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傅辞行:“师傅,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什么叫够了?”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那你装一大碗石子来。”徒弟照办。“满了吗?”师傅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师傅抓起一把细沙,渗入石中,沙一点没溢出来。“满了吗?” 师傅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师傅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来。“满了吗?” 师傅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满了吗?” 师傅笑问。徒弟无言以对。
徒弟向师傅辞行:“我已经学够了。”“什么叫够了?” 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师傅听了,叫徒弟装满一碗石子来。他抓把细沙撒进去,,沙没溢出来;再撒把石灰,还没溢出;再倒盅水,还是没有溢出来……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掌握本领是无止境的,决不能轻易言满。为什么不能轻易言满呢?
首先,我们认识的周围事物是十分有限的,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知识自然是更极其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浩如烟海的知识。或许在十八世纪以前还可以出现几位称得上“全才”的大科学家,在当今的社会,科学知识飞速膨胀,人们想在某个很窄的范围内成为“专家”都很难,更谈不到“全才”了。所以,学“满”是不可能的。
退一步说,那些在某一领域上称得起伟人的人,在那个领域是不是可以说“学到头了呢?”当然不是。在亚里士多德被尊为科学上的权威的年代,它的知识曾经被认为到了极至,然而,后人的发现使他的许多观点一个个被打破;牛顿自认为他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天衣无缝,然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使他黯然失色……无数事例证明,知识永无止境。
即使再退一步,如果掌握了当时某个方面的“绝对真理”,它的这项知识“满了”么?
当然没有。因为世界是变化的,在某一时刻的“真理”,在其他时候,也许就不是真理了。
总之,在知识的海洋里,永远没有彼岸。可是我们有些人,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自己“挺不错的了”,或“我在这群人中数第一,已经是最好的了”。于是应了古训“满招损”,不再继续努力,结果没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或结果。这就如瓦特早年改良蒸汽机,,后来什么也没再创造一样,受了自满这种思想的害。我们应该在取得一定成绩后,继续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成绩。
徒弟向师傅辞行:“我已经学够了。”“什么叫够了?” 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师傅听了,叫徒弟装满一碗石子来。他抓把细沙撒进去,,沙没溢出来;再撒把石灰,还没溢出;再倒盅水,还是没有溢出来……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掌握本领是无止境的,决不能轻易言满。为什么不能轻易言满呢?
首先,我们认识的周围事物是十分有限的,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知识自然是更极其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浩如烟海的知识。或许在十八世纪以前还可以出现几位称得上“全才”的大科学家,在当今的社会,科学知识飞速膨胀,人们想在某个很窄的范围内成为“专家”都很难,更谈不到“全才”了。所以,学“满”是不可能的。
退一步说,那些在某一领域上称得起伟人的人,在那个领域是不是可以说“学到头了呢?”当然不是。在亚里士多德被尊为科学上的权威的年代,它的知识曾经被认为到了极至,然而,后人的发现使他的许多观点一个个被打破;牛顿自认为他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天衣无缝,然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使他黯然失色……无数事例证明,知识永无止境。
即使再退一步,如果掌握了当时某个方面的“绝对真理”,它的这项知识“满了”么?
当然没有。因为世界是变化的,在某一时刻的“真理”,在其他时候,也许就不是真理了。
总之,在知识的海洋里,永远没有彼岸。可是我们有些人,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自己“挺不错的了”,或“我在这群人中数第一,已经是最好的了”。于是应了古训“满招损”,不再继续努力,结果没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或结果。这就如瓦特早年改良蒸汽机,,后来什么也没再创造一样,受了自满这种思想的害。我们应该在取得一定成绩后,继续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