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多年来从事风湿病的研究与诊治临床工作经验着手,笔者着重从中医、西医的角度来剖析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疾病。
首先是对病名的认识: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关,英文缩写:RA)这个是西医的病名,因为人们普遍和习惯了这个病名,所以一提到“类风关”,就知道是指西医学的疾病名称。它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消耗性疾病,并可累及到脏腑和周围组织,因此也称类风湿病。
其发病时关节症状特点:关节腔滑膜有三个阶段表现,1、炎症期。2、渗出期。3、增生期。最后导致软骨及骨组织破坏,然后融合、强直,关节功能丧失。
在传统中医学里面是没有“类风关”这个病名的,虽然没有该病名的记载,但是古籍医书中对痹病的论述与治疗的经验相当丰富,所以把“类风关”归属于中医的“痹病”范畴。本病更接近于中医痹病的“顽痹”与“历节风”,更与近代中医文献记载的“尪痹”一病名相吻合。
笔者认为直接引用中医类风湿病一病名,更能体现出中医的需要性、合理性,有利于中医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有利于今后学术的交流与传播,为以后中医的复兴道路奠定基础。
所谓中医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指血液为患,使机体经脉、筋骨、关节失去血液之濡润滋养,导致小关节近端指节疼痛、肿大、变形、僵硬、功能受限,甚至筋缩、肉痿、骨死,晚期累及五脏六腑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也称中医类风湿病。
中医类风湿病和西医类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区分如下:
西医类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到目前还是一个不能明确、定论的事情。据西医学推测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感染性因素。
2、免疫性因素。
3、代谢性因素。
4、退变性因素。
5、内分泌性因素。
中医类风湿病的病因病机: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外感六淫之邪。这是类风湿病发病的首要条件。
2、营卫气血失调。这是类风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3、脏腑阴阳内伤。这是类风湿病发生、发展同时也是类风湿病经久不愈内传入里的主要因素。因为脏器内损,脾脏不能生血,不能输布津液,营养全身,所以病情日久不愈。
4、痰浊瘀血内生。这是机体在风寒湿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留滞于骨骱导致关节变形、风湿结节形成的原因,更是类风湿病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体内的气血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含有风湿毒素的风湿血,风湿血流注全身,侵犯筋脉筋骨、关节、以及关节周围组织,所以会导致全身表现出不同的病症来。
类风湿病的临床表现与证、型:
中医类风湿病和西医类风湿病有着几乎尽同的临床表现,故把最典型的、共同的临床表现介绍给大家。
类风湿病患者在最初期症状多为隐匿,表现不明显,起初常以全身疲乏、食欲不振、消瘦、手足麻木和刺疼开始,继而出现一至两个关节疼痛或僵硬,特别是晨僵明显可持续几小时,但关节外形无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低热等症状。 类风湿特有的关节表现:早期表现对称性多关节红肿热疼,常累及四肢小关节,指尖近端关节梭形样变,也可累及掌指(脚趾)、腕、膝、肘、踝甚至下颌关节等肿疼。患有晨僵,即晨间关节僵硬,午后逐渐减轻。此种表现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晚期表现:以关节功能受限、变形、骨质破坏为主。以筋缩、骨死、肉萎缩为主要表现。最后手脚变形成爪样又称爪型样变。 其他关节以外的症状主要表现在:
1、以皮肤病变为主:皮下结节为多见,约占20%的患者可以出现。
2、眼部病变:以慢性结膜炎和巩膜炎、虹膜炎较常见。
有时候可见肺部病变,如胸膜炎、肺间质纤维化、肺结节等。也可并发末端血管炎,如有累及神经系统,可以导致末梢神经炎。累及到肌腱,可以出现腱鞘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表现中,西医分型,中医分证。
西医类风湿性关节炎 :
1、急进型。这类病人发病骤急,病情鸱张,发展迅猛。该型最易致残,需要引起患者注意。
2、波浪型。此型病情很不稳定,缓解与发作来回交替出现。由于病情很缠绵,日久导致关节变形。
3、松驰型。此型病情关节症状多局部,病情进展缓慢。此型一般不会给患者生活带来困扰。
中医类风湿性关节炎:
1、营卫失和,痹邪阻络证。
主要表现:发热、怕风、怕寒,出汗,浑身关节疼痛剧烈如挚,关节屈伸不利,遇寒冷疼痛加重,肌肤麻木不仁,得热痛减。舌淡,苔薄,脉浮紧活沉弦。
2、邪郁而壅,湿热痹阻证。
主要表现: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则痛减,关节功能受限,行动困难,骨骱灼热、肿胀、疼痛、重着感明显,僵硬,口渴、渴不欲饮,小便黄赤,大便困难、苔腻或黄腻,舌质偏红,脉数。
3、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
主要表现:关节肿痛并且变形,劳累后疼痛加重,功能明显受限,肌肉有刺痛,痛处固定,皮肤弹性变差,晦暗、干枯脱屑,关节处有结节,指节麻木,眼睑浮肿,舌质淤青、色暗、青,苔白,买弦、涩。
4、肝肾同亏,风湿血毒证。
主要表现:形体消瘦,关节变形严重,肌肉萎缩,筋脉缩短,关节屈曲,生活不能自理,伴有腰膝酸软无力、气短心跳、眩晕、耳鸣、烦躁易怒,口唇苍白、指甲无华,舌体淡、或是干燥。脉象沉细、附筋着骨。
类风湿病的诊断:
西医类风湿病的诊断,有七条参考标准,他们要求必须符合4条、或是4条以上才可以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具体如下:1、晨僵,每天要大于一小时,持续一个半月。
2、3个或是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也是一个半月。
3、腕关节、手指、脚趾近端小关节肿胀、疼痛大于一个半月。
4、对称性肿痛。
5、皮下类风湿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低度要大于1:80.
