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852,779贴子:12,113,566

回复:关于三国的姓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度:
度支,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帝曹丕开始设置的一个官称和机构。魏文帝执政后,设置了一个“度支尚书寺”,负责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配调度,最高长官就称作“度支尚书”,后历朝历代皆有仿设,其随员在各朝代即称“度支使”、“度支郎”、“度支曹”、“度支卿”、“度支太监”、“度支少监”、“度支院使”、“度支监丞”、“度支大臣”等等。到晋朝以及南朝宋、齐,北朝魏、齐等政权,均仿设有度支尚书,下辖有度支、金部、仓部、库部、左户部、右户部六曹,各部最高长官为“度支曹尚书”。隋朝初期,亦仿设有度支尚书,后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民部”。到了唐朝贞观之始,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改“民部”为“户部”,下设有度支司郎中。在史籍《唐书·百官志》中记载:“度支,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途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到了宋朝时期,亦设置有户部使司、度支使司、盐铁使司,三司总领全国各项财赋。在元、明、清三朝,中央政府不再单独设立三司,全部财政事务统归户部管辖,不过到了清朝末期,又改户部为度支部。在度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度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度氏、支氏,度氏读音作dù(ㄉㄨˋ)。


17楼2013-08-15 20:10
回复
    凌:
    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曹魏时期官吏凌江将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凌江将军,是东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军制官位,为东汉列将之一。到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设魏一人,官秩五品,专职掌控黄河以北蒙古、辽东地区的驻扎大军。按汉朝政治,武官比文官品位降一阶,是控制军队权力的一种体制,因此正五品武将领受的官秩俸禄实与从五品文官一样。
    在凌江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凌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凌氏、江氏,世代相传至今。


    18楼2013-08-15 20:11
    收起回复
      谷利:
      出自三国时期孙吴国都亭侯谷利,属于以先祖姓名复合为氏。据史籍《百家姓考略》记载:“齐公子齐尾孙,封于夹谷,后姓谷氏。汉有谷永,又有谷那,复姓也。”这些夹谷氏、谷永氏、谷那氏等复姓,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谷氏。到了三国时期,孙吴国有一名牙将叫谷利,原先是大将军凌统的部下。
      在谷利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为荣,于是将其姓名合为复姓,称谷利氏,晋朝以后又分衍出单姓谷氏、利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19楼2013-08-15 20:13
      回复
        橙:
        源于器物,出自三国时期皇家殿堂用具,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
          橙,即高脚凳子,在此非指颜色。按典籍《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中所注:“丁邓切,音凳。几属。”
          “橙”成为姓氏,有一段古老而意味深长的历史故事。据史籍《晋书·王献之传》记载:“魏时,凌云殿榜未题,匠人误钉,不可下,遂使韦仲将悬橙书之,比讫,须发尽白。”
        凡“悬橙书榜”者,可称“橙笔”,此后一字千金。其后裔子孙中有沿用其尊称为姓氏者,称橙氏,读音作dèng。


        20楼2013-08-15 20:16
        回复
          暂时先更新这些~


          21楼2013-08-15 20:16
          回复
            好贴要顶


            22楼2013-08-15 20:18
            收起回复


              23楼2013-08-15 20:28
              回复
                不错哦,顶一下,楼主速速速速速速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3-08-15 20:44
                回复
                  不错哦,顶一下,楼主速速速速速速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3-08-15 20:44
                  收起回复
                    好佩服


                    26楼2013-08-15 20:58
                    回复
                      我记得后来有个“操”姓,是曹魏的后人为了躲避司马氏的迫害改的。楼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 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 风。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3-08-15 21:00
                      收起回复
                        更新两条


                        28楼2013-08-15 21:10
                        回复
                          操:
                          源于姒姓,出自东汉末期魏王曹操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家谱文献《谯国操氏族谱·序》的记载:三国时期曹魏末年的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杀了武安侯曹爽,独专朝政。曹操的孙子魏元帝曹奂即位后,由于年幼,朝政迅速为司马氏家族把持。司马昭兄弟为篡夺曹魏皇权,肆无忌惮地迫害曹操的后代子孙。到了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终于废黜了魏元帝。在建立西晋政权后,司马炎更加疯狂地杀害曹魏皇族子孙,曹操的嫡孙曹休因此被迫举家逃往鄱阳郡新义(今江西鄱阳)。
                          从曹、操二氏同姓不婚的族规来看,该支操氏源于曹氏,有其可信之处。该支操氏族人皆尊奉曹操为得姓始祖。


                          29楼2013-08-15 21:14
                          回复
                            操:
                            源于姒姓,出自东汉末期魏王曹操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家谱文献《谯国操氏族谱·序》的记载:三国时期曹魏末年的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杀了武安侯曹爽,独专朝政。曹操的孙子魏元帝曹奂即位后,由于年幼,朝政迅速为司马氏家族把持。司马昭兄弟为篡夺曹魏皇权,肆无忌惮地迫害曹操的后代子孙。到了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终于废黜了魏元帝。在建立西晋政权后,司马炎更加疯狂地杀害曹魏皇族子孙,曹操的嫡孙曹休因此被迫举家逃往鄱阳郡新义(今江西鄱阳)。
                            从曹、操二氏同姓不婚的族规来看,该支操氏源于曹氏,有其可信之处。该支操氏族人皆尊奉曹操为得姓始祖。


                            30楼2013-08-15 21:15
                            收起回复
                              得:
                              汉时有得来,见《三国志》,得姓当得于此
                              得来,正史中,劝句骊王宫不可伐魏,宫不从其言,遂不食而死。


                              31楼2013-08-15 2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