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帝国吧 关注:44贴子:7,903

〖汐☆后宫〗古代后宫的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公主,皇后,妃


1楼2007-08-16 15:40回复
    墓中还存有如意、荷包、珍珠、宝石、猫眼石、钻石等。棺头文字表明墓主为伊斯兰教信徒,龙袍和猫眼石等证明其身份为妃子,由花白发辫推断死者为五十五岁左右,织物上“四德”、“成善”皆为乾隆五十三年的织造官,可见这才是真正的容妃墓


    10楼2007-08-16 16:14
    回复
      康熙帝的后妃: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定妃,万琉哈氏 

      通嫔,纳喇氏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 

      顺懿密妃,王氏 

      纯裕勤太妃陈氏。 

      襄嫔高氏。 

      谨嫔色赫图氏。 

      静嫔石氏。 

      熙嫔陈氏, 

      穆嫔陈氏,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惠妃纳喇氏 

      宜妃郭络罗氏 

      荣妃马佳氏


      11楼2007-08-16 16:16
      回复
        废太子胤礽的母亲——孝诚皇后赫舍里氏 

        孝诚皇后赫舍里氏比康熙年长一岁,在康熙四年九月初八(1665年10月16日)这位“满洲下人”之女被册封为皇后,皇后给康熙的第一份厚礼,就是她的叔父索额图在康熙八年五月十六协助皇帝一举清除鳌拜集团,而皇帝对皇后的回报就是让她成为了母亲,他们之间第一个儿子承祜降生了。 

         
          伴随着康熙真正实现亲政,连接皇帝与皇后之间的纽带逐渐松弛了下来,皇后赫舍里氏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 

          自幼受到祖父教诲、颇通经史的赫舍里氏自然知道皇后桂冠的代价,一个女人一旦被封为皇后就必须把真挚之情埋在心底,把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全都用礼制来约束。 

          在龙凤姻缘中居主导地位的永远是龙,所谓龙凤呈祥,就是要求皇后在缔结婚姻之始就要面对一大群如花似玉的年轻女子表现出宽容,即使皇帝另有所恋,也要从“广圣嗣”的角度予以接纳,以独守孤灯、恪守妇道来母仪天下。 

          更何况,她的祖先原本是哈达部的,被清朝开国皇帝收编,能赢得皇后的桂冠,已经是格外地受到垂爱了。 

          皇后的名分、皇子的降生都成为孤寂宫廷生活的精神支撑,但一场疾病竟然夺去了承祜的生命。 

          失子之痛已经令赫舍里氏肝肠寸断,可她还要为康熙所经受的打击而牵肠挂肚。 

          虽然荣妃马佳氏一连生育了五个儿子,惠妃那拉氏生了承庆,但这六个阿哥先后都夭折了。 

          承祜是宫里的独苗,不仅是康熙与皇后的命根子,也是所有后妃的希望,这个给后宫带来欢乐的小阿哥还不到四岁也撇下所有的亲人走了……时间也许能够平复心灵的创伤,当胤礻是降生后,其生母惠妃那拉氏的喜悦自不必说,身为嫡母的赫舍里氏也如释重负。 

          她虽然很喜欢孩子,却再也不想生育了,那惟一一次的生育已经给她留下极其恐怖的回忆,差点就要了她的命,更令她不堪回首的则是失子之痛……作为皇后,把任何一位妃嫔的孩子视为己出是母仪天下的美德,赫舍里氏非常满足嫡母身份带来的欢乐……并不想生育的赫舍里氏在21岁时再次怀孕,虽然她很害怕生育,但为了皇帝也必须把肚子里的孩子养好。 

          已经20岁的康熙只有一个儿子,从“广圣嗣”的角度她也义不容辞,更何况由于受汉族嫡庶之别的影响,康熙特别希望能有一个嫡子来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清王朝自开国以来,还没有一位皇帝是以嫡子身份即位的,康熙的祖父太宗文皇帝、父亲世祖章皇帝都不是嫡出,康熙本人也是庶出,因而康熙特别盼望自己的皇后能生个嫡皇子,以承继大统。 

          为了满足皇帝对嫡子期盼,赫舍里氏责无旁贷……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一次比一次更加剧烈的阵痛表明赫舍里氏就要临盆……谁也没料到第二次生育竟然比第一次还要困难,胎儿的下肢已经来到人间,看得出是个阿哥,但孩子的上身及头部还留在母体,再拖下去就是母子双亡……保孩子,还是保大人?孩子还可以再生,可谁能保证下一胎还是个阿哥呢?她的生与死不由自己决定,而是由皇家决定……伴随着婴儿那声响亮的啼哭,已经昏厥多时的皇后又苏醒了过来,她吃力地睁开眼睛看着儿子——这是母子之间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13楼2007-08-16 16:32
        回复
          赫舍里皇后占了多少个“清朝之最”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1653-1674),13岁时嫁给圣祖康熙皇帝。生有2子:承祜、胤礽。 

