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地狱深处吧 关注:28贴子:1,495
技击之法,分门别派,要皆以拳套招术为本,而拳套招术具是人之伪造,非发挥本能之学也。
大成拳之断手,拳套招术一概不用,是以各门各派之所长,归纳为一,所谓“无长不汇集”,“集古大成”者是也。大成拳之断手,首要劲力均整,再要三角弦应,次要单重发力,更要无微不法,法在无念,最后要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故大成拳之断手与别门别派之技击均不相同也,盖因其所重者在发挥人之本能活力而不在局部方法故也。
大成拳拳断手模式,并不是多,而是极少,只有数式而已,然皆形简意繁,其应付范围皆是多方面的,其所运用之力,为一种立体之力,非仅点线面之力,如别门别派者然,此种之体力,非是一种片面方法,而实为一种发力方法,如能掌握此种发力方法,则技击之道思过半矣,此正是他人所无而我所独有者也。
习学大成拳,不尽在年限之长短,与功夫之深浅和体质之强弱,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动作之快慢,要在于有无真实笃诚之力,如有此种笃诚之力,又能运用立体发力之方法,则于拳道就不难升堂入室,然于学者,平日亦须用此发力方法将本能活力加以训练,否则亦不成功夫。此即后天返先天之谓也。
本文所欲阐述者,亦即如何训练人之本能活力,以期达到“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之境界也。举一反三,我希望学者不要囿于我所说者,要从我所说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说者,如是才可贵也。


1楼2013-08-19 19:29回复
    第一章 劲力均整
      大成拳断手,最重劲力之均整及各项力之综合运用,要做到无动不动,己身之动,无论微著,皆须是整体机械之动,一指之微动,百骸皆动,所发一指点微之力,亦是均整之力,周身之意皆到。力不论大小,动不论微著,皆不许破体发力,发力不破体,须使浑身无任何执着点,一有执着点,发力必破体,其力亦无由均整矣,且易为人所制,故发力无执,则体不破,体不破则力必均整矣,若能均整无执不破体,则对方挨着我之何处,我便以何处击之,此即周身光芒不断之真义也。
      是故技击断手之际,不论主动之发力与被动之接发力,在我则意无定向,无的放矢,六面支撑圆活,突击争战,何处触敌,何处惊炸,既圆活又直射,神意形力似粘糕之妙,即在于此。如果力有执,破体不均整,则不能臻此意境也。然须知力生有两,两者能一,盖反者力之用也,欲吐必吞,无吞则吐无以生,吞而不吐,则吞无以成,同理,欲上兜必下挫,欲左之必右向,前击之中必有后撑,此即神圆意方,形曲意直也。
      禽兽各有其特殊之本能活力,然其活力为第一次自然力,即先天即有者,非后天自觉培养而出者也。人之本能活力虽先天具有,但由于种种社会应力而减弱,甚至淹而不彰,然籍后天之锻炼,使其恢复而增强,此乃人之第二次自然力也。人之此种自然力,即技击断手之资本,此种自然力须加以训练,使之成为人所特有的欲之即出而又出之有方的一种均整之力。因籍以训练此种活力之形式可不同,断手时,此种活力之表现形式亦会因人而异,形式虽不一,但劲力必须均整不破体,力则无二也。
      大成拳所运用之力,如炸力、旋力、惯力、杠杆力、离心力、弹簧力等,不能单独使用,实际上亦不可能单独使用,若单独使用,亦达不到均整,且成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各项力须综合运用,尤须借对方之力以成我之力。须知各项力都是筋肉收放与精神假想之统一,二者缺一则力不成力矣。此种均整之力,须由桩法育之,由试力体认而得之,再由断手训练而专一之。均整之力是技击之资本,断手乃是其具体之运用。
    力之发,非点线面之力,乃立体之力也,即立劲、横劲、竖劲三者统一成体者也。故平日操练,不可偏专其一。盖立劲发必以横竖二劲为支撑,则立劲始能定向,同样,竖劲发也必以立横二劲为支撑,则竖劲始能定向,故平日必须练习三劲成体,六力错综,我身何处触敌,何处即为向敌突击之锋面,三劲成体,六力错综,锋面突击,皆是精神之集合,故断手之操练,须以意求法,而法又须存于无念,出于无意,如是才是可贵也。


