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长江心不死”呢?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便兴起于黄河流域,之后的许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续,而中华文化也赖此得以承载传递,所以黄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语中有大量与黄河有关的俗语,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九曲黄河心较险”“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甚至黄河水的清浊都关系着天下的兴衰,所以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 “不到黄河心不死”常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比喻不到绝路不肯死心。这个俗语的来历据梁启超先生考证,应与古诗《公无渡河》有关。传说古时有个白发狂夫执意渡河,不顾妻子的劝止,最终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叹此事,作诗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古代常把黄河简称为河,古人便认为这里的河亦指黄河,于是便隐括这首古诗的意旨提炼出“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俗语。后来还有人依此创作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借以解释这句话的来历。自此之后,“不到黄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动,广泛流传。
金枝玉叶、小家碧玉都是指什么样的女子?
金枝玉叶、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是形容女子的词,但是这些词又有什么不同呢? 金枝玉叶本来是形容花木枝叶美好,后来代指皇亲国戚的后代,现在也用来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因此,用这个词来形容的一般都是皇族女子。 大家闺秀一般是有相当的家庭背景,受过良好教育,有严格行为约束和礼教规范的女子。她们容貌中上,人品好,知识渊博,从善如流,善于理性思考;个性平实,有责任感,清高但不孤傲,人缘极佳。现代则用来代指在谈吐、气质、衣着打扮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的女子。她们往往气质沉稳,待人接物礼貌周全,在社交场合大方有度,知书达礼,是容易赢得长辈的称赞、同辈的欣赏的女子。 小家碧玉一词出自于古乐府《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此后小家碧玉即成为小户人家年轻美貌女儿的代称。小家碧玉一般生长在平民家庭,容貌俏丽,性情或温柔或活泼,但在大的场面里,则会有些拘谨。她们最大的特点是“秀而不媚,寒而不清”,尽管出身并不高贵,也不会附庸风雅地吟诗作对,但是缝织洗补、煎炒烹炸等实用技术则无所不能。
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因为觉得很怪啊
)
如果非要说“老狮”、“老兔”的话,说话人恐怕指的是很长寿的狮子和兔子,这种“老”的用法跟“老虎”、“老鼠”中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古时,人们对虎和鼠这两种动物是相当畏惧的。虎性威猛无比,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风俗通义》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如“虎将”,喻指英勇善战的将军;“虎子”,喻指雄健而奋发有为的儿子;“虎步”,指威武雄壮的步伐;“虎踞”,形容威猛豪迈。但虎也经常伤人,而世上毕竟没几个武松。至于鼠,则什么东西都咬,还会传播鼠疫。“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俗语就表明人们对老鼠的憎恶。 古人对自己畏惧的东西普遍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于是,古人在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有些地方因为迷信,在说到老虎和老鼠时,往往不敢直呼其名而呼之以“大虫”、“耗子”等。也有人认为老鼠的“老”是指年老的意思,认为老鼠是指鼠类中最为长寿的,但这种说法未必可信,因为老鼠其实并不长寿。 为什么我们说“兔子”、“狮子”,而不说“虎子”、“鼠子”? 汉语的词汇煞是有趣:比如常说老虎、老鼠,却从不提及老狮、老兔;还有如常说兔子、狮子,却不说虎子、鼠子。这是因为词语的不同搭配中蕴含着不同的文化、知识信息。 兔子、狮子的说法与“子”的特殊用法有关。这里的“子”,和我们日常所说的子女中的“子”意思是不同的。子女中的“子”是指儿子,而兔子、狮子中的“子” 则读为轻声,是名词的后缀。“子”被用作后缀,在汉语中较为常见,如房子、屋子、儿子等。兔子、狮子使用“子”字,除了“子”的后缀用法之外,还有约定俗成的因素。或许从春秋寓言中的宋人守株待兔开始,老百姓就喜欢称“兔”为“兔子”,两个字的词通常在口语中运用得较为广泛。而虎子、鼠子的说法,也许只是因为拗口,而没有被采用。 虽然虎子、鼠子作为对虎、鼠的称呼没有为大众所接受,但“虎子”和“鼠子”的说法在古代还是有的。与“子”的后缀用法不同,虎子里的“子”是指动物的幼崽,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这个意思。“鼠子”却是古时骂人的话。古人恼怒之时常说“鼠子胆敢如此!”这里的“子”泛指人,前面加个“鼠”字,表示对对方的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