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然子敬吧 关注:15贴子:311
  • 3回复贴,共1

【文武兼备】江东文武兼备——鲁肃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7-08-26 15:50回复
    二、正传 

       1、为将军计,唯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耳 

       西元前202年阴历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新汴河以南),夜闻四面楚歌,惊起饮於帐,慷慨悲歌後率八百骑突围而去。渡过淮河後,为田父所欺,误入大泽,为汉军追及。一番廝杀後,抵达东城县时,只有二十八名骑兵相随。这个东城县,留下了项王斩将刈旗的辉煌战史。它,也是本文主人公鲁肃的故乡——今址为安徽省定远县东南的临淮郡东城县。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出身于东汉末年临淮郡(其时当为下邳国)一个世家大族。其家富有资财,他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却不治家事产业,喜好施与。当时天下已乱,鲁肃大散家财,标价出售自己的田地,以救济贫困结交士人为己任,甚得乡里赞誉,但却遭到族中父老的非议,将他看成鲁氏的败家子。体貌魁伟的“鲁氏狂儿”不仅没有理会这些言语,反而心怀壮志,学习击剑骑射,招聚壮士,给其衣食,借名射猎,暗中组织武装力量,讲武练兵。 

    建安三年(198年),二十四岁的庐江大族出身的周瑜认为盘据淮南一带的袁术势力必定不会成就大业,便决心离开,在得到袁术的首肯後出任为居巢县长。期间,周瑜听闻东城鲁肃济物豪爽,就带著数百人向鲁肃请求资助粮食。鲁家有两个大粮仓,各储粮三千斛(斛,十升为斗,十斗为斛。东汉三国时,一斗为2000毫升,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光和二年〔179年〕大司农斛器,实测为20390毫升,三千斛则为61170000毫升,即61170升。由於现代衡量粮食的多少多以公斤为单位,作为容量单位的升,不能笼统地用重量的单位公斤来取代。故此,61170升,并不等於61170公斤)。鲁肃将其中一个粮仓的粮食赠给周瑜,周瑜更为惊奇,於是倾心结交。两人成为春秋时期子产和季札一般的好友。 
     
       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特地安排他做东城县长。可是,鲁肃观察到袁术势力全无纲纪法制,也认为袁术难成气候,便带著宗族老弱及暗中组织的武装力量向南投靠居巢县长周瑜。 

       不久,周瑜渡江投奔孙策。鲁肃召集徒众,鼓动他们说:“朝廷已经丧失统治四方的权力,导致贼寇横行,到处残暴,淮河泗水地区不再是我们生息繁衍的地方了。我听闻江东地区沃野万里,人民富有,军兵强大,是我们避难的理想乐土。谁愿意和我一起奔往这片乐土,在那裏观望中原云起云涌?”众人表示愿意跟从。鲁肃马上行动,命幼弱者前行,强壮者押後,男女三百余人向江东进发。临淮郡派出骑兵追截。鲁肃等人箭上弦,刀出鞘,严阵以待,对追兵说:“你们是大丈夫的,就应当去挽救当世大局。如今天下大乱,缉拿我们立下功劳并不能得到什麼奖赏,追拿不到却不见得有所惩罚,何苦舍命相逼呢?”说完,鲁肃在地上竖插著一面盾牌,远离它,弯弓发箭,箭头贯穿盾牌,以示抗争到底。追兵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又见其展示手段,知道无法制服这一帮逃亡者,於是退了回去。 

       渡江後,鲁肃把家安顿在曲阿县(今江苏省丹阳市)。恰逢祖母去世,他将祖母安葬在老家东城县。再次回到曲阿时,周瑜已经将他的母亲迁居到吴郡。 

       这已经是200年了,当时,江东势力的首领孙策刚刚被刺杀,其弟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周瑜、张昭等人成为孙权的主要辅助者。鲁肃本来想跟随周瑜投奔孙氏集团,听闻孙策被杀,就打算北上寻求发展。 

       周瑜制止了他,随即向孙权推荐鲁肃,并表示鲁肃“才宜佐时”,建议孙权“不可令去”(《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孙权,当时十九岁,召见鲁肃,交谈後,对鲁肃的为人及见识颇为满意。故此,当众位宾客告退时,孙权单独留下鲁肃,和他对饮密议时局大事。 

       孙权问:“如今汉室垂危,四方动汤,社会混乱,如同空中云朵起灭一样,纷乱不堪。我继承父亲及兄长遗留下来的基业,打算向上古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学习,匡扶王室,建立霸业。您有什麼好建议呢?” 
    


