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救助高中贫困生的新县实践
詹玉锋,新县县委书记。
周小军,新县千斤高中高二(5)班学生。
这个秋天,在新县,在葱茏、巍峨的大别山下的红色土地上,一件震撼着全县人民的事件让这两人有了关联,并让彼此的手握在一起。詹玉锋毫无疑问地和这一事件一起将被记录入新县教育发展的历史;因这个事件,高中生周小军的求学生涯甚至命运都将发生变化。
这一事件就是新县“1+1”扶贫助残济困工程的2006年行动——向贫困高中生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记者在新县县委组织部提供的一份统计材料中了解,在这一活动中,新县共有包括县委书记詹玉锋、县长杨明忠在内的40名县级领导干部参与结对帮扶贫困高中生,每人1000元;共有包括乡镇、县直的232家单位参与结对帮扶,每单位1000元;共有新县民营企业和外出成功人士、县外单位和个人捐献助学金47余万元;另外新县15名社会人士资助了48名在校贫困高中生。活动累计结对帮扶贫困高中生311名。
县委书记詹玉锋等县级领导干部带头,各单位积极参与,教育部门积极运作,这些,使得周小军等311名高中贫困生感到社会的温暖,感到社会的和谐。
一、 八里畈综合高中“爱心助学”标本
新县教育局办公室推荐记者采访千斤高中,县委书记詹玉锋资助的学生周小军就在那里就读。因一些原因,最后选定新县八里畈综合高中。
来到八里畈综合高中,记者见到写着“爱心是助人成长成才的不竭源泉”的红色条幅依然端正地挂在学校围墙上。校长夏长宗说:“那是县里 ‘1+1’扶贫助残济困工程领导小组在学校举行贫困高中生‘爱心助学’结对帮扶仪式(分会场)上留下的,挂那里继续激励师生努力地工作和学习。”
按照县里安排,在参加8月中旬县里召开的“爱心助学”动员大会之后,八里畈综合高中成立“爱心助学”工作领导小组,和其他学校一样由副校长担任组长,并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向学生及家长宣传“爱心助学”活动。
9月中旬,八里畈综合高中根据县里下达的“爱心助学”名额,组织贫困生申请。学校将分配的22个名额、援助范围和条件在校内公示,引导学生对照条件申请,如实填写《新县贫困生“爱心助学”申请表》
“我们学校815名学生,有4%是贫困生,提出申请的贫困学生很多。我们依照县里规定的援助范围和条件,根据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学生的申请理由和品学表现审核。与学生座谈,到他们家走访摸清学生真实情况。初审过了,班主任在申请栏签字上报学校。学校复审过盖章、校长签字后送镇政府。” 八里畈综合高中政教主任李先聘介绍。
镇里造册、审核通过后,送县“1+1”扶贫助残济困工程领导办公室。此间,学校将通过审核的学生名单在校内公示7天。
八里畈综合高中高三的曹晓燕、高一的余长丽、高二的张建辉就是22个通过审核贫困生的代表。记者在曹晓燕的申请表里看到:2002年,父亲因为突发疾病不治身亡,母亲在世时就是盲人,加上父亲去世,她变得恍惚,于2003年上吊自杀……
余长丽在申请表里写道:妈妈受了很重的伤,经常昏倒过去,爸爸得了严重的乙肝病,治病欠了别人太多钱。前不久,爸爸又被车撞死了……我只有辍学了,但我太不想,太不愿……
张建辉早年就失去双亲,和八十多岁的祖父母一起过,生活十分艰难……每个困难学生的情况都震撼人心。
贫困高中生的申请表送达县里后,县里依照县里平时对口八里镇的帮扶单位进行分配,同时,将这些资料提供给愿意资助他们的慈善人士,为他们选择援助对象自愿结对提供服务。
9月28日,八里畈综合高中举行贫困高中生“爱心助学”结对帮扶仪式,22个贫困学生各自从县直单位代表手里接下1000元资助金,并与援助单位或援助个人签订《爱心助学承诺书》。据李先聘说,很多学生现场热泪盈眶。
曹晓燕的援助人是王志乐,余长丽的资助单位是母校八里畈综合高中,张建辉则与县保密局、机要局签订了双向承诺书。
《爱心助学承诺书》规定:援助人要承担被援助人高中阶段的部分学习和生活费,每年不少于1000元;按时捐赠款物,不得影响被援助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常关心被援助人的学习和生活,督促其家长和学校加强管理;不能援助时需要向县“1+1”扶贫助残济困工程领导办公室书面通知。
被援助人也要承诺:努力学习;受援助的款物要用于学习、生活,需要改变的需要征得援助人的同意;每学期向援助人汇报学习、生活和款物使用情况。
承诺书一式五份,被援助人,援助人,学校,教育局,“1+1”办公室各一份。
