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1月13日,中微子首先在氢气泡室中被观测。一个中微子撞击氢原子中的一个质子。这撞击发生于照片右方,在三条轨道散发出来之点。
组成基本粒子
系费米子
代第一,第二与第三
基本相互作用弱力及万有引力
符号ν
e,ν
μ,ν
τ,ν
e,ν
μ,ν
τ
反粒子反中微子(可能与中微子相同)
理论
ν
e(电中微子): 沃尔夫冈·泡利 (1930)
ν
μ (μ中微子):1940年代晚期
ν
τ(τ中微子):1970年代中期
发现ν
e: 克莱德·科温,弗雷德里克·莱因斯(1956年)
ν
μ: 利昂·莱德曼, 梅尔文·施瓦茨和杰克·施泰因贝格尔(1962年)
ν
τ: DONUT协作项目(2000年)
类型3 - 电子、μ子和τ子
质量极小,但不为零。
电荷0 e
自旋1⁄2
弱超荷−1
B − L−1
X−3
中微子(意大利语:Neutrino,其字面上的意义为“微小的电中性粒子”,又译作微中子),是轻子的一种,其自旋量子数为½,符号为希腊字母。
组成基本粒子
系费米子
代第一,第二与第三
基本相互作用弱力及万有引力
符号ν
e,ν
μ,ν
τ,ν
e,ν
μ,ν
τ
反粒子反中微子(可能与中微子相同)
理论
ν
e(电中微子): 沃尔夫冈·泡利 (1930)
ν
μ (μ中微子):1940年代晚期
ν
τ(τ中微子):1970年代中期
发现ν
e: 克莱德·科温,弗雷德里克·莱因斯(1956年)
ν
μ: 利昂·莱德曼, 梅尔文·施瓦茨和杰克·施泰因贝格尔(1962年)
ν
τ: DONUT协作项目(2000年)
类型3 - 电子、μ子和τ子
质量极小,但不为零。
电荷0 e
自旋1⁄2
弱超荷−1
B − L−1
X−3
中微子(意大利语:Neutrino,其字面上的意义为“微小的电中性粒子”,又译作微中子),是轻子的一种,其自旋量子数为½,符号为希腊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