          她是: 

          1、清朝第一个生育皇子的皇后 

          2、清朝皇后里大婚年龄最小的 

          3、清朝皇后里去世时年龄最小的 

          4、清朝唯一一个因难产而死的皇后 

          5、清朝第一个先于皇帝下葬的皇后 

          6、清朝唯一一个谥号与众不同的(单指康熙时代) 

          7、清朝第一个儿子被立为太子的皇后 
           
           
          [赫舍里] 
          拼音---Hosholi 
          郡望---满洲 
          名人---赫舍里索泥, 赫舍里定寿, 赫舍里赛冲阿, 赫舍里长丰 
          文献---赫舍里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高、康、赫、何等氏。


          14楼2007-08-16 16:33
          回复
            风评,悔教夫君觅封侯,哀怨指数:4颗星  
               
              八女聪古伦年14岁嫁给喀尔喀蒙古(古尔布什.博尔济吉特氏).古尔布什原为元裔,后投附努尔哈赤(说白了就是个蒙奸),赐号青卓礼克固,又将幼女嫁给他,天聪年间为兵部承政,晋一等子.后坐罪削爵,卒,年65岁而卒.聪古伦于顺治三年去世,时年35岁. 
              风评,老夫少妻,哀怨指数:3颗星   
                
              养女巴约特格格,是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第四女,努尔哈赤将其收养宫中,封为郡主,28岁嫁给喀尔喀蒙古(恩格德尔.博尔济吉特氏),恩格德尔亦是以元裔投附努尔哈赤,娶公主,曾从皇太极薄明都,袁崇焕回防,军溃,中流矢,逾年而卒.公主于顺治六年卒,年60岁. 
              风评,少年守寡,哀怨指数:3颗星  
               
               
              养孙女肫哲公主,是努尔哈赤从子恪僖贝勒固伦之女,努尔哈赤抚养宫中,15岁时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奥巴.博尔济吉特氏),奥巴去世后,复嫁给蒙古土谢图亲王巴达礼,顺治五年去世,时年37岁. 
              风评,养女命苦,越嫁越远,哀怨指数:3颗星  
               
              皇太极时代 
              长女其母为皇太极的继妃,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同母.13岁时嫁给蒙古熬汉部(班第.博尔济吉特氏),故又号敖汉公主,公主34岁时卒,二年后,额附亦卒. 
              风评,两公婆一直被多尔衮压着,谁让他们是肃王的亲戚,哀怨指数:3颗星  
               
              二女马喀塔,10岁时就许配给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博尔济吉特氏.额哲)12岁时正式出嫁,额哲受封为察哈尔亲王.5年后,额哲去世.复嫁给额哲的弟弟阿布鼐,其后阿布鼐因“负恩失礼”被削去爵位并被处死,生有一子布尔尼。公主死后,布尔尼谋反被杀,阿布鼐亦连坐。 
              风评,儿子丈夫全被侄儿给做了,哀怨指数:4颗星 
               
              三女12岁时出嫁给蒙古科尔沁部的(奇塔特.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大玉儿的哥哥的儿子,科尔沁郡王.可惜小王爷短命,公主只能回京,玄烨可怜他姑姑,封了一堆封号给她,捱到59岁,总算解脱. 
              风评,守了一辈子寡,哀怨指数:4颗星 
               
              四女雅图,大玉儿的女儿,许配给哥哥吴克善之第三子弼尔塔哈尔.后来吴克善有罪,皇太极欲断此婚姻,由于吴克善入朝服罪,仍维持其婚配.13岁时出嫁,弼尔塔哈尔被赐封为固伦额驸,袭其父爵受封为卓礼克图亲王,也是早死,公主守寡到50岁. 
              风评,也是守了一辈子寡,哀怨指数:4颗星 
                 
              五女阿图,也是大玉儿最喜欢的女儿,12时先是嫁给喀尔喀蒙古恩格德里之子索尔哈,索尔哈无福消受,病卒,复嫁给蒙古巴林部辅国公(色布防博尔.济吉持氏),色布腾为忽必烈21世孙,阿图自嫁色布腾后,接连进爵,孝庄有病,玄烨派人把公主接到北京探视,以后又多次到北京.69岁时卒于京师. 
              风评,嫁的还行,可惜娘家事多,夫妻经常两地分居,哀怨指数:1颗星   
               