    2楼2013-08-19 19:31
    回复



      3楼2013-08-19 19:33
      回复
        第二章 三角弦应
          大成拳之技击,非进攻性之拳术,乃自卫之术也。因此,大成拳之技击专讲断手,意即断敌可来之手,善守即善攻也。
        为此,技击时周身关节与具体面积之折叠处,皆应成钝三角形,盖三角形能产生预应力故也。对方不论拳打脚踢,我出手断其来劲,周身三角所产生之预应力,能分解彼之集中应力也,况我出手即是均整之力,彼必难敌。
        三角不仅具有预应力,且我所发之各项力,皆是三角遒放与精神假想之分工合作,故三角力实大成拳之重要法则也。浑身上下所形成任一三角,都是一项分力点,发力和接发力,实际即是处处求得合力点。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无数分力。
        故须切记不使各关节拉力所产生之三角分力破坏整体之平衡,即均整之力。而须在各关节拉力之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的合力点,即力之均整,此即形曲意直之义也。故平日操练时,全身关节须无微不含曲势,同时,亦无关节不含放纵与开展,遒放互为者是也。
        因无关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而是斜面迎击,尤无固定三角形,而是曲中直射,故我手臂与对方手臂一接触,三角之螺旋力即轮旋不已,顺力而逆行,守中寓攻。且我周身皆为活三角,犹如一大弹簧,波动不已,柔静而惊弹,起落如水之翻浪也。螺旋力与弹簧力实自活三角出耳,故接发力时动必活三角,否则即为硬抗,抗必执着。如是操练,久之则自能有冲之不散、捶之不开之妙。


        4楼2013-08-19 19:34
        回复
          第三章 单重发力
            任何一门拳术,步法实为关键,而步法之妙,在于形体重心之调配也。据我数十年练功与实搏之经验而论,三七步单重发力,实技击胜人诀窍也,此种发力形式须沾其身始纵力,抽我身劲已发,否则难得其妙。
          须用意支配我身全体之筋肉松和空灵,刹那间一紧,而力已运至彼身矣,如此始能松紧不滞,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枢纽稳固。此种发力方法,别门拳术得知者盖寡也,实为古代拳术之精华,我之所谓欲复古元始者即此类也,非单重发力,均整之力无法囫囵递至彼身也。
          所谓紧,即争也,所谓松,即敛也,争敛致用,紧松互为,争敛松紧之关键,在于虚实相互为用。前进发力,两足重量前三后七,前虚后实,后退发力,则前七后三,前实后虚,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两足非丁非八,其支撑范围一尺七八,大则滞,小则灵,以能坐裆开胯为度,前足大趾吃力,后足小趾吃力,要有植地生根之感。发力时,要利用呼吸之弹力,小腹充实,臀部力稳,坐裆提胯,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反作用力,以加大力之爆炸,须记坐裆时要收敛臀部,使之成为上体的支座,稳定重心,以增加力之直射速度,如是所发之力,才能实而透,切记两足不许站在一条直线上,前足不许直线分出,后足不许直线后坐,须以三角螺旋形迂回进退,拧摆横摇若鲸之游旋,如浪之起伏,进则能占势,退则能避锋,此即擦拉步之妙也。
            发力之际,腰与裆是调节劲度、重心和增强力之均整的关键。我力运至彼身,对方因受力而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为克服此种反作用力以控制已身之平衡,我须使重心下降,始终下体稳固,上体虚灵。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因其重心在其形体之下部故也。
          即使我发高拳击对方之头部,发力时亦须重心下降,断手多用退步打法,敌方出手发招,亦多用踏中穿裆之术。如敌已向我发起踏中穿裆之势,此际我须退步断其手,发力始能便当,故退步打法较之进步打法更为重要。
          技击断手之目的,实际即以暴力迫使敌方丧失重心,以保持我之重心始终放在一条载七之实足上,以载三之虚足护卫之,其势如不倒翁也。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一则因其重心下降,一则因其重心始终在一个点上,其重心点外之面积,当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其位置时,随时可改变为其临时的重心点,故重心点外之面积上的任何一个点都能起护卫其实际重心之作用,单重发力之奥妙,此其一也;再者弹簧力在身抱三角之情况下,非单重不能出之,只有单重发力,才能做到遍体弹簧似,使全体成为一大弹簧,此其二也;另外在我无执而彼亦无执时,所生之来回劲,非单重不能出,此其三也;只有在单重发力之情况下,才能以同一发力动作,发生二次打击,此其四也。但须记随时调整两足虚实之比例,以控制平衡,保证力之均整,尤须切记发力时两肩不许贯劲,始能源动腰脊,劲贯四肢,力随足生,三角蓄劲,直线发力,如虚实不清,则犯双重之病,双重之病,技击大忌,学者不可不察。


