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世界》——这是一部跨越星球的爱情史诗电影,它昭示了人类心灵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物质枷锁和精神枷锁,到达爱情的至纯至美的最高境界。
技术的进步也给爱情电影以更多先进的武器,没有记错的话,《逆世界》是我看的第一部3D爱情片,在这样一部主打科幻牌的爱情片里3D还是有很大发挥空间的,导演也尽可能地利用了这一点,尤其是仰拍的全景镜头所制造的景深感给影片中的两个世界留下了最生动最有意境的合影。
这是一个披着华美科幻外衣的爱情故事,我认为它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再一次祭出了千百年来人类艺术作品中千古不变的法宝——爱情,并把它转化为反抗自然法则的利剑。
在无边的宇宙中,有这样一个星球,这个星球连结着两个世界,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不论是城市、森林、海洋,甚至人们却都彼此颠倒,依照着相反的引力而作息,虽只有一线之隔,但却是两个完全触摸不到的世界。在颠倒世界中,人们各自生活工作,互不干涉,法律更严明规定任何人不能和另个世界的人们私自沟通,亦不能试图跨越另一端,否则就是严重的犯罪。
爱情片存在的时间与西部片不相上下,与后者目前的境况相比,前者的日子好过了太多,这除了要归因于“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爱情片的进取精神。爱情的阻碍因素是构成爱情电影基本冲突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它的多样化正体现了这个类型片的与时俱进,家庭、经济、阶级、种族、性别乃至物种都曾经在爱情片中作过讨人厌的“第三者”,如今《逆世界》打破了两个世界的界限,再一次彰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力量。
男主人公亚当是下层世界的平凡人,小时候他偶然见到了来自上层世界的女孩伊达,虽然两人相距世界之隔,但童年的两小无猜,在长大后渐渐变成不可能有结果的爱恋。长大成人的亚当,某天意外在电视上再次见到伊达,但他们两人之间阻隔着地心引力和严格律法,无法长相厮守……
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编导三板斧用罢再无他物,已经让人渐渐入戏的科幻爱情氛围到了后半段毫无征兆地开始为真爱无敌的俗套让路,之前上下层世界难以逾越,以至于让男主角冒着生命危险去尝试的鸿沟两下就被扯去了难题的外衣,所有的一切都为男女主角的重聚保驾护航,连影片的高潮都省略掉了。不得不由衷地感叹一句:“即便世界是可以倒转的,爱情也是不可逆的啊!”
影片前半段对片中最重要的元素“逆世界”与核心主题“爱情”的拿捏还是非常平衡和出色的,在描绘逆世界景象时没有将主人公的爱情置于一旁,也没有因为急于叙述爱情故事而不顾逆世界的世界观。上层世界与下层世界的第一次对接便是男女主角的相遇,他们的分别又加深了观众对两个世界间严苛戒律的认识,这实质上都是背景与叙事有机结合的表现。
影片的世界观设定相当奇妙:在一个上下颠倒的双生世界,人们像生活在平行世界中一般各自生活工作,两个世界的人们仅靠一座天梯巨塔来进行有限的交流。法律规定任何人不能和另一个世界的人私自沟通,更不能试图跨越到另一个世界去。然而分别生活在这两个世界中的亚当和伊达却相爱了,他们的距离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这是一个二律背反,这注定是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
影片开场的架势甚为宏大,单是片头男主角介绍逆世界不同于现实的运行模式的独白,就繁琐复杂得令人费解,却直接暴露了导演的经验不足——电影院里屁股还未坐热的观众们刚刚开始尝试进入观影状态,就被如此“伤脑筋”的一个下马威震慑到了。可以说,导演在开篇采用的这种概念先行的背景介绍方式相当多余,甚至有故弄玄虚之嫌,因为实际上,逆世界的理论远没有男主角的独白那么深奥,观众并不会在片头的声音迷雾中呆太久,影片紧接着展现出来的逆世界面貌一下就让人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
因为是法国与加拿大的联合制片,宣传声势也不大,《逆世界》上映的消息一发布,人们关注的焦点基本都被两位大牌主演所占据了。海报更是直指影片本质——帅哥美女的爱情故事,但没有把两位明星生活中的合影直接拿来作为电影海报,本片还是有些觉悟的,尚存的几分未来感尽管不会将人们的观影期待从绵绵情诗引向科幻史诗,然而还是让观众在心里默默地为本片预留了一小块收获惊喜的土壤。
《易经》指出,阴阳转化,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此种转化,一般是指事物或现象总体属性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属阴,属阴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变为属阳。即所谓“物极必反”。事物或现象的运动变化发展到了极点,即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其阴阳属性就会发生转化。
影片里,亚当为了一次次和伊达约会,全身绑满了反物质块,以身试法,冒着军警的追杀,拼死来到上层世界,这就是为了战胜对方自然法则,试图进行正反转化,把自己转换为对方世界一份子的手段。正反物质相碰撞,就会燃烧毁灭,亚当为了爱情,为了响应心灵的呼唤,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一次一次去拼搏,这样的爱情能不感天动地吗?
