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法:
(一)、先将粘平仄:(学诗者先要知平仄,不然,句虽工巧,不入规矩)
七言律式(首句平起平收式,以二、六字为准):
平平仄仄仄平平(此句单)
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初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二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三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要粘四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五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六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七句)
二三句同,四五句同,六、七句同、首尾句同谓之不失粘,一句差,则全首差。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音,东西南字是平声。
律诗中七言第2、3句;4、5句;6、7句相粘(2、4、6字,1、3、5不论)。五言为2、4句相粘(2、4字,1、3不论)。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重要术语。依照四声,将平仄分两大类,平,包括上平声和下平声;仄,包括上、去、入声。仄,从字面理解就是不平,是平的对立面。写诗填词作曲就是巧妙的运用这两类声调有规律的交替的出现,使声调产生变化多样、不单调,读起来有音乐的美感。
平仄在诗词曲中的变化是在本句中,交替出现的;平仄在对句中与本句比是相反的。
历史上最早的诗歌如《诗经》、《楚辞》以及后来汉魏时代的诗歌都是有韵律的,但其韵律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严格的规定。到了南北朝时代,由于翻译印度佛经,中国人懂得了音韵学,发现了汉字的四声。于是作诗讲求平仄,唐初形成完备的今体诗(律诗)。从此中国诗歌走上了音乐性更强的格律化的道路。
(一)、先将粘平仄:(学诗者先要知平仄,不然,句虽工巧,不入规矩)
七言律式(首句平起平收式,以二、六字为准):
平平仄仄仄平平(此句单)
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初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二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三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要粘四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五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六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七句)
二三句同,四五句同,六、七句同、首尾句同谓之不失粘,一句差,则全首差。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音,东西南字是平声。
律诗中七言第2、3句;4、5句;6、7句相粘(2、4、6字,1、3、5不论)。五言为2、4句相粘(2、4字,1、3不论)。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重要术语。依照四声,将平仄分两大类,平,包括上平声和下平声;仄,包括上、去、入声。仄,从字面理解就是不平,是平的对立面。写诗填词作曲就是巧妙的运用这两类声调有规律的交替的出现,使声调产生变化多样、不单调,读起来有音乐的美感。
平仄在诗词曲中的变化是在本句中,交替出现的;平仄在对句中与本句比是相反的。
历史上最早的诗歌如《诗经》、《楚辞》以及后来汉魏时代的诗歌都是有韵律的,但其韵律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严格的规定。到了南北朝时代,由于翻译印度佛经,中国人懂得了音韵学,发现了汉字的四声。于是作诗讲求平仄,唐初形成完备的今体诗(律诗)。从此中国诗歌走上了音乐性更强的格律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