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那么多人吧 关注:5贴子:2,842
  • 1回复贴,共1

接到这份作业的时候,可以说我对老庄之道是毫无概念的。为了应付作业而简略地翻阅了一下资料,脑海中浮现的重点词就是“无道无为”、“消极出世”、“逃避现实”等。那时候我问班里同学,“庄子是不是很厌世?”同学有言:“是逍遥!是看破红尘而在世俗之中,谓之超然物外也!”这也便是我对庄子学说的一个初始轮廓。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因素。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他的思想明显地呈现出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特点。
很多人提起庄子都说他太消极,但文艺思想是个综合体,受到政治思想及世界观的作用,庄子的唯心主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并非一味的起消极因素。他的言谈高于现实社会,不注重引经据典、不寻求历史依据,在张扬中彰显自我风格,在跋扈中流露真实性情,在海阔天空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他幽默诙谐的寓言故事,形象的比喻夸饰中跃升到体察、洞悉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在阐述哲学思想的同时,在无可验证稀奇古怪的叙述背后,是对人生对社会严峻深邃中的叩问。
在孔子和庄子两份议题之间选择的庄子,是为他绝妙的表现手法所折服。《至乐》中,空髑髅可以与生人娓娓交谈,甚至孔老夫子也被拉入文中,披上道家的外衣,说了许多庄子的话。庄子更是脸不红气不喘地从容写了《寓言篇》,一清二楚告诉世人,他在虚构文章,可以说庄子把世人陶侃尽了,寓言虚构的手法弄得出神入化了。因此,世人赞叹道:“他有绝出的天才,超人的想像,高尚的人格与浪漫的感情,文字到了他的手里,成了活动的玩具,颠来倒去离奇曲折,创造了一种特有的文体,这样的文体,在中国有二千多年,从没有一个人能够摸拟,能够学得像。”
庄子在无意于文学创作之下,他的作品形式、写作技艺、文学理论,特别是他的文学思想对后代一些文学家及文学批评家发生了明显的影响,奠定了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因此只有真正地走进庄子,亲近庄子,我们才能勉强在其字里行间发现窥知一隅。


1楼2013-07-29 21:59回复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博士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使得我们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从整幅画的画面来看,无论是主体蒙娜丽莎女士,还是背景的山水田园风光。无不默默的用其具象化的形态阐释着抽象化的意象。事实上,审美欣赏更受到审美经验的制约。每个人都处于自己特定的时代氛围,具有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境况,所以每个人对艺术本体的理解都会打上自己的个性和存在的烙印。在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们崇尚人的精神,无论从绘画、雕刻还是音乐、戏剧,其内容逐渐的脱离了神的范畴。就连拉斐尔的圣母像也已人间的母亲为蓝本。在这个推崇人类至上而宗教法度严酷的时代,公然在作品中以人为主角,无疑是一大进步。于是蒙娜丽莎就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即在审美欣赏主体参加理解和体验活动时,不能单纯的去停留在欣赏的表面,必然得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对艺术作品加以理解的不可缺少的"前结构"。也正因为这种"前结构"中蕴含的主观性,而使审美主体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或者说对美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具体到《蒙娜丽莎》这幅画作来说,就是:蒙娜丽莎安详而又自信的神态,代表了人的一种生存和向上的精神风貌。其身后的田园风光则昭示着人间的无限美好恬静。仅此两方面的具象表达,则足以体现了画家想表现的抽象意识了。而最为具体深入,那就只有达芬奇自己清楚了。


    2楼2013-07-29 2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