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语小筑吧 关注:32贴子:1,277

【莲香·移花接木】对《葬花吟》三层意境的理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红楼梦吧
原作者:细雨洗清秋 @细雨洗清秋


1楼2013-08-11 11:27回复
    《红楼梦》里诗词很多,这些诗词由于是为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心态以及命运等等服务的,所以,用诗词独立的品鉴眼光来看,优异之作不算很多。但是,有那么几首诗,用服务小说的角度来看,它们和小说人物的性格融为一体,如果把它们抽离出来,同样表达了作者的认识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同样可以独立于小说之外,是不可多得的诗词佳作。其中,《芙蓉女儿诔》和《葬花吟》是其中的代表。


    2楼2013-08-11 11:28
    回复
      一首优秀的诗作之所以优秀,离不开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所谓的思想性,具体的体现就是能在意境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上有深刻的体现。自然,读者要真正读懂这种优秀之作,也应能从意境的深度、厚度、广度上有所把握,力求准确的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内涵和作品本身所能达到的外延。比如《芙蓉女儿诔》,它的优秀是因为“感情真挚热烈,想象丰富。比喻生动,词藻华丽,语句优美。对仗工整,音和律同。大气磅礴,震撼心灵。风格慷慨激昂,悲凉沉郁,极具艺术感染力,可称为绝世佳作。”(百度评语)


      3楼2013-08-11 11:28
      回复
        而《葬花吟》之所以被读者推崇,自然有别的诗词无可替代的深邃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这里我就略去其艺术性的优点,专门说说它在思想性上面吸引我的地方。


        4楼2013-08-11 11:29
        回复
          对《葬花吟》的第二层意境的理解,则要联系黛玉所处的时代和客观环境。黛玉父母双亡,不得不寄人篱下,而由于她本来“孤高自许”,在精神、境界、修养特别是追求方面显得格格不入,自然少有知音,所以一般人很不理解她。第二点,由于她与宝玉的爱情和她自己的爱情观不被时人接受理解,由于她的价值观、认识观和大部分人迵异,所以明里暗里,不管是贾府的一些主人客人(比如王夫人、薛家),还是奴仆,他们的对待都让黛玉对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和孤独感。也就是说,客观环境和主观愿望,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她的理想,她的追求,在当时来说是进步的,也是超前的,所以,这种矛盾,势必会产生悲剧,而非只是爱情一方面的悲剧。这样,黛玉才会在《葬花吟》里,表达了对落后的、严酷环境的控诉,表达了对庸俗世界的拒斥,以及为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这种纯洁,不惜“一抔净土掩风流”的决绝态度。在这里,《葬花吟》就带有了檄文的性质,更是她的一种人格宣言。


          6楼2013-08-11 11:30
          回复
            有很多人认为,黛玉受贾府最高权威贾母的宠爱,受贾府最重视的宝玉的珍爱,要啥有啥,她还说什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心不满足或是无病呻吟?对于这种唯物质论的说法,我只能表示他们看事情太狭隘了。且不说精神上的苦闷不能用物质上的优越解决,即使就黛玉的现状来说,也不是完全如他们说的那样。黛玉在第45回就曾对宝钗这样说过“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且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我了。”这充分说明,黛玉表面上得到了很好的礼遇,但这种外在的礼遇中,又有多少只可感觉,却无法明说的冷眼啊。


            7楼2013-08-11 11:31
            回复
              如果说黛玉说的是假话,把事情夸大了,那么我也可以举例来说,在第16回,凤姐曾说过:“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哪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看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即使精明于探春,当她暂时管家时,一众下人都要“试他二人(李纨和探春)有何主见”,故意刁难于她,又又何况黛玉是投奔而来的“非正经主子”,因平时没有笼络人的习惯,早就被视为“不可亲近”之人。我们知道,那些下人在刁难探春时,表面上还假装恭恭敬敬,那么,黛玉,又不知吃了多少哑巴亏。而“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自然也能感受到奴仆的冷遇和刁难。至于王夫人的对待,我就不想多举例了。读者如果投奔一家,而那家主人之一对你不冷不热,间或指桑骂槐,我想你就会感觉那是什么滋味了。


