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1840),广东茶商到湖南安化县去收购茶叶就地加工成红茶,又引导各县效法仿制。于是使湖南红茶源源不断地大量贩运广州出口。据记载,明末清初,"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黄沙坪,聚集了至少50家茶行,并由此衍生出钱庄、绸店、当铺及各类作坊、曲艺、唐班,街市繁荣,经济发达。当时年产红茶10万多箱,几乎全国所有大茶号都设有分号在此,仅1平方多公里的地上聚集了4万多常驻人口,鸦片战争以后,欧美各国来华购运茶叶的数量激增,尤以红茶为甚。广东茶商因货源不足,于清咸丰四年(1854)来安化采购茶叶。由于当地劳力价格低廉,而茶叶品质优良,遂设"广庄",向茶农传授制作技术,就地制造红茶。继而周边各地竞相效仿,生产区域迅速扩大,所产以"安化茶"为名称,运销欧美及俄国。未及数年,赣、皖和西北茶商纷纷慕名而至,致使安化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交易大宗,享有崇高声誉。19世纪70年代,以广帮、西帮、本帮为主的茶商在东坪、酉州、黄砂坪、江南等埠开设红茶庄近100家,外销红茶达40万箱,约占全国红茶出口总量的12.5%。
据《同治安化县志》(1871年)载:"洪 (秀全) 杨 (秀清)义军由长沙出江汉间。卒之;通山茶亦梗,缘此估帆(指茶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又载:"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昌称武夷茶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昧,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致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买。"同治《巴陵县志》(1872年)有"道光二十三年( 公元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日晒,色微红,故名 '红茶'",同治《平江县志》(1874年)载有:" 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三年(公元1858年)首先在安化改制,临湘继之。据《同治安化县志》 (1871年)载:“洪(秀全)杨(秀清)义军由长沙出江汉间。卒之;通山茶亦梗,缘此估帆(指茶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又载:“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昌称武夷茶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昧,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致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买。”同治《巴陵县志》 (1872年)有“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 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同治《平江县志》(1874年)载有:“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
实际也可以说是两湖生产红色茶的最早时期,应在1850年(道光末)以前,亦即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除广商处,据老人回忆,“安化红茶系清同治年间由江西宁州商人在养口租谌引以开设吉茂隆牌号, 设置示范茶庄传授技术”。由于安化红茶销路好,汉寿、新化、醴陵、湘阴、浏阳、平江 、长沙等地相继生产。最高年产40多万箱。自1891至1916年的20余年中,湖南茶年产一般达80万担,1915年曾超过100万担。后因战事等原因减至15万担(1936年)、10万担(1944年),最低为1949年2~3万担。50年代始,安化、平江、桃源、新化、涟源、石门相继建立国营红茶精制厂,加工工夫红茶,产量日增,至1988年湖南红茶产量达40余万担,其中工夫红茶10余万担, 成为我国工夫红茶产量较高的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