7、x光检查有骨质改变。
中医类风湿病的诊断,不像西医学那样用很多条条框框来约束,而是简化易行。这个需要一个中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素养知识,根据望闻问切,来确定患者的诊断。简单举一个例子,有一患者大拇指无名原因肿痛,屈伸不利。有经验的中医师,就会判断是类风湿病。如果去找西医看病,西医师会给患者做一系列的风湿项目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就给否了类风湿病。这样一来二去,很容易就花掉了患者的时间和财力,有时候很宝贵的早期治疗时间也就这样白白错过了。其实这种情况在临床很常见,在这里就不多阐述啦。
类风湿病的治疗:
西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多是对抗性的治疗,由于很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药物,来控制住疾病的发展。治疗用药也是金字塔形式的布局,分一线药、(非甾体类止痛药)二线药、(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等,最常用的药物是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三线药、(激素药),有的用转移因子,还有的用生物制剂:易赛普、类克等。
随着多年来西医学对类风湿病的研究与治疗,由于西医学始终没有找到治疗类风湿病很好的药物,所以就给西医类风湿性关节炎起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别名“不死的癌症”。由于西医生大量的言传身教,很多患者一旦被告之确诊了类风湿病,就认为是被判了死缓,无形中给患者的心里背上了沉甸甸的包袱。患者的心理防线首先被摧垮,精神防线也跟着崩溃。患者在没有接受真正的治疗前,就已经在精神上输给病魔一半啦。
在这里笔者郑重的告诉类风湿病患者,事实并不是西医讲的那样,其实类风湿病是可以控制和治愈的。 中医在治疗类风湿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希望类风湿病患者在西药治疗疗效不好或是不能控制病情时,建议考虑中医治疗。
笔者根据多年的治疗经验,想要告诉类风湿病患者,在类风湿病的早期,如果能够及时接受中药的治疗,这个时期患者就可以在很短时期痊愈。中期接受中药治疗有一定难度,服药时间会长些,但也能够治愈,并可以很好的改善关节功能、预防致残。晚期患者用中药治疗可以控制病情不再发展,可以阻止关节继续变形,完全变形的、致残的关节是不能恢复了,经过长期的治疗,患者可以不再疼痛,不再靠西药维持。
中医在治疗类风湿病方面,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病症,来进行辩证施治,灵活用药,标本兼治,以安全、副作用小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类风湿病患者所接受。
笔者认为血液是身体的百节之灵,只有确保血流畅通,通利关节,营养身的各个组织与器官才可以不生病。而中医类风湿病是风湿病邪侵犯人体正常血液,汇聚成含有风湿毒素的风湿血,风湿血阻滞经脉,不能濡养身体的筋骨骨膜、关节、关节周围组织,严重者累及五脏六腑而发病。故认为类风湿病属于血液为患的疾病。其病性是本虚标实,以肝脾肾虚为本,湿滞、瘀阻为标。
笔者根据类风湿病的本质,确定了治疗本病的总原则:首先调脾胃、其次是强肝肾、而后是活血化瘀、最后祛风除湿。并根据这一治疗原则,进而首创了“付氏中药换血疗法”来治疗风湿病。该疗法自创立17年来,得到了广大风湿、类风湿病患者的好评与认可。
中医类风湿病和西医类风湿病都是人体的同一种疾病,尽管两种医学的理论不同,研究的病因病机不同,概念不一致,治疗的方法不同,但是在临床表现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类风湿病的研究逐步加深,我相信两种医学会找到共同点,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最大的贡献。
首先是对病名的认识: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关,英文缩写:RA)这个是西医的病名,因为人们普遍和习惯了这个病名,所以一提到“类风关”,就知道是指西医学的疾病名称。它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消耗性疾病,并可累及到脏腑和周围组织,因此也称类风湿病。
其发病时关节症状特点:关节腔滑膜有三个阶段表现,1、炎症期。2、渗出期。3、增生期。最后导致软骨及骨组织破坏,然后融合、强直,关节功能丧失。
在传统中医学里面是没有“类风关”这个病名的,虽然没有该病名的记载,但是古籍医书中对痹病的论述与治疗的经验相当丰富,所以把“类风关”归属于中医的“痹病”范畴。本病更接近于中医痹病的“顽痹”与“历节风”,更与近代中医文献记载的“尪痹”一病名相吻合。
笔者认为直接引用中医类风湿病一病名,更能体现出中医的需要性、合理性,有利于中医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有利于今后学术的交流与传播,为以后中医的复兴道路奠定基础。