          5楼2013-08-19 19:35
          回复
            无法即法 法在无念
              实搏不许用法,局部方法乃束缚神意之桎梏,故用法是取败挨打之道。大成拳之断手不用局部方法,不蛮用拙力。用法则无异做茧自缚,将本能活力纳入框框之中,而无由发挥;用力则己身必有执著点,犯形破体而为人所制。故断手亦是一法不立而发挥本能之学也,然后可谓无微不法,因动静皆依一定原理法则,此种原理法则又非局部片面之方法,如别门别派之拳术者然,各项原理法则极其高明深刻,而体现此种原理法则之形式又是极平庸,形简意繁。所以大成拳之学实为极高水平而蹈平庸之学问也。
              关于大成拳之原理法则,昔日我曾于其他文字中有所论述,此处不再重复。然有一点再扼要重述者,即无法即是法之意,亦即道家“无为无不为”,佛家“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之义,盖技击不用法,不用法本身亦是法,不用法之法,实质上不同于浑击蛮打,因大成拳技击唯持本能活力之自然反应,而此种活力是经过各种原理法则严格训练之触觉良能,微动亦循法。此种循法而动之本能活力,实亦成为人之条件反射生理功能矣。其动必循法,实出于无意识,实如赤子之哺乳,天趣盎然,非有意造作之行也。同一姿势,有意为之,局部方法也,操之无念,触觉良能也。
              各派技击不管其自觉或不自觉,都要遵循一项原则即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欲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平日训练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简意赅,待将此种活力训练至一定火候时,须将自己之精力专注于一两项打法,操之熟练,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蚕之吐丝,“寻天籁”者是也。遇敌时自然不烦凝仪,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也。


