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4月18日
漏签
0
天
昂沁乐队吧
关注:
40
贴子:
205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游戏
10
回复贴,共
1
页
<<返回昂沁乐队吧
>0< 加载中...
【科普】关于呼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刘惜卿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摘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14.htm
刘惜卿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呼麦”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又名“浩林·潮尔”,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另外,呼麦又称“蒙古喉音”。
刘惜卿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基本概念
呼麦的概念 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哈卡斯(Khakass)等地区。西藏密宗格鲁派的噶陀(Gyuto)、噶美(Gyume)两寺,也有使用低沉的喉音来唱诵经咒的传承。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据说,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惜卿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代表作
阿拉腾傲刀 代表作《挣扎》
挣扎
词曲演唱:阿拉腾傲刀
站在那座楼顶上 迎着刺骨的冷风
冻僵的脸已麻木 感觉全身成了冰
来到世上就流浪 脚步从来没停过
坚持梦想能实现 可从未走出冬季
走在那座大桥上 顺着路过得车辆
大声唱着自己歌 望能变成机器人
从来没富过得我 从来不怕过苦日
雪地里我在裸奔 雪山里我在裸睡
刘惜卿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阿拉腾傲刀
《假如我没有你》
假如我没有你
词曲演唱:阿拉腾傲刀
假如我没有你
那会是什么样子
是不是还在
守着孤独
假如我没有你
那会是什么样子
是不是正在
到处寻找着你
《魔鬼的初吻》
魔鬼的初吻
词曲演唱:阿拉腾傲刀
在灰暗的山林里
有位孤独的魔鬼
她渴望拥有甜蜜的爱情
等待着情人的出现
她深知只有石头
默默地陪伴着她
她感动的把初吻给了石头
石头们变成了玫瑰花
她深知只有石头
默默地陪伴着她
她感动的把初吻给了石头
石头们变成了玫瑰花
《灵魂献给我的礼物》
刘惜卿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图瓦国 huun huur tu 《Where Young Grass Grows》
没找到
刘惜卿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凯尔梅克 Okna Tsahan Zam《Tsahan Zam - Edjin》
刘惜卿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产生介绍
呼麦的产生和发展,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被音乐界誉为“天籁之音”。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刘惜卿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发声原理
从发声原理来看,呼麦应看作是人声潮尔的特殊形态,是“浩林·潮尔”合唱艺术发展和升华的必然结果。
呼麦是一种喉音演唱艺术,演唱时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加上气息的调控,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高音部的高音与口型有直接关系,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圆音就低。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之间的距离有时可以达到六个八度音程,高音声部的旋律有时类似口哨声,或金属声。呼麦演唱时的方法是首先把声带放松,利用口腔内的空气振动声带产生共鸣,发出基础低音,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泛音。于是形成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不断地产生高音区的曲调。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即高音区的曲调和低音区的持续音。
技术高超的“呼麦”演唱大师可以用二声部来演唱徐缓的长调、急速的快板或世界名曲。一般来说,“呼麦”的低声部是一个持续的低音,但有时也可变化音高,而高声部是一条波浪起伏的旋律线,它有时有词,但常常是无词的。这种唱法能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如前所述,古代蒙古人参加战争,作战前均须高声歌唱潮尔合唱,狩猎成功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在排山倒海般的潮尔声浪中,自然产生出飘渺的泛音效果。显然,蒙古人试图将潮尔合唱艺术的基本要素,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创造出这一奇特的声乐形式。呼麦的产生和发展,乃是蒙古音乐发展进步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探求声音奥秘的道路上,蒙古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相传早在13世纪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诗说唱艺术时就已十分盛行了,而据音乐学家们考证,我国诸多古籍中(包括《诗经》)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艺术--“啸”,就是“浩林·潮尔”的原始形态。如此,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此推断如成立,将从人类复音音乐文化发源地这一基本部分改写《世界音乐史》。这并非玄说、臆断,仅从“潮尔”的蒙语发音与西方复音音乐的合唱、和声和弦诸多民族文字对比,即可窥见其内在联系。潮尔,蒙语准确发音为“chor”;而同其相关的欧洲诸国的和音、和弦、合唱、众赞歌等术语分别是chorus(英)、chord(法)、chor(德),其词根如此惊人的相同,绝非巧合。但迄今为止,中国音乐的历史,却从未记载有关中华民族自身的复音音乐起源。那么,究竟复音音乐是由西方传入中国,还是由中国阿尔泰地区(新疆)辐射到西方?事实是,“啸”--潮尔(chor)已有2300多年历史,而西方复音音乐最早产生于1100年前的9世纪。合唱、众赞歌的兴盛则已到了14-17世纪。可见,一向被视为无复音音乐的东方--中国,实际来可能是西方欧洲复音音乐的母体和发源地。[2]
演唱呼麦时,我们的声带被气息震动发出声音,腹腔、胸腔、口腔、鼻腔合在一起就是声带的共鸣腔。唇、齿、舌、颚、鼻、喉、气管、肋骨、腹肌都是这个共鸣腔的腔体。当我们运动起这些器官,这个共鸣腔的形状就在变化,会发出不同的音色。这些器官运动的过程其实是我们在调节体内气流。当我们用气流冲击声带时发出常见的声音,气流的强弱声音也在变化,这时的共鸣腔主要是在口腔,再慢慢调整舌头、上额、牙齿和嘴唇的位置你就会感觉到这样做时声音的变化。再将气流灌入鼻腔,声音又有了变化。这些常人在一日之间就会感悟,但要能运用和掌握就需勤加锻炼了。有了以上的体会,再学两个动作就能呼出一点了,一个是“反舌”,一个是“缩喉”。反舌时气流直冲上颌,会发出金属般的泛音。缩喉时胸腔和口腔被连接共震,出现低音。注意喉、舌、腮一定要放松,气息发自丹田。这可能只是呼麦十几种演唱方法中最基本的两个技巧。还有更多的方式咱们一起再自己去推敲琢磨吧。再强调一下,练这些动作其实是在用这些动作控制气息,寻找身体里的共鸣点,不同的共鸣点就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3]
呼麦的表现方法是多样化的,一招一式都展现了图瓦和蒙古民歌特有的风味。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宽广的胸襟和万缕的柔情。去细细的聆听,会自然的领会那里的空间,那里的色彩,还有那份鲜明的草原上独有的风韵。[
刘惜卿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艺术传承
“呼麦”艺术不仅轰动国际乐坛,同时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内蒙古音协名誉主席莫尔吉胡撰文云:“浩林潮尔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是活的音乐化石,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音乐遗产中最具有科学探索与认识价值的音乐遗产。”在继承和发展“呼麦”(浩林潮尔)这一蒙古族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方面,内蒙古草原远远落后于阿尔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区,如蒙古国已早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我国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并由原院党委书记、世界民族音乐学专家陈自明教授亲自牵头主持研究
刘惜卿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濒临绝迹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所以,挽救和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传承和弘场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蒙古民族声乐艺术,应是责无旁贷之事。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