              六女自幼许配给都统阿山之子夸札.12岁时出嫁,小两口可算是两小无猜,过了五年幸福生活,17岁时,六公主首先化蝶,相隔不到一个月,额附也化了. 
              风评,化蝶,哀怨指数:5颗星   
                 
              七女淑哲公主,大玉儿的女儿,内大臣俄尔齐桑之子(铿吉尔格).13岁时出嫁,先嫁其兄,兄死又嫁其弟喇麻思,3年后,公主亦死. 
              风评,克夫命 哀怨指数:4颗星 
                 
              八女12岁时嫁蒙古科尔沁部土谢图亲王额驸巴达礼之长子(巴雅斯护朗),巴雅斯护朗袭其父爵为土谢图亲王,是年八月去世.20年后,公主去世,时年59岁. 
              风评,20年活寡 哀怨指数:4颗星 
                 
              九女14岁时嫁给蒙古(哈尚.博尔济吉持氏).年哈尚去世后不到一年,公主亦去世,年仅18岁. 
              风评,又一少年化蝶的, 哀怨指数:5颗星   
               
              十女17岁时嫁给瓜尔佳氏一等公辉塞.但是婚后不到3个月,辉塞就去世,公主一直没有再嫁,公主去世时年27岁. 
              风评,克夫加强版, 哀怨指数:4颗星   
                
              十一女,其母为皇太极懿靖大贵妃娜木钟,与博穆博果尔同母.12岁时嫁给蒙古阿巴亥部(噶尔玛索诺木),15岁时去世,噶尔玛索诺木与公主结婚后,授与一等精奇尼哈番(子)。公主去世后,皇太极之兄礼亲王代善之女复嫁给他.


            21楼2007-08-16 20:39
            回复
              九女18岁时受封为和硕温宪公主,嫁给佟氏舜安颜.舜安颜是佟国维之孙,后因党附允祀(八阿哥),削其额驸,禁锢于家,公主不久去世,时年20岁. 
                风评,老公投资失败,妻子早夭 哀怨指数:3颗星   
                 
                十女22岁时受封为和硕纯悫公主.是年嫁与蒙古喀尔喀部(策棱.博尔济吉特氏),策凌是成古思汗二十世孙,自幼即随其祖父由居地塔米尔投归清朝,玄烨授其为轻骑都尉留居京师,并入内廷学习,并与公主成婚,授和硕额驸,并赐贝子品级.奉命回驻塔米尔旧地,多次击败准噶尔.漠西蒙古对其晓以民族大义,授其为车臣汗,其子亦在蒙古军中并劝其降,皆不纳.说了一句最经典的话语,大意是:除了偶跟清朝公主生的孩子,别的偶都不认,今夜偶是满洲人.公主26岁时卒,四十年后策棱卒,临死遗愿与公主合葬.从之. 
                风评,偶只知道汉族情圣叫作吴三桂,没想到蒙古族也有情种 哀怨指数:1颗星 
                   
                   
                十三女20岁时受封为和硕温恪公主.嫁与蒙古翁牛特部杜凌郡王(仓津.博尔济吉特氏).仓津是蒙古翁牛持部札萨克多罗杜凌郡王毕里哀达赍次子,初名班第,赐名仓津.康熙三十二年袭封郡王.雍正时以擅请准噶尔使入藏熬茶夺沦罪削职.公主去世时,年23岁. 
                风评,也是卧底 哀怨指数:3颗星 
                   
                 
                十四女18岁时受封为和硕悫靖公主,嫁与散秩大臣孙承运.孙承运系振武将军甘肃提督孙思克之子.袭父遗爵,封为一等男,可惜,额附于康熙五十八年即卒.公主捱到乾隆元年48岁时卒. 
                风评,为数不多嫁给汉臣的公主之一,守寡的时间太久 哀怨指数:4颗星   
                   
                 
                十五女18岁时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多尔济。博尔济吉特氏)。可惜,不知什么原因,不到一年,公主即卒,年l9岁。后多尔济因罪革额驸,仍给台吉品级。 
                风评,从女孩变成女人不到一年就去了 哀怨指数:2颗星 
                    


