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孤陋寡闻吧,抗日题材的国内电影,俺印象最深刻的只有两部,一是《血战台儿庄》,一是冯小宁导演并出演的《紫日》。它们很真实,很深刻,有嚼头,发人对人性反省与深思。其他抗日题材影片,在俺脑海里仅仅是风吹即散的浮云。
不过,机缘所至,抗日背景影片《津门三少爷》也给了俺一些感慨。
除了大量相声语言打造的幽默诙谐以外,《津门三少爷》给俺的一个鲜明印象是——扎实。
影片角色的每一个动作、表情细节,尺度拿捏得都有专业分寸;街市群众布景,也是用了心的。演员们的吐字是很清晰,最体现在“了”“么”“哪”等助词的拿捏上头。经得住看,经得住听,演员基本功很专业,很扎实。字幕台词对应的文字与空格,配得也很细,很准,很用心。可谓中规中矩。
影片中的大段街舞表演和津味说唱,突破时代局限,大俗大雅,体现了当代流行民俗风,文化气韵浓,地方特色足,见出编剧者扎实的功力。
当然,影片的演员在演技和名气上均无法与巩俐、刘德华、施瓦辛格等国内外巨星相比。巨星们的表演,自然而然,看不出是在一板一眼的刻意表演;此为大片、巨星与一般影片、普通演员在直观上的档次差距;当然,大片背后,还有大导演大魄力的驾驭,高端数字制作团队的大手笔特效渲染等等。
但草根演员、草根剧组编排的这部草根文化轻松戏说,不正呼应了天津老百姓平实、热情、幽默、乐观的风貌么?
《津门三少爷》剧本写作、导、演、编、渲,各环节可以说是有板有眼。扎实规范之中不失文化味,情趣感,是有嚼头的电影。
草根扎扎实实的小成功。赞一个。
相信,影片中的快板唱词,是具有二度开发的价值的。后期运作好了,影片的五大道、津味民俗等元素或许会使得影片被发掘出更多的潜在附加值。因为,五大道的文化品牌打造,津味民俗的包装宣传,天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工作,都方兴未艾,大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