是一个多事之秋。
                            也就是在这一年,晋国公子重耳开始踏上了漫长的流亡之路。这位五霸之一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故事留待下面叙述

                            《东周列国春秋篇》的重耳(蒋恺饰演)


                            34楼2013-07-31 15:20
                            回复
                              周襄王七年,也就是鲁僖公十五年,同时也是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这一年,春秋时代的天庭上,一颗星辰陨落,为齐国操劳一生的管仲终于病死,这不仅是齐桓公的悲剧,而且也是整个齐国的悲剧
                              话说到前面,齐桓公四十一年,管仲得了重病,马上就要去世了,这个时候,齐桓公亲自前往探视。管仲看到齐桓公,让他不要用鲍叔牙为相,并推荐隰朋
                              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曰:“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公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庄子杂篇》徐无鬼
                              接下来庁有话想说但是又似乎不敢说。齐桓公看到管仲左右为难,于是对他说如果有什么不放心的,可以尽管说出来。管仲看到齐桓公态度十分诚恳,于是直言对齐桓公说让他疏远身边的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个人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桓公曰:“愿仲父之无让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刀、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刀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不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生死,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也?”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不忍,又将何有于君?”公曰:“诺。”——《吕氏春秋》观世


                              36楼2013-07-31 17: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