              23楼2007-08-16 20:40
              回复
                清朝历代皇帝与皇后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左卫奴隶主之家。祖先有多人受明廷册封,其本人历任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都督佥事、都督等职,深得明廷信任。青年时,采松子、挖人参到抚顺马市售卖。后投明辽东守将李成梁,“每战必先登,屡立战功,成梁厚待之。”他对辽东汉区有较深了解,受汉文化一定影响。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明廷任命为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境)都指挥使。同年,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对建州女真各部展开了兼并战争。他采取“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方针,历时10年,统一了建州各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受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其后,经过20余年征伐,统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以北的诸部女真。在统一战争中,将女真各部迁至浑河流域。为适应当时政治、经济需要,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设议政王大臣,与八旗旗主共议朝政,形成政治、军事的中枢决策机构。命人以蒙古文字与女真语音结合,创制满文。随着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另立国号的时机成熟。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南)建立“大金”国(后金),自立为汗,建元天命,设官建署。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原则,大败明军,势力进入辽河流域。在相继攻克沈阳、辽阳和辽河以东七十余城后,于天命六年(1621年)迁都辽阳。天命十年(1625年)迁都沈阳,占领了辽东大部地区。次年,挥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时宁远明守军仅一万余人。守将袁崇焕激励将士,誓守孤城。努尔哈赤劝降不果,命奋力攻城。激战中,努尔哈赤被明军炮火击伤。在撤围败退沈阳途中,患痛疽病死。 
                 卒后初谥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后累次加谥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庙号太祖。葬沈阳福陵。


                27楼2007-08-16 20:55
                回复
                  清世祖孝惠章皇后 
                   清世祖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1641-1717年),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世祖废后之从侄女。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皇后废。次年五月聘为妃,六月立为皇后。十五年(1658年)正月,世祖以侍奉太后疾不勤,诏停其宫中笺表。三月,遵太后旨恢复如初。圣祖玄烨继位,尊为皇太后,居慈仁宫。圣祖奉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出巡皆随行侍奉。太皇太后病重,朝夕相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移居宁寿宫。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卒,年77岁。五十七年(1718年)上谥,葬孝陵(清东陵)之东,称孝东陵,祔太庙。雍正、乾隆朝累加谥,为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福临的废后?


                  29楼2007-08-16 20:57
                  回复
                    清世祖孝康章皇后 
                     清世祖孝康章皇后佟佳氏(1640-1663年),少保都统佟图赖之女。其家佟氏本汉军,世祖命将佟佳氏改入满族,是为此族入满洲旗之始。初入宫册为妃。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生皇三子玄烨,即圣祖康熙帝。圣祖继位,上徽号慈和皇太后。 
                     康熙二年(1663年)卒,年24岁。上谥,合葬清东陵孝陵,祔太庙。雍正、乾隆朝累加谥,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佟妃啊,好福气,有玄烨这样的儿子,可惜红颜薄命


                    30楼2007-08-16 20:57
                    回复
                      清圣祖孝诚仁皇后 
                       清圣祖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1653-1674年),辅政大臣索尼之孙女,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行纳聘礼,九月立为皇后,时年13岁,长圣祖1岁。八年(1669年)生皇长子承佑,4岁夭折。十三年(1674年)五月生皇二子允礽(即废太子)后,当日丧生。 
                       初谥仁孝皇后。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改谥孝诚皇后。九月,祔太庙。乾隆、嘉庆朝累加谥,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31楼2007-08-16 20:58
                      回复
                        吟完,玄宗正要夸赞,忽然内臣报岭南刺史韦应物。苏州刺史刘禹锡求见,这两位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儒官,因听说梅妃爱梅,又能吟诗作赋,心生敬慕,特挑选了当地的奇梅百品。星夜兼程,送到长安晋献。梅妃和玄宗都十分高兴,命人植在梅妃院中,重赏了韦应物和刘禹锡,并把梅妃所写咏梅诗赐与二人品尝,两位大家读后赞道:“果然诗如其人,是仙中女子呀!” 
                        这天雪霁初晴,玄宗与梅妃在梅阁临窗赏梅奕棋。梅妃自小精于棋道,两人对奕,玄宗屡屡败北,因而颇有些不悦。善解人意的梅妃起身笑道:“此为雕虫小技,误胜陛下,请不要放在心上;陛下心系四海,力在治国,贱妾哪里能与陛下争胜负呢!”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玄宗也就为之心中释然了,暗暗为梅妃的贤淑达理而欣慰。 
                        梅妃受玄宗专宠达十年之久,这期间,梅妃以自己的品性和贤德影响着唐玄宗,使玄宗以德治国,整个国家继续保持着开元盛世的强盛。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在骊山行宫遇到了自己的儿媳、寿王妃杨玉环,一下子被她的美艳和娇媚所迷惑,从此再也不能放下,至天宝四年八月,终于册立杨玉环为贵妃。自从杨玉环进宫后梅妃在玄宗心目中的地位逐渐降低,杨贵妃与梅妃成了并立于玄宗后宫的两株奇葩,如果说梅妃象一株清雅高洁的梅花,杨玉环则以其丰腴娇艳取胜,宛如一株艳丽富贵的牡丹,两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已过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十几年面对孤芳自赏、淡雅润静的梅妃,不免有些意兴阑珊;而突然出现的杨贵妃,不但丰满性感的体态充满了逼人的诱感,还有她那热烈的情感、媚人的眉目、活泼的性格,就象一团炽热的烈火熏灼着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深深地吸引着原本充满活力的玄宗。于是杨贵妃与梅妃开始了后宫中的明争暗斗。 
                        杨贵妃接受册封后不久的一天,梅妃写了一首诗送给玄宗,诗云: 