              8楼2013-08-11 11:31
              回复
                最主要的,黛玉所受到的这种对待,并不只是一小部分人所为,而是当时很大一部分主流意识对黛玉的意识的天然抵触和矛盾,是一种思想和另一种思想的不能并存,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而这一切,也不是表面上的区区礼遇所能解决的。


                9楼2013-08-11 11:32
                回复
                  正是因为如此,敏感的黛玉自然能感受到这种言行上的对待,自然会产生痛苦,产生不被理解的孤独感。那么我们也就会发现,晴雯误把黛玉关在门外并不是黛玉写《葬花吟》的主因,不是黛玉的一时冲动之作,而是经过了长期敏锐观察和感受的结果。这一点从鹦鹉能熟练的背这一首诗也能看出来。
                  这是《葬花吟》的第二层理解,是对客观环境和主观愿望不能调和的情况下的一种感受,一种态度。


                  10楼2013-08-11 11:32
                  回复
                    这首诗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普世情怀。我之所以把这个“人”字打引号,是因为在这首诗里,黛玉把大自然的一花一草都当成了有生命的个体,用平等的态度对它们进行歌颂,对它们的不幸表达了与人一样的尊重和同情,这其实是对生命之美的消逝和毁灭的一曲挽歌,让我们能深深体味到生命的悲剧感,能让我们对一些永恒的话题以思索,能让我们对生命产生敬畏和尊重,而不是漠视。


                    11楼2013-08-11 11:33
                    回复
                      文中多次描写了黛玉的这种常人不能理解的行为。在第23回,当黛玉听到梨香院拍戏时,文中这样写道“(黛玉)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搁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有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12楼2013-08-11 11:34
                      回复
                        在我所摘录的这段原文中,作者不厌其烦的举相同诗句意境的例子,其实就是重点说明,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而眼睁睁看着美好事物消逝,却无能为力,这本身就是一和让人无法释怀的悲剧,让人觉得残酷无情。而要进入这种意境里面,不要只有欣赏的态度,而要尽量融进去,去“领略”,去“细嚼”。这里,黛玉由物及人,想到自己也算是一种短暂的美,所以才会“心痛神驰,眼中落泪。”但这里的落泪,不仅仅是一种自怜,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怜物”。因此,基于黛玉有着这种悲天悯物的情怀,才会写出尊重美、尊重生命的《葬花吟》来。


                        13楼2013-08-11 11:36
                        回复
                          我们经常说宝玉是黛玉的知音。在我看来,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两人也有相通之处。在第58回中,宝玉大病初愈,想念黛玉,于是拄杖想去看看她。当他经过沁芒芳桥时,忽见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头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到'这雀儿必定是杏花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枝,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否?”在这里,作者故意用时人的视角,把宝玉的文种对雀儿对杏花的心理活动称之为“呆性”,再想想人们常说他爱说“疯话”、“傻话”,可见当时人们很不理解这种心理和行为。其实,在这些人的眼里,黛玉对花草的悲悯,葬花的举动,又何尝不是他们所谓的“呆傻”行为呢?


                          14楼2013-08-11 11:39
                          回复
                            正是因为宝、黛二人有着心灵相通的思想,他们才会成为知己,而他们的爱情才会是知己似的爱情、超越时代的进步的爱情,而不仅仅是以爱情为爱情的普通的爱情。这种知己似的爱情在当时极难寻觅,所以对双方来说才更显得弥足珍贵。相反,如果把宝、黛爱情视为普通的爱情,那么,就可能把黛玉理解成想爱情想得发疯的庸俗女子,而二玉之间这种相同进步思想的爱情必然会下降到为门第、为婚姻的二宝之间的婚恋观所等同,而会把两者概无例外的说成三角恋、情敌这种档次的现状。


                            15楼2013-08-11 11:40
                            回复
                              由黛玉的思想境界和世界观,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颇有深意的现象。在第27回中,黛玉和宝钗,一个葬花,一个捕蝶,看起来都是美丽的画面,但细细想来,你绝不会想到黛玉去捕蝶,而宝钗去葬花。这里面既有性格的原因,有身体健康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有价值观、世界观的原因。


                              16楼2013-08-11 1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