            6楼2013-08-19 19:36
            回复
              第四章 提顿吞吐 沉托分闭
                断手从形迹上来讲,是截击对方所来之手,若从劲力来讲,是断对方所发之力。
                依据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断手所用之力与物体运动时所产生之机械力相同,亦有三个特性,即:重量、方向、打击点(即作用点)。
              断手之目的,即断对方所来之力,实即打击力之此种特性也。上兜下坐,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有拔地欲飞之势。旨在截击敌力以改变其方向,此法谓之提。蓄弹惊炸,欲止先行,行而突然止,正中寓斜,斜中寓正,斜正互争,劲由脊发,力从足出,旨在抵消敌力之重量,或震撼敌力之源,即敌之形体,此法谓之顿。提顿为一来回劲,提为顿之来,顿为提之由也。
              敌我交接,我无执著,令敌也无执着,引进敌力,使之落空,旨在使敌力丧失作用点(即打击点),此法谓之吞。吞之同时,顺敌力而逆行之,敌力已丧失作用点,而我力已至其作用点,此法谓之吐。吞吐亦为一来回劲,吞吐无间行者是也。惊弹如抛扬,支点似滚丝,螺旋力缠卷,坚涨于无形,旨在借断肢以震撼敌力之源,即其形体,此法谓之托。惊弹似粉砖,滚错叠坠,螺旋力裹拧,横摇于无形,旨在令敌力改变方向,丧失作用点,此法谓之沉。敌力来势迅猛,我则不躲不闪,不丢不抗,顺其力以解其力之重量,引其力以夺其力之作用点,进步占势,退步避锋,借急促之劲力作用来牵动对方之重心,使敌拔根提气,这是突然的一蓄遒,此法谓之闭。接着乘对方重心不稳,而突然发力,全身炸力直射,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手无空至,意无定向,囫囵逆体,力如炸药,触点如弹,这是突然的一发一放,此法谓之分。分闭之法,须借呼吸之弹力,始能发力透达也。
                八法乃断手时用力之原理法则,非局部片面之方法。故此法运用之通当,须借对方之力,敌我两方缺一不可。交接之时,切审敌意,则十分必要也。
                八法之运用,非心领神悟实未易有得,然于身外求之,庶手可矣。故在已身之外去求取,体认八法之妙,实为切要,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求也。八法之妙,在于操练无念,无念即本能,有念即是法,是法则精神即被束缚矣。故习学大成拳欲臻化境,实非唾手可得也。


              7楼2013-08-19 19:38
              回复
                形力须归一 神意不着象
                  昔日我师郭云深先生,一世之中曾以钻、裹、践三拳立于不败之地,暮年他曾总结一条经验,说道:“力不归一,形无所居,意无所趋,神不潇逸。故此,任你千招万术,我有一定之规”,此真千古绝唱也。钻、裹、践三拳,作成一个动作,即三种力之归一也。我青年时,曾随郭云深先生习学形意拳,每日晨,郭先生只站混元桩,将钻、裹、践三拳操练数十下,下下如气锤,观之大有震地欲鸣之感,功力实臻化境也,有见于此,故大成拳所运用力虽多,接发力之法虽不一,但最后必须综合而归于一。
                定于一,纯于一,精于一,人之本能活力方能召之即来,来之能应,应则必验。平日操之纯一,遇敌时则能得心应手,手到人翻矣。鉴定一门拳术是否高明,要在于养生效果与技击效率而已,从技击角度看,拳术之高明在于精简,查中国古代之拳术,皆是形简而意繁,当初形意拳只有钻、裹、践三拳,八卦掌也只有单双换掌。
                故习学任何一门拳术,大成拳也不例外,学者本人须根据个人情况对所学之拳术进行一番筛选工作。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每一个方法,都要用“奥砍剃刀”削减一番,以求归一。姿势确为神意之代表,本能活力之所循。然姿势若繁多,则神意不易统一,活力不易果速,故对于姿势应提出下列质疑:一、能不能将这姿势取消?二、能不能将这一姿势与别的姿势合并?
                三、能不能用更简单更合理之姿势取代这一姿式?
                昔日我曾用此法对中国古代拳术进行过筛选,结果倡出大成拳,习学大成拳者同样也可用此法对大成拳进行筛选工作,以求得形力归一也,形力能归一,又须求神意不着象。务要使归一之法出之无念,成为隋性本能之反应,身动起象外,法在无念中,其机其秘全在于有意无意之间耳。有意为之即是法,即是局部,无意为之而为,即是本能,即是混噩,有形在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此大成拳断手之化境也。