所谓中医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指血液为患,使机体经脉、筋骨、关节失去血液之濡润滋养,导致小关节近端指节疼痛、肿大、变形、僵硬、功能受限,甚至筋缩、肉痿、骨死,晚期累及五脏六腑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也称中医类风湿病。
中医类风湿病和西医类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区分如下:
西医类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到目前还是一个不能明确、定论的事情。据西医学推测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感染性因素。
2、免疫性因素。
3、代谢性因素。
4、退变性因素。
5、内分泌性因素。
中医类风湿病的病因病机: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外感六淫之邪。这是类风湿病发病的首要条件。
2、营卫气血失调。这是类风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3、脏腑阴阳内伤。这是类风湿病发生、发展同时也是类风湿病经久不愈内传入里的主要因素。因为脏器内损,脾脏不能生血,不能输布津液,营养全身,所以病情日久不愈。
4、痰浊瘀血内生。这是机体在风寒湿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留滞于骨骱导致关节变形、风湿结节形成的原因,更是类风湿病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体内的气血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含有风湿毒素的风湿血,风湿血流注全身,侵犯筋脉筋骨、关节、以及关节周围组织,所以会导致全身表现出不同的病症来。
类风湿病的临床表现与证、型:
中医类风湿病和西医类风湿病有着几乎尽同的临床表现,故把最典型的、共同的临床表现介绍给大家。
类风湿病患者在最初期症状多为隐匿,表现不明显,起初常以全身疲乏、食欲不振、消瘦、手足麻木和刺疼开始,继而出现一至两个关节疼痛或僵硬,特别是晨僵明显可持续几小时,但关节外形无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低热等症状。 类风湿特有的关节表现:早期表现对称性多关节红肿热疼,常累及四肢小关节,指尖近端关节梭形样变,也可累及掌指(脚趾)、腕、膝、肘、踝甚至下颌关节等肿疼。患有晨僵,即晨间关节僵硬,午后逐渐减轻。此种表现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晚期表现:以关节功能受限、变形、骨质破坏为主。以筋缩、骨死、肉萎缩为主要表现。最后手脚变形成爪样又称爪型样变。 其他关节以外的症状主要表现在:
1、以皮肤病变为主:皮下结节为多见,约占20%的患者可以出现。
2、眼部病变:以慢性结膜炎和巩膜炎、虹膜炎较常见。
有时候可见肺部病变,如胸膜炎、肺间质纤维化、肺结节等。也可并发末端血管炎,如有累及神经系统,可以导致末梢神经炎。累及到肌腱,可以出现腱鞘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表现中,西医分型,中医分证。
西医类风湿性关节炎 :
1、急进型。这类病人发病骤急,病情鸱张,发展迅猛。该型最易致残,需要引起患者注意。
2、波浪型。此型病情很不稳定,缓解与发作来回交替出现。由于病情很缠绵,日久导致关节变形。
3、松驰型。此型病情关节症状多局部,病情进展缓慢。此型一般不会给患者生活带来困扰。
中医类风湿性关节炎:
1、营卫失和,痹邪阻络证。
主要表现:发热、怕风、怕寒,出汗,浑身关节疼痛剧烈如挚,关节屈伸不利,遇寒冷疼痛加重,肌肤麻木不仁,得热痛减。舌淡,苔薄,脉浮紧活沉弦。
2、邪郁而壅,湿热痹阻证。
主要表现: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则痛减,关节功能受限,行动困难,骨骱灼热、肿胀、疼痛、重着感明显,僵硬,口渴、渴不欲饮,小便黄赤,大便困难、苔腻或黄腻,舌质偏红,脉数。
3、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
主要表现:关节肿痛并且变形,劳累后疼痛加重,功能明显受限,肌肉有刺痛,痛处固定,皮肤弹性变差,晦暗、干枯脱屑,关节处有结节,指节麻木,眼睑浮肿,舌质淤青、色暗、青,苔白,买弦、涩。
4、肝肾同亏,风湿血毒证。
主要表现:形体消瘦,关节变形严重,肌肉萎缩,筋脉缩短,关节屈曲,生活不能自理,伴有腰膝酸软无力、气短心跳、眩晕、耳鸣、烦躁易怒,口唇苍白、指甲无华,舌体淡、或是干燥。脉象沉细、附筋着骨。
类风湿病的诊断:
西医类风湿病的诊断,有七条参考标准,他们要求必须符合4条、或是4条以上才可以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具体如下:1、晨僵,每天要大于一小时,持续一个半月。
2、3个或是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也是一个半月。
3、腕关节、手指、脚趾近端小关节肿胀、疼痛大于一个半月。
4、对称性肿痛。
5、皮下类风湿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低度要大于1:80.