阴阳双方发生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的互藏互寓。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亚当和伊达,在青春少年时期那一次在鹰嘴岩的偶然相遇,当然,这是偶然中的必然。他们萌发爱情的种子,这种心灵的力量,是一种未知的神秘力量,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操纵着彼此双方的阴阳转化——而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正反阴阳(世界)的转化过程。
因此,阴阳的互藏互寓——即男女爱情的互藏互寓,正是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转化的内在根据,而阴阳的消长运动及与此相伴的阴阳转化,是促使事物或现象总体阴阳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当然,影片的最后是个圆满大结局:男女主人公依靠心灵的力量,完成了最终的转化,获得了爱情,他们终于手牵手,走到了一起。心灵的力量,爱情的力量,成为宇宙中最强大的法则。
《逆世界》影片具备宏大的视觉效果,把一个爱情故事放到整个自然法则的宇宙大背景下娓娓道来,显的美轮美奂,大气磅礴。
本片的背景衬托,色彩和光影极为大气、绚烂,炽烈白光的光影色彩就非常瞩目。一般在太空题材科幻片里,外星表面都和地球表面一样沐浴着柔和的黄光。
其实,由于行星离恒星的距离远近不同,或者恒星的数量、能量、大小不同,行星表面光线颜色各异,比如火星表面光线就是暗红色的。《逆世界》里,在日出时,行星表面笼罩在刺目的白光里,那便是恒星强光照射的结果。
此外,双星球强烈的温差导致的不同色调感受,尤其突出。在火焰星的黎明前,天空中出现长长的光芒,像是妖魔的头发。那就是恒星的“冕”,是恒星向太空喷射的气流,可以长达几十万公里,但它的光度比色球弱得多。地球上只有在日全食发生时才能模糊地看到太阳的“冕”,即日冕。火焰星由于离它的恒星近,所以才能随时看到它。上下双重世界的灯火遥相呼应,如同进入一座充满童话的玻璃宫殿,充满了无限遐想,神秘、华美而壮丽。
鹰状岩——这是男女主人公初次约会地点,也是正反世界人类心灵的接触点。行星表面不是地球上常见的锥形山峰,而是向前长长探出的悬崖,如同鹰嘴一般,这给爱情的追求者增加了攀登上的难度。
不过,这并非是编导虚构的情形,它在天文学上叫鹰状岩。当一颗岩石行星的地核处于收缩过程时,表面便会形成大量的鹰状岩——场景的设立为爱情主题提供了出色的衬托。
文章转自:美剧巴士http://www.meijubus.com/news-read-id-53.html
技术的进步也给爱情电影以更多先进的武器,没有记错的话,《逆世界》是我看的第一部3D爱情片,在这样一部主打科幻牌的爱情片里3D还是有很大发挥空间的,导演也尽可能地利用了这一点,尤其是仰拍的全景镜头所制造的景深感给影片中的两个世界留下了最生动最有意境的合影。
这是一个披着华美科幻外衣的爱情故事,我认为它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再一次祭出了千百年来人类艺术作品中千古不变的法宝——爱情,并把它转化为反抗自然法则的利剑。
在无边的宇宙中,有这样一个星球,这个星球连结着两个世界,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不论是城市、森林、海洋,甚至人们却都彼此颠倒,依照着相反的引力而作息,虽只有一线之隔,但却是两个完全触摸不到的世界。在颠倒世界中,人们各自生活工作,互不干涉,法律更严明规定任何人不能和另个世界的人们私自沟通,亦不能试图跨越另一端,否则就是严重的犯罪。
爱情片存在的时间与西部片不相上下,与后者目前的境况相比,前者的日子好过了太多,这除了要归因于“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爱情片的进取精神。爱情的阻碍因素是构成爱情电影基本冲突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它的多样化正体现了这个类型片的与时俱进,家庭、经济、阶级、种族、性别乃至物种都曾经在爱情片中作过讨人厌的“第三者”,如今《逆世界》打破了两个世界的界限,再一次彰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力量。
男主人公亚当是下层世界的平凡人,小时候他偶然见到了来自上层世界的女孩伊达,虽然两人相距世界之隔,但童年的两小无猜,在长大后渐渐变成不可能有结果的爱恋。长大成人的亚当,某天意外在电视上再次见到伊达,但他们两人之间阻隔着地心引力和严格律法,无法长相厮守……
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编导三板斧用罢再无他物,已经让人渐渐入戏的科幻爱情氛围到了后半段毫无征兆地开始为真爱无敌的俗套让路,之前上下层世界难以逾越,以至于让男主角冒着生命危险去尝试的鸿沟两下就被扯去了难题的外衣,所有的一切都为男女主角的重聚保驾护航,连影片的高潮都省略掉了。不得不由衷地感叹一句:“即便世界是可以倒转的,爱情也是不可逆的啊!”