曹晓燕他们在收到捐助款物之后,均表示委托学校管理,定期取出生活费用。在《八里畈综合高中贫困生领取爱心助学款一览表》中记者看到,22个学生中有2名将这1000元钱作为本期学费,有5名其将作为下期书杂费,其他学生已经领取9月份资助款100元并签字。
“通过每月两次的心理座谈会,孩子们的情绪逐渐好转,不再为生活担忧,自卑的也少了。孩子们也很懂事,钱花到哪里都汇报,也不乱花。”李先聘欣慰地说。
二、制度完备、执行畅通
早在今年7月27日,新县“1+1”扶贫助残济困工程领导小组就下发了《关于向贫困高中生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的实施方案》,对活动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援助学生的范围及条件、援助方式及标准、组织领导、实施步骤以及工作要求做了详细地制定。
8月18日,领导小组再次发文,将制定的长达10个页码的《新县向贫困高中生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实施细则》下发给各个单位。文件包括宣传发动、组织申报、审核筛选、结对援助、督查总结。同时,领导小组将《新县单位结对帮扶贫困高中生指导计划表》《新县贫困生“爱心助学”申请表》下发给各个单位和学校。
据参与方案、细则以及两个表格制作工作的领导小组的同志反映,把准备工作做前头、做充分是这次“爱心助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考虑到建设新农村,把农村符合低保的家庭学生作为首选,对于父母一方残疾、单亲或者孤儿进行照顾,对城市下岗职工子女充分考虑,选择贫困生的条件经过是集体讨论论证。
在学校严格选出学生后,县里的领导小组根据县直单位平时扶助乡镇分布安排指导性计划表,力求帮扶双方结合工作更便利和高效。
签定承诺书,以具有“道德”意义的书面协议对双方进行责权利的必要约束,对双方互动活动进行要求和引导。
领导小组对援助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在相关媒体通报表扬;将参与活动情况纳入县里对各个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并占有相当比例分值。
民办高中贫困学生也在救助的范围内,政策惠及范围覆盖全县。
三、对救助高中贫困生的思考
“随着 “两免一补”的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得到有效救助;随着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发放,贫困大学生也有了救助渠道,唯独高中阶段贫困学生没有救助机制。我们感到,救助贫困高中生工作意义重大。”新县教育局局长胡光志评价县里的这个创举。
如今,新县在校高中生已达11000余人,是2003年的两倍多。新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受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贫困高中生数占相当的比例,很多学生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没有着落。
“这一义举顺利运作,组织得力很重要。新县搞‘1+1’ 扶贫助残济困工程是在2000年,那时由县政府组织的,帮贫困家庭致富,靠自愿,有响应但没有如今的规模和效应。现在针对贫困高中生,针对性强了,效果不错。”新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光锋说。
“爱心助学”活动领导小组分为三个小组:综合协调小组,刘光锋任组长;教育工作组,教育局副局长朱永和任组长;宣传督导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光明任组长。综合发力,一起做事,用组织的力量推动慈善活动运作,加大了活动的开展力度。
制度灵活也是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因素:帮扶单位的资助工作可以与平时工作结合;帮扶单位资助金可源于单位办公经费,小单位也可通过职工募集的形式;多个单位可以联合援助一个或多个学生;援助资金有下限无上限;吸纳社会贤达成功人士参与援助。
“通过活动,贫困孩子上学梦实现了;干部走到了群众中间,受到了教育;对新县经济的发展也有利;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的大环境下具有典型意义。接下来我们有个想法,尝试建立高中贫困生救助基金,将高中生重大疾病保险纳进来。如操作成功,也是造福一方的事情。”新县县委组织部长张雨最后这样说。
