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皖北快速崛起的希望之城——太和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海平原腹 地,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土面 积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万亩,总人口171.2 万。是全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
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
自秦朝在境内建县,迄
太和是一座“古城”。
今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文化和无 数俊才英豪。东汉清诏使范滂、明刑部尚书王
清两广总督徐广缙、白莲教首领刘之协等名
太和是一座“生态之城”。是“全国平原绿化先
拥有国家级绿色食品
“全国绿化模范县”。
小麦生产基地40万亩,省级绿色食品小麦生产基 地20万亩,国家级大豆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万亩。 五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连续四年 荣获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先进县”称号。
太和是一座文化之城。拥有国家级书协、
协会员22人,省级书协、美协会员86人。拥有两 所省级示范高中,高考本科达线率连续14年居阜
太和正发展成为皖北副中心城市。近年来,
县政府按照“科学规划、拉开框架、完
提升品位”的思路,投入近20亿元,强
目前,城区规划面积74平方公 里,建成区34平公里,基本实现了改造老城区、
连接开发区的城市建设构想。
日新月异的新县城,犹如蛹化的蝴蝶,尽现美
太和正发展成为皖北商贸物流城市。太和是 全国最大的医药集散中心之一,经过多年培育,
卖全国”的大经营格局。每年一 届在太和举办的“华药会”,是全国医药界的品牌 盛会。二十万“农商大军”造就医药、发制品、
筛网、绳网、中药材、
棉花等十大专业市场。
太和发展加速,受到各级领导关注。“十一 五”以来,太和县委、县政府确立并不断赋予“主
强农固本、和谐发展”总体思 路新的内涵,大力实施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两轮 驱动”战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面加快,步入 了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11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亿元,财政 收入8.6亿元,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2.2 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5亿元,三项指标 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进入“十二五”以
县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建促县、商贸活县、
科教兴县“五大战略”,打造城市新
城关和肖口
县经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海平原腹 地,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土面 积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万亩,总人口171.2 万。是全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
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
自秦朝在境内建县,迄
太和是一座“古城”。
今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文化和无 数俊才英豪。东汉清诏使范滂、明刑部尚书王
清两广总督徐广缙、白莲教首领刘之协等名
太和是一座“生态之城”。是“全国平原绿化先
拥有国家级绿色食品
“全国绿化模范县”。
小麦生产基地40万亩,省级绿色食品小麦生产基 地20万亩,国家级大豆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万亩。 五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连续四年 荣获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先进县”称号。
太和是一座文化之城。拥有国家级书协、
协会员22人,省级书协、美协会员86人。拥有两 所省级示范高中,高考本科达线率连续14年居阜
太和正发展成为皖北副中心城市。近年来,
县政府按照“科学规划、拉开框架、完
提升品位”的思路,投入近20亿元,强
目前,城区规划面积74平方公 里,建成区34平公里,基本实现了改造老城区、
连接开发区的城市建设构想。
日新月异的新县城,犹如蛹化的蝴蝶,尽现美
太和正发展成为皖北商贸物流城市。太和是 全国最大的医药集散中心之一,经过多年培育,
卖全国”的大经营格局。每年一 届在太和举办的“华药会”,是全国医药界的品牌 盛会。二十万“农商大军”造就医药、发制品、
筛网、绳网、中药材、
棉花等十大专业市场。
太和发展加速,受到各级领导关注。“十一 五”以来,太和县委、县政府确立并不断赋予“主
强农固本、和谐发展”总体思 路新的内涵,大力实施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两轮 驱动”战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面加快,步入 了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11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亿元,财政 收入8.6亿元,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2.2 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5亿元,三项指标 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进入“十二五”以
县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建促县、商贸活县、
科教兴县“五大战略”,打造城市新
城关和肖口
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