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吧 关注:598贴子:4,261
  • 0回复贴,共1

梁晓声短篇杂文欣赏之《我所在的弧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些现象是相似的——比如树的年轮、比如靶环、比如影碟和音碟细密的纹、甚至,比
如声波……
于是我常想,以上种种,正好比社会群体之构成和排列吧?
在我的主观中,越来越认为社会是环状的。某环之外,一环又一环,环环相吻。反之,
某环之内,亦是如此。
环的正中,是实心的。就像圆的中心一样,是一个点。这个点非常主要。没有此点,圆
不成其为圆。因而这个点,在中国的政治术语中,又叫“核心”。“核心”只能有一个。若
居然有了两个或几个,圆就不圆了。
社会人群,一环一环地,围绕此“核心”而自然分布。以其差不多的生存状态,聚集为
同一环链。
社会的阶层越细密,环越多。
那么,我就常问自己——我这位作家,站在社会之哪一环的哪一段孤上呢?
在中国,作家是可以站在离“核心”较近的某一环的某一段弧上的。如果此时作家的眼
还向内圈看,那么他或她一定是短视的。因为这由视野的半径所决定着。
所以,我一向要求自己向外圈闪退。站在能离外圈较近的某一环的某一段弧上。
这样,对于作家的创作有一个好处——向内圈看,能看明白中国的大举措是怎么酝酿
的,怎么成熟的,怎么发生的。便较为可能地对中国形成可靠的大感觉。而转身向外目看,
则能较清楚地看到芸芸众生的生存形态。我们都知道的,芸芸众生一向生存在社会构成的外
圈……
我出自于他们之中。我自认为相当熟悉他们。我不愿远离了他们。因为除了这一种熟
悉,另外的熟悉不大能引起我创作的直接冲动。比如对当代文人的熟悉,对演艺圈的熟悉,
对某几类官员以及某几类商人的熟悉……
其实,我已经被我所熟悉的群体排除于外了。但是,对于其它的群体,我又是那么的反
感,实在不愿跻身其中……
所以,我常觉我的处境是尴尬的。
我站在一段并不容纳我的弧上。尽管如此,以我的眼向社会最边缘的几环上看,仍能较
清楚地看到一群群疲惫的人们。他们的疲惫,我认为绝非我的夸张。我相信我的眼的可靠,
因而,我不禁地同情疲惫的人们……
疲惫的人们不是不想潇洒,不是不愿潇洒,而是没起码的前提潇洒。
便只有疲惫下去。
1998年4月7日于北京


IP属地:山东1楼2013-08-20 10:03回复
    小谷传说、139******72、九鼎仓储.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