詹玉锋,新县县委书记。
周小军,新县千斤高中高二(5)班学生。
这个秋天,在新县,在葱茏、巍峨的大别山下的红色土地上,一件震撼着全县人民的事件让这两人有了关联,并让彼此的手握在一起。詹玉锋毫无疑问地和这一事件一起将被记录入新县教育发展的历史;因这个事件,高中生周小军的求学生涯甚至命运都将发生变化。
这一事件就是新县“1+1”扶贫助残济困工程的2006年行动——向贫困高中生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记者在新县县委组织部提供的一份统计材料中了解,在这一活动中,新县共有包括县委书记詹玉锋、县长杨明忠在内的40名县级领导干部参与结对帮扶贫困高中生,每人1000元;共有包括乡镇、县直的232家单位参与结对帮扶,每单位1000元;共有新县民营企业和外出成功人士、县外单位和个人捐献助学金47余万元;另外新县15名社会人士资助了48名在校贫困高中生。活动累计结对帮扶贫困高中生311名。
县委书记詹玉锋等县级领导干部带头,各单位积极参与,教育部门积极运作,这些,使得周小军等311名高中贫困生感到社会的温暖,感到社会的和谐。
一、 八里畈综合高中“爱心助学”标本
新县教育局办公室推荐记者采访千斤高中,县委书记詹玉锋资助的学生周小军就在那里就读。因一些原因,最后选定新县八里畈综合高中。
来到八里畈综合高中,记者见到写着“爱心是助人成长成才的不竭源泉”的红色条幅依然端正地挂在学校围墙上。校长夏长宗说:“那是县里 ‘1+1’扶贫助残济困工程领导小组在学校举行贫困高中生‘爱心助学’结对帮扶仪式(分会场)上留下的,挂那里继续激励师生努力地工作和学习。”
按照县里安排,在参加8月中旬县里召开的“爱心助学”动员大会之后,八里畈综合高中成立“爱心助学”工作领导小组,和其他学校一样由副校长担任组长,并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向学生及家长宣传“爱心助学”活动。
9月中旬,八里畈综合高中根据县里下达的“爱心助学”名额,组织贫困生申请。学校将分配的22个名额、援助范围和条件在校内公示,引导学生对照条件申请,如实填写《新县贫困生“爱心助学”申请表》
“我们学校815名学生,有4%是贫困生,提出申请的贫困学生很多。我们依照县里规定的援助范围和条件,根据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学生的申请理由和品学表现审核。与学生座谈,到他们家走访摸清学生真实情况。初审过了,班主任在申请栏签字上报学校。学校复审过盖章、校长签字后送镇政府。” 八里畈综合高中政教主任李先聘介绍。
镇里造册、审核通过后,送县“1+1”扶贫助残济困工程领导办公室。此间,学校将通过审核的学生名单在校内公示7天。
八里畈综合高中高三的曹晓燕、高一的余长丽、高二的张建辉就是22个通过审核贫困生的代表。记者在曹晓燕的申请表里看到:2002年,父亲因为突发疾病不治身亡,母亲在世时就是盲人,加上父亲去世,她变得恍惚,于2003年上吊自杀……
余长丽在申请表里写道:妈妈受了很重的伤,经常昏倒过去,爸爸得了严重的乙肝病,治病欠了别人太多钱。前不久,爸爸又被车撞死了……我只有辍学了,但我太不想,太不愿……
张建辉早年就失去双亲,和八十多岁的祖父母一起过,生活十分艰难……每个困难学生的情况都震撼人心。
贫困高中生的申请表送达县里后,县里依照县里平时对口八里镇的帮扶单位进行分配,同时,将这些资料提供给愿意资助他们的慈善人士,为他们选择援助对象自愿结对提供服务。
9月28日,八里畈综合高中举行贫困高中生“爱心助学”结对帮扶仪式,22个贫困学生各自从县直单位代表手里接下1000元资助金,并与援助单位或援助个人签订《爱心助学承诺书》。据李先聘说,很多学生现场热泪盈眶。
曹晓燕的援助人是王志乐,余长丽的资助单位是母校八里畈综合高中,张建辉则与县保密局、机要局签订了双向承诺书。
《爱心助学承诺书》规定:援助人要承担被援助人高中阶段的部分学习和生活费,每年不少于1000元;按时捐赠款物,不得影响被援助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常关心被援助人的学习和生活,督促其家长和学校加强管理;不能援助时需要向县“1+1”扶贫助残济困工程领导办公室书面通知。
被援助人也要承诺:努力学习;受援助的款物要用于学习、生活,需要改变的需要征得援助人的同意;每学期向援助人汇报学习、生活和款物使用情况。
承诺书一式五份,被援助人,援助人,学校,教育局,“1+1”办公室各一份。
曹晓燕他们在收到捐助款物之后,均表示委托学校管理,定期取出生活费用。在《八里畈综合高中贫困生领取爱心助学款一览表》中记者看到,22个学生中有2名将这1000元钱作为本期学费,有5名其将作为下期书杂费,其他学生已经领取9月份资助款100元并签字。