                        撇却巫山下楚云,南宫一夜玉楼春; 
                        冰肌月貌谁能似,锦绣江天半为君。 

                        诗中表面上赞叹杨贵妃的美貌,其实际上是在讽刺她从寿王府中转入皇宫,迷惑皇帝,耽误朝政,并讥嘲她如月般的痴肥。 
                        这首诗被杨贵妃看到后,报以一声冷笑,随即取一锦笺,也写下了对梅妃的评价: 

                        美艳何曾减却春,梅花雪里减清真; 
                        总教借得春风草,不与凡花斗色新。


                        40楼2007-08-16 21:16
                        回复
                          香消玉陨,多情天子空遗恨 

                          顺治手书“敬佛”碑(拓片)福临的百般劝慰和关爱并没有减轻董鄂妃因失去爱子所产生的精神痛苦,本来就十分孱弱多病的身体,又雪上加霜。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 

                          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 

                          此情可待成追忆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量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孝敬母后。“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自非后(《行状》中的后即董鄂氏)在侧,不乐也”。“凡出入,必偕”。


                          43楼2007-08-16 21:39
                          回复
                            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报者,朕寓目已置之.后辄曰:"此讵非几务,陛下遽置之耶?"朕曰:"无庸,故事耳."后复谏曰:"此虽奉行成法,顾安之无时变,需更张,或且有他故宜洞瞩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贻业良重,即身虽劳,恐未可已也."即朕令后同阅,即复起谢曰:"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惟陛下裁察!"固辞不可. 

                            一日,朕览延谳疏,至应决者,握笔犹豫未忍下.后起问曰:"是疏所云,致轸陛下可心乃尔?"朕谕之曰:"此秋决,疏中十余人,俟朕报可,即置法矣."后闻之泣下曰:"诸辟皆愚无知,岂经陛下一一亲谳者?妾度陛下心,即亲谳,犹以不得情是惧,矧但所司审虑,岂竟无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称好生之仁耳."自是,于刑曹爰书,朕一经详览竟,后必勉朕再阅.曰:"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陛下幸留意参稽之.不然,彼将奚赖耶?"且每曰:"与其失入,毋宁失出."以宽大谏朕如朕心,故重辟获全大狱未减者甚众.或有更令覆谳者,亦多出后规劝之力. 

                            嗟夫!朕日御万机,藉后内助,故得安意综理,今复何恃耶?宁有协朕意如后者耶?诸大臣有偶于罪戾者,朕或不乐,后询其故,谏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预,然以妾愚,谓诸大臣即有过,皆为国事,非其身谋.陛下曷霁威详察,以服其心.否则,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呜呼!乃心在邦国系臣民,如后岂可多得哉! 

                            后尝因朕免视朝,请曰:"妾未谙朝仪若何."朕谕以只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听政也.后进曰:"陛下以非听政,故罢视朝.然群臣舍是日,容更获觐见天颜耶?愿陛下毋以倦勤罢."于是,因后语,频视朝.后每当朕日讲后,必询所讲,且曰:"幸为妾言之."朕与言章词大义,后辄喜;间有遗忘不能悉,后辄谏曰:"妾闻圣贤之道,备于载籍,陛下服膺默识之,始有裨政治,否则讲习奚益焉?"朕有时搜狩亲骑设,后必谏曰:"陛下藉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万镑仰庇之身,轻于驰骋,妾深为陛下危之."盖后之深识远虑,所关者切.故值朕骑或偶蹶辄愀然于色也.


                            45楼2007-08-16 21:40
                            回复
                              沉鱼落雁之貌: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 
                              “沉鱼”,讲的是西施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 
                              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50楼2007-08-16 2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