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今天,我想从一个工程师的视角来谈谈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和养生学。并希望能够籍此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些传统中医的疗法、传统武术的功法、以及慢性疾病、神经性疾病的病因学说。我敢说,我的一些发现是两千年来古今中外关于人体养生最具独创性的观点之一。有人会问,你一个学机械的,凭什么谈论医学和养生?我只有一个回答:“久病自成良医。”
我从小体质虚弱,成年之后又不懂得煦养身体,曾经有四五年,每天下班后就坐在电脑面前,直到上床睡觉。长时间的久坐和过度的耗费眼睛,加上平时又不爱运动,25岁一过,就明显的感觉到身体素质的下降,表现为眼睛容易干涩、颈椎疼痛,加上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压力,精神和情志的抑郁,带来一系列毛病,诸如睡眠质量差、早醒,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差,心跳过速,血压不定期偏高,容易心慌气短,抑郁等等。
我相信,我所经历的这些症状,在如今的年轻人中并非个例,而是相当普遍的事情。只不过,有些人体质好,则症状略轻,稍加调节,自然痊愈;有些人体质差,则比较严重,非经医药,不能缓解,有些甚至连药物也难以治愈。
这些症状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难以忍受的折磨,我当然也去过很多次医院。说起就医的经历,每个人都有罄竹难书的血泪史。不必说难以忍受的排队、化验、来回驱驰之苦,更不必说众目睽睽之下被问东问西、隐私泄露之羞,光是各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折磨反复、失望和打击,就已经比病痛本身更让人伤心难过了,与之相较,那些药石之苦、针砭之痛,早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身体有如此之多的病痛,可是,每次体检,却一切正常,各项指标简直正确、健康得像教科书一样,正因为如此,我对西医的治疗理念深深的怀疑,每次去西医院,化验一堆的项目几乎就要排队耗费一天,有些结果甚至还要第二天才能拿到,而医生看到之后只有一句——“一切正常”,然后建议去另外的科室做进一步的检查。而且可笑的是,很多西药根本就不是治病的,仅仅是缓解症状而已,我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咳嗽的很厉害,去医院看病,医生给开了一种德国进口的口服液,治疗咳嗽的症状确实有效,效果立竿见影,可是,药效一过咳嗽更加厉害,然后我仔细一看说明书,主要成分就是类似于**之类的镇静和麻醉剂,让我深感震惊。
各种西药的说明书中,副作用让人触目惊心,而且,大部分都只是起到专门的功效,比如,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些仅仅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抗剂,用阻抗血管收缩的方式降低血压,对血压降低之后供血量不足的危害视而不见,因此,如果没有一个从系统全局来统筹治疗的主治医生,往往是治好了脚痛,却害头疼,因为那头疼就是治疗脚痛的药物造成的。
最关键的问题是,那么多不同的病症,并不是单独一个科室可以治疗的。在西医的范畴内,
治疗眼睛干涩和颈椎病,根本风牛马不相及,治疗失眠抑郁和肠胃疾病的专家,也互相不太待见。既然说西医是科学,那么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下,如果有一种原因导致了这么多病痛的话,就一定有一种方法把它们同时治好,而不是分成很多种疾病分别治疗。而现实却是,西医把疾病的症状人为的分割成很多部分,分别给予所谓的治疗(其实往往只是缓解),而对疾病本身则是一种盲人摸象的状态。
西医让人畏惧,中医也好不了多少。现在的中医院,逐渐形成了不好的风气,也开始分科室、专家之类的了,各种高科技的检测手段和仪器,并不会让医生的水平更高,而是完全违背了中医的理论和理念。那些所谓的中医,大部分只是使用中药治病的西医而已,有些甚至只是会治疗一两种病症的所谓“专家”。
治疗这类检查不出异常指标的疾病,往往并非朝夕可成,更何况很多医生一周只在特定的日期上班,如果要坚持治疗,则为工作所不允许,因此,我也亲身试验过各种养生疗法,桩功,静坐,穴位按摩,针灸,拔火罐,食疗等等。我甚至服用过褪黑素(脑白金的主要成分),吃过抗抑郁类的精神治疗药物,试用过南怀瑾所述治疗心肾不交的方法——将花椒、艾草、桂圆碾成泥、捏成丸,睡觉时放在肚脐里,用胶布封上。
这些治疗方式并非全无功效,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完全奏效。站桩,艰苦枯燥,让人难以坚持,而我又不太喜欢出汗,因为不懂得一些禁忌,站桩结束之后大冬天的用冷水洗澡洗头,后来头疼了接近一年;静坐,不得门径,断断续续坐了一年多也没有找到所谓的气感;穴位按摩,开始的时候效果明显,时间久了疗效逐渐轻微,没有持续,仅仅帮助我了解了经脉而已;针灸和拔火罐,我是去专业的中医院治疗的,应该说效果不错,甚至一度帮我畅通了头顶的经脉,但是,治疗费劲,没人帮助,自己几乎无法进行,去医院又没时间,价格也不便宜;食疗,我肠胃吸收功能不好,感觉吃什么都没有太大的效果。
正是进行过各种方式的治疗,所以,尽管他们没有治好我的病痛,却分别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两三年前起,我就开始自学中医学,然后又购买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研读,虽然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随便翻翻,但是,我经常按照其上的理论进行自我验证和观察,每逢有新的感触,就会翻书寻找根据。我每次去医院,都会记下医生所开的药方,对每一味药物都会查询药性、作用机理,琢磨医生配伍的思路,有时候医生还会增减一两味药物,我就仔细留心自己身体的反应和差别,因此得以渐渐理解了医书上所说的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通过对中、西医的对比和互证,逐渐摸到了人体病理学这头大象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