                8楼2013-08-19 19:39
                回复
                  第六章 断手之基本模式
                    断手之基本模式只有五式而已,由五式可以派生出若干具体打法,兹分别叙述如下:
                  一、灵蛇惊变
                  此式即技击桩法也。
                    先谈技击桩之站式,亦即断手时之潜在预备式。内清虚而外中正,三角弦应,身斜势低,重心下降,臀部力稳,两足重量前三后七,脚站六面劲,形在曲蓄,意在直射,身微摇,惯性如如也。冷眼观之,颇似西洋拳之架式,又似形意拳之虎抱颈,俱非也,此式实如儿童之玩具不倒翁。此仅就其形力而言,再言其神意,筋力空灵均整,神游于无何有之乡,既有吴汉杀妻之意,又有荆轲借头之心,然满面春风,敌纵有恶言诟骂,我亦笑容可鞠也,拳出即是祸,不畏祸,缩手即是福,不求福。既欲动手,祸福置之度外矣。大成拳有两个原则,第一,不动手,第二,动则不休,不将对方置于死地不罢休。故在平日练习时,不许任意活动,一举首,一投足,皆须具技击应付之能。技击之际,既须形不倒,更须意不倒焉。
                  外形笨拙手藏奸 心蓄杀机亦开颜
                  随遇不倒意灵巧 后其所发意抢先
                    宇宙间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惰性也。我身由静而动,须克服自身之恒静惰性,而使我身产生恒动之惰性。故欲动手,须先使自身进入恒动之惰性境界,处于此种境界,技击时始能得力也,察电动之机轮起动所耗之电流,高于其正常运转之电流,其理自明矣。故惰性如此,实即降低劲力之消耗而蓄力待发,此为技击之重要法则,亦动犹不动之妙也。
                    再谈技击桩法之展开式,即左右互换也,此为大成拳之基本断手模式。
                  意力闪闪卷枯叶 惊赫天涯鸟飞绝
                  裹缠横绕云龙蟠 光芒无限力如铁
                    运行当中,要筋络鼓荡。假想全身犹如大气球,身体犹如悬空,唯风力是应。全身象有无数绳索牵撑,左荡则右掣,前趋则后拉,上伏则下坠,纵横皆浪力,起伏带锋棱,身动似螺旋,处处皆似滚珠机轮,对方挨我何处,何处即逆体惊炸。两手运行,无论高低曲伸抱撑,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永须惯性如如,炸力不断。弥所弥时,处处紧跟对方,动作合拍,既不丢,又不抗,相机发力,于错综矛盾中求统一也。双足运行无论进退,刀叉分刺,一虚一实。实足不许全然煞死,虚足不许全然飘浮。进退皆走三角螺旋形,擦地拉腿而滑行。足随手运,手进三分足进七,双足之虚实比例始终应配合适当,充分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强炸力之直射速度之强度。运行当中须假想假借,体认寻求,有象中求无形,虚无中求有处(处字如设身处境之处),局部中求浑噩,蠕动中求迅速,柔静中求惊炸,笨拙中求灵巧,矛盾中求统一,三角中求直线,求而有得,则可进而探讨整个技击之学也。
                    技击桩之法则,并非局部方法,然却可以从其中演绎出局部打法,即断手也。于此即叙述几项从技击桩法派生出之打法。
                  (一)拂钟无声
                    此即劈拳也,此法可作为进击发力,亦可作为接发力,此法系利用分布力也。设对方单手起,当其已发未至之际,我起左手横截其中节部位,内藏裹揽吞坠之力,左足踏出,同时我右手自我左手臂之上出击,奔对方面部往下搂劈,手足要同起同落,上下作成一个动作,在此动作中,腰脊至关重要,起左手出左足之时,全身由左向右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发出旋力,贯于我之左手臂,至彼周身,迫使对方拔根提气,同时我之左手臂与我之右手臂相交,别住彼之右手臂,我用炸力往下搂劈,敌必翻出,此项打法为进步接发力,如对方出右手向我发起穿裆踏中之势,我则退左步,其他动作与上同,此为退步接发力。
                    此项打法与形意拳之劈拳毫不相同也,于现实生活中,我尝观泼妇打架常抓脸挠胸,操之如本能然,颇引我之兴趣,世人常谓打人不打脸,此其过人之处也,由此我遂悟出劈打之法,听我言自会有人讥笑大成拳,彼或谓连泼妇打架之术亦纳入大成拳,实荒诞之至也。但我认为鉴定拳学高明与否之标准是实践,不论我所操之物是茶壶,抑或是夜壶,只要打上你,就是宝贝壶也,大成拳之打法,多属此类。凡世人所谓不地道者,大成拳却采用之,此即大成拳手奸处也。
                    平日操练此法时,要左右前后互换,进退皆能发力均整适当,要由开展,逐步练到紧小脱化,有象而无形,无形而神似,两手之锋刃有如宝刀利剑之拂钟无声,断金如泥也,练习时还要体认力之运用,我之断敌来之手须含蓄吞吐之意,引进彼力使之落空,丧其作用点,我之进击之手既要有的放矢,又要莫知至而至,遇高则高处即为作用点,逢低则低处即为作用点,总之,触实即发力,缠绵不断续,敌身离我手,收势劲又蓄,此分布力之妙也。