“通过每月两次的心理座谈会,孩子们的情绪逐渐好转,不再为生活担忧,自卑的也少了。孩子们也很懂事,钱花到哪里都汇报,也不乱花。”李先聘欣慰地说。
二、制度完备、执行畅通
早在今年7月27日,新县“1+1”扶贫助残济困工程领导小组就下发了《关于向贫困高中生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的实施方案》,对活动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援助学生的范围及条件、援助方式及标准、组织领导、实施步骤以及工作要求做了详细地制定。
8月18日,领导小组再次发文,将制定的长达10个页码的《新县向贫困高中生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实施细则》下发给各个单位。文件包括宣传发动、组织申报、审核筛选、结对援助、督查总结。同时,领导小组将《新县单位结对帮扶贫困高中生指导计划表》《新县贫困生“爱心助学”申请表》下发给各个单位和学校。
据参与方案、细则以及两个表格制作工作的领导小组的同志反映,把准备工作做前头、做充分是这次“爱心助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考虑到建设新农村,把农村符合低保的家庭学生作为首选,对于父母一方残疾、单亲或者孤儿进行照顾,对城市下岗职工子女充分考虑,选择贫困生的条件经过是集体讨论论证。
在学校严格选出学生后,县里的领导小组根据县直单位平时扶助乡镇分布安排指导性计划表,力求帮扶双方结合工作更便利和高效。
签定承诺书,以具有“道德”意义的书面协议对双方进行责权利的必要约束,对双方互动活动进行要求和引导。
领导小组对援助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在相关媒体通报表扬;将参与活动情况纳入县里对各个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并占有相当比例分值。
民办高中贫困学生也在救助的范围内,政策惠及范围覆盖全县。
三、对救助高中贫困生的思考
“随着 “两免一补”的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得到有效救助;随着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发放,贫困大学生也有了救助渠道,唯独高中阶段贫困学生没有救助机制。我们感到,救助贫困高中生工作意义重大。”新县教育局局长胡光志评价县里的这个创举。
如今,新县在校高中生已达11000余人,是2003年的两倍多。新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受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贫困高中生数占相当的比例,很多学生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没有着落。
“这一义举顺利运作,组织得力很重要。新县搞‘1+1’ 扶贫助残济困工程是在2000年,那时由县政府组织的,帮贫困家庭致富,靠自愿,有响应但没有如今的规模和效应。现在针对贫困高中生,针对性强了,效果不错。”新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光锋说。
“爱心助学”活动领导小组分为三个小组:综合协调小组,刘光锋任组长;教育工作组,教育局副局长朱永和任组长;宣传督导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光明任组长。综合发力,一起做事,用组织的力量推动慈善活动运作,加大了活动的开展力度。
制度灵活也是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因素:帮扶单位的资助工作可以与平时工作结合;帮扶单位资助金可源于单位办公经费,小单位也可通过职工募集的形式;多个单位可以联合援助一个或多个学生;援助资金有下限无上限;吸纳社会贤达成功人士参与援助。
“通过活动,贫困孩子上学梦实现了;干部走到了群众中间,受到了教育;对新县经济的发展也有利;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的大环境下具有典型意义。接下来我们有个想法,尝试建立高中贫困生救助基金,将高中生重大疾病保险纳进来。如操作成功,也是造福一方的事情。”新县县委组织部长张雨最后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