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cover克罗地亚狂想曲的关系。几个朋友在一起聊起了钢琴家。
其实我从来不认识什么钢琴家。克罗地亚狂想曲,也只是第一部分比较有感觉,所以改编了下,加入电吉他失真的solo。朋友听了,统一表扬。然后就开始谈论音乐家。
这个我完全不入流。好比一个爱好运动的小男孩,并不一定某体操巨星是谁谁谁,某足球巨星有什么职业生涯,对吧。
说着说着,就谈起了埃尔顿约翰。我对他的印象就是和gaga一起开幕2010的格莱美。
有人给我听了他的一首歌。其实就是狮子王的片尾曲。小时候看录像带时候真听过。
我瞬间就想起了宝莲灯。也是看录像带的。
俩都是动画片吧,但是就感觉宝莲灯比狮子王更好看。狮子王里的表情和对话,都很迪斯尼。宝莲灯是纯争过古典化的东西。很有文化底蕴。
片尾算是一种总结吧?我也不太懂。但是如果说配合电影的话,我还是觉得,李玟和刘欢唱的歌比埃尔顿约翰的歌更能好电影融合在一起。
不过有一点挺逗。看宝莲灯之前就听过李玟的歌了。但是看电影时候就是听不出来是谁唱的。就只听出欢哥和娘炮哲的声音了。
其实什么乐器,不都是乐器么。实话说,很多时候,演奏一些独奏曲类的东西,找不到那种音乐性的感觉。大多都是在炫耀某种技术,或者某技巧什么的。
倒是很多给人伴奏的时候,反而更觉得发挥了乐器本身所能带来的特殊体验。
以前挑歌的时候,我是比较自私的,要吉他部分比较突出,好听的。后来才慢慢发现,选歌要考虑的,是音乐性,舞台上的表现力和给听者的感染力。
高中时候,在包头的0472酒吧,听过一个女歌手唱周云蓬的(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没有什么pogo,也没有亮起打火机飞舞的情景。所有的人都在安静的听。可恨的是当时没有录下来。原唱太难听了,她唱的才符合这首歌的感觉。当时她拿个手风琴,伴奏是临时找来的吉他手。就是这样,所有人都在静静的听。这就是音乐性,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典范。
哈哈,其实就像是一个很rock的现场,中间穿插了一段不插电。换换脑子,很清新,好旋律化,很好听,很放松。
不过这种东西无法长久。一个整场,通常在90分钟到120分钟。一直都是简单伴奏加清唱的东西,很难有气氛表现出来。。。好比一个城市喧嚣了一天。到了午夜安静一会儿,这份安静才显得珍贵。要是全天都安静,那可能就不是安静了,而是死气沉沉。
习惯了千千静听播放器。正好有几首歌顺序在一起,是PSP游戏里初音的一首歌,叫番凩。然后是灌篮的第二个片尾曲,捕捉闪耀的瞬间。然后是电影第五元素的那个插曲。按照这个顺序播放,感受到的东西是吉他solo以上的一种感觉。 我是听到电吉他失真音色和fender式过载音色就兴奋的那类人。但是听过这些歌,就觉得吉他并不是唯一的乐器。
现在都播放到星语心愿了。无数到过我家,听过我的存的歌的人,都喷过我。为什么明明是个soler,却要听十几年前的流行歌。
我是比较轴的那类。好听的都会存下来。玩摇滚将近7,8年吧。玩solo也有7,8年了。可是我仍然分不清楚硬摇滚和重金属。也分不清楚英伦小清新和blues。好听就是好的。
自己的感觉吧,音乐是人的感情,的沟通,的媒介。你觉得好听,那叫主观。你觉得好听,大家也觉得好听,那叫好听。周结巴是初中的回忆了。可是弹起周结巴的晴天,还是会有女孩子热泪盈眶。因为她听过,勾起了她懵懂时候的记忆。
也不知道自己大半天写点什么,但就是觉得要记录下来。
好几年前,电吧有个人Q里给我说,看我帖总会受益匪浅。现在可能,感觉到有收获的,也只有自己了吧,哈哈,挺好,这里安静。
人还是要有个自己的贴吧,写点自己的心事。不错。
今晚就这些吧,太晚了。该休息了。