                  10楼2013-08-19 19:42
                  回复
                    (五)惊蛇迂回
                      此项打法即横拳也。设对方起右手欲击我胸腹部位,当其已起未落之际,我出左足,同时我之左手以横截滚搓之力,引进敌力,使之落空,敌身有拔根前俯之势,顺势我将左手臂猛然向上一翻,翻中带扬,以左手掌内面与左手臂底部为锋面,用均整之力,向对方右胸部横击,彼必翻出,亦可用右手助力,以加强炸力之直射速度。此项打法,仍是来回劲,利用波浪弹力,与上法所不同处在于上法裹拧之力,其方向是自敌身往下裹拧,而本法翻扬之力,其方向是自敌身往上翻扬,两法皆是先吞后吐,因发而蓄,引进落空,力拨千斤也。
                      习时须两手左右互换,进退皆须发力适当,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练出波浪锋棱,须于三角之中求直线,直中寓横,三角化打,直线横走,想己身犹如惊蛇之横走竖撞,迂徊敌之两侧也,其要在于使己之重力位能转化为重力动能也。
                      操练此法须以来回劲所形成之波浪力为主,己身能有此种浪力,则不难得此法之妙。


                    14楼2013-08-19 19:45
                    回复
                      (六)勒马听风
                        此大成拳之栽捶也。设对方出右手,欲击我之胸腹,当其来手已实,我两手同去,左足随出,我之左手掌心向下,横截对方右手臂,一接触,我之左掌即刻向内一滚,以揽坠撑裹之力,将其手臂引进,使之丧失作用点,此际我之整体自左下方向右上方作一落千丈弧形旋转,同时,我之右臂,握拳曲肘,以腰脊之弧形旋转为动力亦向右上撑提,在我腰脊旋转所生之离心力的推动下,我之左手所引进者不只是对方之右手臂,而是敌之整体,彼不仅拔根提气,而是向前栽倒,我即刻顺势将整体往回旋转,在腰脊回旋之带动下,我之向右上撑提之手以拳往下落,击敌之头胸腹部。
                        设对方两手同来,打法与上述亦略同,我之向上撑提之右手,于撑提之前须以叼钩之力向斜上撑提其左手,叼钩须用拳腕所生旋提之力,其他动作与上法同。
                        习时须体认力之运用,此法之关键,在于腰脊来回旋转时,所产生之离心力与向心力之相争也,亦是来回劲,即争力也。
                      离向本囫囵 陡顿离向分
                      源动在腰脊 蹬地定乾坤
                        习时须左右互换,进退发力,发力不适当,须寻求于腰脊,腰脊外旋之来劲将敌身引进,使之落空,腰脊内旋之回劲复将引进之敌身击出去,外旋变内旋全靠腰脊突然一顿,而腰脊突然一顿之妙又生于所出于虚足之利用地面反作用力,此种用力之法即为吞吐也,故习时,于腰足陡顿登地之际犹如勒马听风。
                      骑马临深渊 狂风袭面来
                      勒马听狂风 撒手落悬崖
                        发力之际,须有性命攸关之感,力力笃实。
                        此项打法甚是厉害,不至性命干连之际,不可轻用,故习时既须求力之笃实,更须培植肯忍狠之心理,否则难收实用之效。
                        