影片前半段对片中最重要的元素“逆世界”与核心主题“爱情”的拿捏还是非常平衡和出色的,在描绘逆世界景象时没有将主人公的爱情置于一旁,也没有因为急于叙述爱情故事而不顾逆世界的世界观。上层世界与下层世界的第一次对接便是男女主角的相遇,他们的分别又加深了观众对两个世界间严苛戒律的认识,这实质上都是背景与叙事有机结合的表现。
影片的世界观设定相当奇妙:在一个上下颠倒的双生世界,人们像生活在平行世界中一般各自生活工作,两个世界的人们仅靠一座天梯巨塔来进行有限的交流。法律规定任何人不能和另一个世界的人私自沟通,更不能试图跨越到另一个世界去。然而分别生活在这两个世界中的亚当和伊达却相爱了,他们的距离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这是一个二律背反,这注定是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
影片开场的架势甚为宏大,单是片头男主角介绍逆世界不同于现实的运行模式的独白,就繁琐复杂得令人费解,却直接暴露了导演的经验不足——电影院里屁股还未坐热的观众们刚刚开始尝试进入观影状态,就被如此“伤脑筋”的一个下马威震慑到了。可以说,导演在开篇采用的这种概念先行的背景介绍方式相当多余,甚至有故弄玄虚之嫌,因为实际上,逆世界的理论远没有男主角的独白那么深奥,观众并不会在片头的声音迷雾中呆太久,影片紧接着展现出来的逆世界面貌一下就让人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
因为是法国与加拿大的联合制片,宣传声势也不大,《逆世界》上映的消息一发布,人们关注的焦点基本都被两位大牌主演所占据了。海报更是直指影片本质——帅哥美女的爱情故事,但没有把两位明星生活中的合影直接拿来作为电影海报,本片还是有些觉悟的,尚存的几分未来感尽管不会将人们的观影期待从绵绵情诗引向科幻史诗,然而还是让观众在心里默默地为本片预留了一小块收获惊喜的土壤。
《易经》指出,阴阳转化,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此种转化,一般是指事物或现象总体属性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属阴,属阴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变为属阳。即所谓“物极必反”。事物或现象的运动变化发展到了极点,即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其阴阳属性就会发生转化。
影片里,亚当为了一次次和伊达约会,全身绑满了反物质块,以身试法,冒着军警的追杀,拼死来到上层世界,这就是为了战胜对方自然法则,试图进行正反转化,把自己转换为对方世界一份子的手段。正反物质相碰撞,就会燃烧毁灭,亚当为了爱情,为了响应心灵的呼唤,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一次一次去拼搏,这样的爱情能不感天动地吗?
阴阳双方发生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的互藏互寓。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亚当和伊达,在青春少年时期那一次在鹰嘴岩的偶然相遇,当然,这是偶然中的必然。他们萌发爱情的种子,这种心灵的力量,是一种未知的神秘力量,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操纵着彼此双方的阴阳转化——而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正反阴阳(世界)的转化过程。
因此,阴阳的互藏互寓——即男女爱情的互藏互寓,正是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转化的内在根据,而阴阳的消长运动及与此相伴的阴阳转化,是促使事物或现象总体阴阳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当然,影片的最后是个圆满大结局:男女主人公依靠心灵的力量,完成了最终的转化,获得了爱情,他们终于手牵手,走到了一起。心灵的力量,爱情的力量,成为宇宙中最强大的法则。
《逆世界》影片具备宏大的视觉效果,把一个爱情故事放到整个自然法则的宇宙大背景下娓娓道来,显的美轮美奂,大气磅礴。
本片的背景衬托,色彩和光影极为大气、绚烂,炽烈白光的光影色彩就非常瞩目。一般在太空题材科幻片里,外星表面都和地球表面一样沐浴着柔和的黄光。
其实,由于行星离恒星的距离远近不同,或者恒星的数量、能量、大小不同,行星表面光线颜色各异,比如火星表面光线就是暗红色的。《逆世界》里,在日出时,行星表面笼罩在刺目的白光里,那便是恒星强光照射的结果。
此外,双星球强烈的温差导致的不同色调感受,尤其突出。在火焰星的黎明前,天空中出现长长的光芒,像是妖魔的头发。那就是恒星的“冕”,是恒星向太空喷射的气流,可以长达几十万公里,但它的光度比色球弱得多。地球上只有在日全食发生时才能模糊地看到太阳的“冕”,即日冕。火焰星由于离它的恒星近,所以才能随时看到它。上下双重世界的灯火遥相呼应,如同进入一座充满童话的玻璃宫殿,充满了无限遐想,神秘、华美而壮丽。
鹰状岩——这是男女主人公初次约会地点,也是正反世界人类心灵的接触点。行星表面不是地球上常见的锥形山峰,而是向前长长探出的悬崖,如同鹰嘴一般,这给爱情的追求者增加了攀登上的难度。
不过,这并非是编导虚构的情形,它在天文学上叫鹰状岩。当一颗岩石行星的地核处于收缩过程时,表面便会形成大量的鹰状岩——场景的设立为爱情主题提供了出色的衬托。
文章转自:美剧巴士http://www.meijubus.com/news-read-id-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