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禄吧 关注:16贴子:352
  • 4回复贴,共1

金庸长篇小说场景构思与文化内涵探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篇是我研究性学习时的报告


IP属地:山东1楼2013-08-12 23:12回复
              金庸长篇小说场景构思与文化内涵探究
                      龙禄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用自己的十四部小说名首字编成了这幅对联。在十四部武侠小说中,过半数的都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长篇。
      莫言在《生死疲劳》(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书的序——《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中说 :“我当然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其力量和价值都胜过某些臃肿的长篇,我当然也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已经成为经典,但那种犹如长江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却是那些精巧的篇什所不具备的。”也就是说长篇小说除去故事、人物外,本身便给了读者一个的壮阔的画卷,那么金庸的长篇小说是如何来铺展这画卷的呢?我接下来便由《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三部代表作来首先研究长篇小说场景构思这一课题。
      《神雕侠侣》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场景是活死人墓。它初次出场在书第四回,郭靖领杨过上终南山拜师,其时恰逢小龙女生辰,各路人马上山拜贺。丘处机便与郭靖讲起这墓的来由。“我恩师不是生来就做道士的。他少年时先学文,再练武,是一位纵横江湖的英雄好汉,只因愤恨金兵入侵,毁我田庐,杀我百姓,曾大举义旗,与金兵对敌,占城夺地,在中原建下了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后来终以金兵势盛,先师连战连败,将士伤亡殆尽,这才愤而出家。那时他自称『活死人』,接连几年,住在本山的一个古墓之中,不肯出墓门一步,意思是虽生犹死,不愿与金贼共居于青天之下。”未见墓其身,便先给了它这么一个名字与一段往事,增添了一分厚重感。而后又叙王重阳与林朝英之往事,两人姻缘终差一分,又给这墓加了几分幽幽之感。
      当霍都到活死人墓送礼时,众人处在墓前树林中,遥望墓门,隐隐约约,却在这隐约中忽飞出了玉蜂。“丘郭均怠诧异:‘那小龙女不知用何妙法驱退群邪?’这念头只在心中一闪间,便听得嗡嗡响声自远而近,月下但见白茫茫、灰蒙蒙一团物事从林中疾飞出来,扑向群邪头顶。”倘若初读不知后文,这墓给人的便又加了一层神秘和高洁。高洁,从中飞出的是玉蜂看出,那白玉般的色彩,仿佛是从墓中带来的。
      及至杨过叛出全真教,这墓又才第二次正式出场“赵志敬走到峭壁边缘向下张望,眼见杨过沿着青草斜坡,直滚进了树丛之中。立足处离下面斜坡少说也有六七丈,他可不敢就此跃下,快步绕道来到青草坡上,顺着杨过在草地上压平的一条路线,寻进树丛,却不见杨过的踪迹,越行树林越密,到后来竟已遮得不见日光。”杨过在疲惫痛楚交加下进了古墓,见到孙婆婆也小龙女。“那少女披着一袭轻纱般的白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年纪,除了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是肌肤间少了一层血色,显得苍白异常。”这段人物描写,似乎正是对古墓“气质”的概叙:清洁、神秘、却又不近人情。杨过入门后,一张寒玉床再次为古墓加上一重冰冷、耐寒、寂寞的意味。“断龙石”只一句“重逾万斤”,便已断绝人世。
      可是这冷冷的古墓却因人情而令读者感到它的热。古墓暗、不见天日,但在它的下面却别有洞天,我们发现,原来本已机关密布、杀机四伏的古墓中,其实是极其奇妙的,那墓中的棺材犹如一个口,打开了一个洞天,就像杨过打开了小龙女一直冰冷紧锁的心扉。
      原来古墓下是记录着《九阴真经》和古墓地图的奇妙石室,“杨过叹了口气,正欲低头不看,一瞥之间,突见室顶西南角绘着一幅图,似与武功无关,凝神细看,倒像是幅地图。”直到此时,那古墓才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全部,不仅是构造,更是它的“气质”。游出古墓后给读者无限感慨:这一个封存了不知多少事的地方,又当等待它的主人们漂泊多久。后面黄蓉等再入古墓,以及“断肠崖”下杨、龙二人十六年后相见之地与古墓对照,又是一次次再把它具体化了。


    IP属地:山东2楼2013-08-12 23:15
    回复
        和场景的构思相比,文化内涵在书中的”数目”是较多的。
        如在射雕三部曲中出现的“降龙十八掌”。其中掌名大多是取自《易经》,如:“上九:亢龙有悔”“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又像是《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北冥神功”,是出自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而“凌波微步”又是取自曹植的《洛神赋》:“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笑傲江湖》中五岳各派的招数如“回风落雁剑”、“云雾十三剑”、“白云出岫”、“有凤来仪”等等都是各山上经典景观的名称演化而来。
        然而我想金庸小说中的文化内涵远不止那么表面和简单。从一些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上看,也有很多。
        像是前面分析过的“活死人墓”,那种半遮半掩,朦朦胧胧的感觉,与白居易笔下“犹抱琵琶半遮面”相合,体现的是一种中国文化中含蓄、内敛的美。
        《天龙八部》中,乔峰因为是契丹人,而被驱逐出境,然而他最终陨首成就大义,是对中华文化中民族气节的完美诠释。
        《笑傲江湖》里,东方不败因为权力而残害任我行,苦修“葵花宝典”,并且陶醉于“千秋万代,一统江湖”,最终却也丧生。重回后的任我行,同样自觉不自觉地沉浸在权力欲望,争斗当中,这是所对书写的时代的一种映射,直到现在,其中道理也在警醒世人。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一书中分析道“中国至今最流行的文学,仍然是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颇多佳笔,但在文化观念上却一定在赞扬‘法外英雄’。”
        我想这话有些片面,类似法外、世外的隐逸文化是中国自古来的一种文人特色,而金庸的武侠小说更多书写的是人性,只不过书写的载体是武侠,而非宣传法外英雄。它其中是包含着查良镛先生深厚的国学底蕴,精妙浪漫的构思,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思考与映射。
        至此我又从这次研究中反思了一点,那些真正把武侠小说理解为塑造“法外英雄”、打打杀杀并像这样写的人,才是种下祸根的人。或者他们只从传统、经典中看到了表面,没有从中深入进去开启国学这块宝藏;只摘东抄西地学到了局部,使得原本应成为人们内心指引的文字变得粗制滥造。更可悲的是粗制滥造的文字因为一些内容,一些炒作而变得受人欢迎,再次成为被模仿的对象,精华被一次次榨干,成为形式,那本是形式的东西却被添彩后反客为主,思来令人心惊。
        阅读金庸的经典,我从中不但学习到写作场景的塑造以及文化内涵,更是希望能把阅读起点变高,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不断去挖掘真正美好、值得挖掘的东西。
                                  2013年3月24日
      资料引用:《生死疲劳》(上海文艺出版社)
      《何谓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
      www.qisuu.com


      IP属地:山东4楼2013-08-12 23:19
      回复
        研究 性 学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8-14 21: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