                      15楼2013-08-19 19:45
                      回复
                        (七)猛虎搜山
                          此法即反身旋打也。设有敌自我背后袭来,我不知对方击我何处,亦不知所来之手是单是双,此际即须用顾我不顾敌之法,设敌方袭我时,我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我双足原地不动,以两足尖为轴,整体旋转180度,原前足变后足,原后足变前足。我之整体自我左前向我右后起旋之际,双手并起,两臂皆曲肘作三角形,掌心皆向外,右掌不过眉,左掌之四指背靠近右肘之外侧,要紧如焊接,须有九牛拉不开之势,如是我之两臂即如一张竖起之大弓背,借我整体旋转之势,此一大弓背即产生一种旋中带横之力。对方所来之手竖劲,而我则是直线横走之力,敌之手臂与我之手臂相遇,其力必被化走。当我手臂一感知触觉,即刻双臂化曲为直,向我之前下方发力,触敌何处击何处,即三角蓄劲断敌手,直线发力夺敌身也。此法之妙,与其说在眼神之视觉,不如说在两耳之听觉与皮肤之触觉也。察觉有敌袭我背后,靠听觉,两臂触感一实即发力,非操练有素,具备毛发势如戟之功,则不能发力均整适当。
                          此法之关键,在于铆肩焊肘,两手臂不论遇到何种手法,皆须捶之不开,击之不散,如是才能将我之顶门至小腹这一范围护住,故习时不许假想假设,敌来何种方法,我又如何应付,我只练腰脊如轴,肩肘自焊接,旋力灵活而已。听到身后有敌声,我即如此动,只顾我不顾彼,虽非混击蛮打,却也无招无术,虽曰无招术,却也训练有素。习时,须左右互换,虚实分明。
                        听力两耳闲 触觉要敏感
                        旋转身稳健 发力不靠眼
                          且习时须思己身如被激怒之猛虎,有出林搜山欲崩之势。平日如此练习,遇敌时自有不可思议之妙。


                        16楼2013-08-19 19:46
                        回复
                          (八)陆地行舟
                            此大成拳崩打竖撞之法也,可用于主动发力,亦可用于接发力,用于主动发力更为适合。设对方向我而立,其右足在前,我则出左足至其斜前方,随即上右足至其两足间,手并去,右手臂曲蓄斜竖,拳背向敌,左手放在右手臂之内侧以助力,以均整惊炸之力向敌之胸部撞去,敌必翻出。在我出左足进右足之际,我步走一三角形,此际借腰脊之拧摆横摇,整体形成一种旋力,待此种旋力触及敌体时,即以炸力形式爆发,此法迅猛异常。
                            此法用于退步接发力,犹为得力。设对方起手击我胸腹,其所起之手不论单双,如彼右足在前,窥取我之中央,我则退左足,同时我之双手臂以三角蓄劲,提弓捉弧之势,用沉滚推错之力,此际敌身必失重前俯,我随势将双手臂斜竖起,拳背向敌,以抨弹之劲向敌击去,可落于其面部,可落于胸前,可落于肩头,可相体选择,又无既定目的,何处利于我,我即于何处发力进击。此法之关键在于后退之虚足,须巧妙地利用虚足着地时地面之反作用力,此法若能运用恰当,敌必被抨出数步之远。
                            习时需左右互换,进退交替发力,双足擦拉,两手提弓捉弧,整体借腰脊拧摆横摇之势。
                          进退手舞须挥浪 纵横起落带锋棱
                          我无预见听敌力 好似游水泛空身
                            习时须体认力之运用,此法仍以腰脊之旋力为原动力,务使力达于四肢,贯于手足。实足不许全然占煞,须令支撑全体重心之能及,虚足不许全然无力,须充分利用地面反作用之弹力,两手臂既要无定型,又要有所处,心目之中既无欲击何处之成见,又须有寻踪追迹以发力之意向,惟感己身如不系之舟泛于游水,惟风力是应,遇坎则止,顺畅则流,意不停,力不断,神不散,形浑噩。习时若有旁观者,须给彼以一种形神意力皆是稀里糊涂之感觉,方为妙也。如是习恒久,自会感到奇趣横生,遇敌时自得力也。


