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明白:每个人或每一件事物在每个人心中的地位不一样。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人是感情动物,人会本能的对人和事物产生判断,好与坏,善与恶等,不做判断也是一种判断,表示对自己没有威胁,不构成影响自己的因素,简称无视。然而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同,价值观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判断也不同。
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重大问题——语言矛盾。老师曾告诉我世界上最没用的是语言,因为它是苍白无力的,不能准确的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其实最重大的问题不在这,在于每个人都是情感个体,每个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不同。举个例子,最简单的就是形容词和副词,每个人说“非常”的时候,“非常”在每个人心中的形容程度不一样,每个人在理解语言时,都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所以用的是自己的理解方式,所以我的“非常”和你的“非常”不一样。这样语言在传递交流时就会产生误差,若多人传递这种误差就成为了错误,就像滚雪球一样,这就产生一种矛盾。我们用心的想想,其实每个人都没有错,每个人只是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就是一个“你以为”的问题。
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每个人都很难准确的理解别人的语言表达,也就很难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地位。恋爱中,或者友情中,很多人会要求别人对自己就像自己对他一样,想谋求这样的“公平”,因为这样的“公平”发生了很多的矛盾,其实双方都是无责的,因为她不知道她在你心中的地位,你也不知道你在她心中的位置,所以很难达成一致,这就像把两个人放在一个陌生环境让其寻找对方,你不知道对方在哪,对方也不知道你在哪,所以很难巧合的碰到。还有一点,每个人在每个人心中的位置不是可以安排的,这属于感情,不可刻意控制安排,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达。即使两个人在彼此心中的地位一样,但由于语言表达的不同而产生误解,所以也会有隔阂。而在自己心中地位相同表达也相同的人,并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这样的组合很少,我们称之为知己。
心理学上把“我”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以上4段摘自网络,我自己懒得总结,所以剽了一下。)
或许很多人不懂,所以我自己把人分为“三性”,分辨别是兽性,感性和理性。和弗洛伊德的“三我”也有异曲同工。
兽性好比本我,是人作为动物状态的本能反应,有四肢五官六觉七窍直接反应,以及条件反射,比如饥,渴,困,乏,寒,热等等。它反应人的生理需求。
感性就是自己内心最真诚的表达,没有经过任何思考产生的心理暗示。它不会欺骗自己,不会伪装,它就是自己的心声,在自己的心里,只有自己知晓。它反映人心理需求的一面。
理性就是经过大脑思考,参与多重考虑的最终结果或者过程。它的参考标准来源于现实社会,比如道德法律,宗教信仰,社会伦理等等。它是反应人现实的一面。
而这三者的构成比例就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健全成熟。所以对比自己身边的人,你就可以看得出他们为什么那样?了解一个人既简单又复杂,人心叵测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从人心谈到己心,虽然有一句很不爱听的话叫做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如今现实社会可能不得不放人之心不可无。这些不是我想表达的,我想说的是:
我们失去了童心!我们痴迷了,物质了,世俗了,甚至堕落了······
致——我们失去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