7、x光检查有骨质改变。
中医类风湿病的诊断,不像西医学那样用很多条条框框来约束,而是简化易行。这个需要一个中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素养知识,根据望闻问切,来确定患者的诊断。简单举一个例子,有一患者大拇指无名原因肿痛,屈伸不利。有经验的中医师,就会判断是类风湿病。如果去找西医看病,西医师会给患者做一系列的风湿项目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就给否了类风湿病。这样一来二去,很容易就花掉了患者的时间和财力,有时候很宝贵的早期治疗时间也就这样白白错过了。其实这种情况在临床很常见,在这里就不多阐述啦。
类风湿病的治疗:
西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多是对抗性的治疗,由于很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药物,来控制住疾病的发展。治疗用药也是金字塔形式的布局,分一线药、(非甾体类止痛药)二线药、(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等,最常用的药物是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三线药、(激素药),有的用转移因子,还有的用生物制剂:易赛普、类克等。
随着多年来西医学对类风湿病的研究与治疗,由于西医学始终没有找到治疗类风湿病很好的药物,所以就给西医类风湿性关节炎起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别名“不死的癌症”。由于西医生大量的言传身教,很多患者一旦被告之确诊了类风湿病,就认为是被判了死缓,无形中给患者的心里背上了沉甸甸的包袱。患者的心理防线首先被摧垮,精神防线也跟着崩溃。患者在没有接受真正的治疗前,就已经在精神上输给病魔一半啦。
在这里笔者郑重的告诉类风湿病患者,事实并不是西医讲的那样,其实类风湿病是可以控制和治愈的。 中医在治疗类风湿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希望类风湿病患者在西药治疗疗效不好或是不能控制病情时,建议考虑中医治疗。
笔者根据多年的治疗经验,想要告诉类风湿病患者,在类风湿病的早期,如果能够及时接受中药的治疗,这个时期患者就可以在很短时期痊愈。中期接受中药治疗有一定难度,服药时间会长些,但也能够治愈,并可以很好的改善关节功能、预防致残。晚期患者用中药治疗可以控制病情不再发展,可以阻止关节继续变形,完全变形的、致残的关节是不能恢复了,经过长期的治疗,患者可以不再疼痛,不再靠西药维持。
中医在治疗类风湿病方面,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病症,来进行辩证施治,灵活用药,标本兼治,以安全、副作用小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类风湿病患者所接受。
笔者认为血液是身体的百节之灵,只有确保血流畅通,通利关节,营养身的各个组织与器官才可以不生病。而中医类风湿病是风湿病邪侵犯人体正常血液,汇聚成含有风湿毒素的风湿血,风湿血阻滞经脉,不能濡养身体的筋骨骨膜、关节、关节周围组织,严重者累及五脏六腑而发病。故认为类风湿病属于血液为患的疾病。其病性是本虚标实,以肝脾肾虚为本,湿滞、瘀阻为标。
笔者根据类风湿病的本质,确定了治疗本病的总原则:首先调脾胃、其次是强肝肾、而后是活血化瘀、最后祛风除湿。并根据这一治疗原则,进而首创了“付氏中药换血疗法”来治疗风湿病。该疗法自创立17年来,得到了广大风湿、类风湿病患者的好评与认可。
中医类风湿病和西医类风湿病都是人体的同一种疾病,尽管两种医学的理论不同,研究的病因病机不同,概念不一致,治疗的方法不同,但是在临床表现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类风湿病的研究逐步加深,我相信两种医学会找到共同点,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