                          17楼2013-08-19 19:46
                          回复
                            断手第二大招
                            二、香鲸游旋
                              此即浑元桩之展开式也。
                              此式之奥妙,即其三角螺旋力。整体及两臂双足皆须依三角螺旋力之规律而运行。切记须以整体旋力,带动两臂与两足之旋力,务使局部随整体而运行,不许局部破坏整体。内劲真力通过腰脊拧摆横摇所生之旋力,推动两臂伸缩轮旋不已。两臂前伸,螺旋前进为卷,生离心力。两臂后缩,螺旋式后退为裹,生向心力。利用陡顿离向分之法则,当两臂伸卷前进即将结束而其缩裹后退即将开始之际,在腰腿之配合下,两手臂应一顿,使旋力化炸力,而贯于指端,此际试力即为发力矣。此种转化可隐于内,亦可显于外。其隐显之限,应以自己之意感为度,意不内动,力不外发。从技击效用讲两手臂螺旋式伸卷前进,支点犹如滚丝,肩肘似机轮,引进化走敌力于无形。三角蓄劲,横拧直取,顿放敌身,而留痕于其眼底胸前;然两手臂螺旋式裹缩后退,力点不抗劲,肘腕皆如滚珠木棱,横截推错,曲中寓直,顿遒己身,吞噬敌力于无形,我臂已刻入敌腕之骨里矣。
                            旋力吞吐于无形 离向沉托要留痕
                            三角螺旋曲中直 滑车杠杆作用长
                              此法为大成拳之基本功。昔日从我习大成拳之诸友好能将此法操到好处者千无一二。非我授之不详,实此辈未将陡顿离向分之法则参透也,于此特意指出,望后学者勉之。
                              习时须时刻体认螺旋力向炸力之转化,借横走之旋力,发出竖撞之炸力。三角蓄劲,直线发力,进退纵横挥浪舞,起伏不定虚实睹,整体与手足动作之螺旋形,对方触及何处,何处即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倒地也,此法操之纯熟,自有不可思议之妙。
                              此法为一项发力模式,从中可派生若干具体打法,兹扼要述之如下。


                            18楼2013-08-19 19:47
                            回复
                              (一)烈虎出洞
                                此法为大成拳之遒放也,须利用分布力。设对方以双掌或双拳袭我胸部,其右足向我发起穿裆窥中之势。我出右足,同时双手同去,自其两手臂之下,沿其小臂内侧猛然向上遒提,将其两腕别于我之两手肘之内侧,与此同时,我上体与下肢运用对拉拔长之争力,迫使对方拔根提气,随即用双掌以卷挺顿放之力向敌之前胸推去,敌必被放出无疑矣。
                                此法之关键在于遒,遒中须有引擎之意,撑肩横肘,臂腕卷提,以引进敌身,使之就我,上兜下坐,头足对拉拔长,用兜卷抽托之力以擎起彼身,使之拔根就我。若能使敌拔根就我,则我由遒变放之际,敌必无隙可乘,而由我掷出矣,故遒放之法,遒为切要。然须切记放非全然直推之意,放中须有顿挫之力,故双掌至其身,不许一沾即离,双手须沿其胸而下走,直至掌心无物感而后止。同时须借腿之力,以使双放之力均整适当。故习时须体认此种用力之法,此刻留心肩肘腰脚之配合,务求力之均整,习时切记遒时臀部不许越过后足跟,又须有虎坐之势,放时腰脊垂线不许弯曲,须有斜中寓直之意。沾身纵力,抽身劲发,如烈虎之出洞,欲出而又入,欲入而又出,前伸后坐,争力均整也。


                              19楼2013-08-19 19: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