good night
其实我从来不认识什么钢琴家。克罗地亚狂想曲,也只是第一部分比较有感觉,所以改编了下,加入电吉他失真的solo。朋友听了,统一表扬。然后就开始谈论音乐家。
这个我完全不入流。好比一个爱好运动的小男孩,并不一定某体操巨星是谁谁谁,某足球巨星有什么职业生涯,对吧。
说着说着,就谈起了埃尔顿约翰。我对他的印象就是和gaga一起开幕2010的格莱美。
有人给我听了他的一首歌。其实就是狮子王的片尾曲。小时候看录像带时候真听过。
我瞬间就想起了宝莲灯。也是看录像带的。
俩都是动画片吧,但是就感觉宝莲灯比狮子王更好看。狮子王里的表情和对话,都很迪斯尼。宝莲灯是纯争过古典化的东西。很有文化底蕴。
片尾算是一种总结吧?我也不太懂。但是如果说配合电影的话,我还是觉得,李玟和刘欢唱的歌比埃尔顿约翰的歌更能好电影融合在一起。
不过有一点挺逗。看宝莲灯之前就听过李玟的歌了。但是看电影时候就是听不出来是谁唱的。就只听出欢哥和娘炮哲的声音了。
其实什么乐器,不都是乐器么。实话说,很多时候,演奏一些独奏曲类的东西,找不到那种音乐性的感觉。大多都是在炫耀某种技术,或者某技巧什么的。
倒是很多给人伴奏的时候,反而更觉得发挥了乐器本身所能带来的特殊体验。
以前挑歌的时候,我是比较自私的,要吉他部分比较突出,好听的。后来才慢慢发现,选歌要考虑的,是音乐性,舞台上的表现力和给听者的感染力。
高中时候,在包头的0472酒吧,听过一个女歌手唱周云蓬的(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没有什么pogo,也没有亮起打火机飞舞的情景。所有的人都在安静的听。可恨的是当时没有录下来。原唱太难听了,她唱的才符合这首歌的感觉。当时她拿个手风琴,伴奏是临时找来的吉他手。就是这样,所有人都在静静的听。这就是音乐性,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典范。
哈哈,其实就像是一个很rock的现场,中间穿插了一段不插电。换换脑子,很清新,好旋律化,很好听,很放松。
不过这种东西无法长久。一个整场,通常在90分钟到120分钟。一直都是简单伴奏加清唱的东西,很难有气氛表现出来。。。好比一个城市喧嚣了一天。到了午夜安静一会儿,这份安静才显得珍贵。要是全天都安静,那可能就不是安静了,而是死气沉沉。
习惯了千千静听播放器。正好有几首歌顺序在一起,是PSP游戏里初音的一首歌,叫番凩。然后是灌篮的第二个片尾曲,捕捉闪耀的瞬间。然后是电影第五元素的那个插曲。按照这个顺序播放,感受到的东西是吉他solo以上的一种感觉。 我是听到电吉他失真音色和fender式过载音色就兴奋的那类人。但是听过这些歌,就觉得吉他并不是唯一的乐器。
现在都播放到星语心愿了。无数到过我家,听过我的存的歌的人,都喷过我。为什么明明是个soler,却要听十几年前的流行歌。
我是比较轴的那类。好听的都会存下来。玩摇滚将近7,8年吧。玩solo也有7,8年了。可是我仍然分不清楚硬摇滚和重金属。也分不清楚英伦小清新和blues。好听就是好的。
自己的感觉吧,音乐是人的感情,的沟通,的媒介。你觉得好听,那叫主观。你觉得好听,大家也觉得好听,那叫好听。周结巴是初中的回忆了。可是弹起周结巴的晴天,还是会有女孩子热泪盈眶。因为她听过,勾起了她懵懂时候的记忆。
也不知道自己大半天写点什么,但就是觉得要记录下来。
好几年前,电吧有个人Q里给我说,看我帖总会受益匪浅。现在可能,感觉到有收获的,也只有自己了吧,哈哈,挺好,这里安静。
人还是要有个自己的贴吧,写点自己的心事。不错。
今晚就这些吧,太晚了。该休息了。
good 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