    3楼2007-08-26 15:51
    回复
      2、鲁肃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 

         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历来多为史家肯定,甚至津津乐道: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全程指挥了赤壁之战,诸葛亮又在孙刘联盟中起到了他人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孙氏集团内,还有一个厉害人物,他不仅在数言之内激荡出孙权慨叹“此天以卿赐我也”,而且在孙刘联盟的缔结过程中,一度令历史学家迷惑:究竟是谁人首先提出这一联盟并付诸实施的呢? 

         这个厉害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季七月,曹操南击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其子刘琮降曹。刘备南逃,途中不断有荆州士人及难民跟随。直至此时,我们都只能在“隆中对”中找到诸葛亮有联合江东孙氏集团的意图,却还无法找到他进行的联合孙权的行动。那麼,刘氏集团究竟有什麼打算?《鲁肃传》说他“欲南渡江”;《先主传》说“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鲁肃见到刘备,问及刘备的打算时,《江表传》说刘备表示他准备到苍梧太守吴巨处。《江表传》的作者是西晋的虞溥,他是今山东巨野人,约生於249年,和江东会稽郡虞氏家族(虞翻)并无什麼亲属关系,这则记录应为信史,并非誉美孙氏集团,故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采纳了它。这就是说,至少到这个时候,联合孙氏集团的意图,刘氏集团也还是停留在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中,还没有正式开始付诸实施。 

         可是,就在刘表病死的消息传来时,鲁肃就向孙权建议联合刘备,共治曹操。陈寿如此记述鲁肃对孙权发言的话语: 

         “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孙权认同,派遣鲁肃北上。鲁肃认真对待这项差事,在他到达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镇的汉水入长江处)听闻曹操已经进军荆州,便“晨夜兼道”,急促北行。抵达南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时,又听到刘琮投降,刘备南逃江陵的消息,鲁肃就直接去见刘备。他们是在当阳长坂会面的,这个地方的具体今址已经考证出来了:湖北省当阳县境东北绿林山区西部的天柱山下。一百九十多年前的西元17年,王匡、王凤等人在这裏扯起了绿林军的大旗,反抗新莽政权。 

         鲁肃在了解到刘备的意图後,便道明来意,说孙权有领导才能,敬贤礼士;江东英雄都愿意归附他。目前已经据有吴郡、丹阳郡、会稽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等六郡(如果算上孙权刚刚建置的新都郡则为七郡),兵精粮多,足以建立大事。并建议刘备,派遣心腹使臣渡江与孙氏集团缔结联盟,共同对抗曹操的南侵。最後,鲁肃对刘备欲投吴巨之打算说了句“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江表传》)刘备听後,很高兴。诸葛亮在隆中和他制定的未来蓝图竟然一下子就打了开来,江东主动的接触,使他看到的希望。鲁肃对旁边的诸葛亮说他和诸葛瑾是朋友,於是,诸葛亮和鲁肃也成了朋友。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他避乱江东,当时做了孙权的长史。在公事之余,鲁肃也连接起私人的友谊。目的只有一个:缔结牢固的孙刘联盟。 

         刘备接受了鲁肃的建议,决定联合孙权共御曹军。 

         这裏,我们得分析这件事和曹军追击长坂刘军一事发生的先後顺序。史书记载,诸葛亮是刘备委派和鲁肃一起前往江东见孙权的。我们可以作出如此猜测:鲁肃可能从与刘备相见之日开始,就一直在刘备军中。假如鲁肃见刘备在长坂激战之前,则鲁肃也在曹军追杀之列,但没有资料说及鲁肃在长坂曾受到曹军追击。那麼,另一种可能是,鲁肃在长坂激战之後与刘备会面的。但是,长坂激战中,“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等人逃亡方向是汉水,“先主斜趋汉津,适与(关)羽船会,得济沔,遇(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所引同上)。由於曹军的追击十分猛烈,刘备没可能是兜著天柱山(长坂)转来转去,那麼,鲁肃哪能安安稳稳地在长坂和刘备、诸葛亮会面,共商大事?可见,无论是在长坂激战之前,还是之後,鲁肃会见刘备之事似乎都难以自圆其说。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鲁肃是在长坂激战前会见刘备的。之後,就向江东方向返回,他没有随刘备军一同南下,或者,由於他的行速较慢,到达某地(这个地方不在曹军兵锋所及之范围),与逃亡的刘备军再次会合。 

      然而,对於诸葛亮和鲁肃在何处渡江缔结抗曹联盟,史料的记载也很不一致。《鲁肃传》说:“(刘)备遂到夏口,遣(诸葛)亮使权,(鲁)肃亦反命。”《先主传》、《诸葛亮传》皆同。《江表传》说:“(刘备)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说:“(刘)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夏口今址,前文曾述,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镇;鄂县,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县之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西北七里之樊口镇。今人多倾向於《资治通鉴》的记述:渡江点为鄂县之樊口,诸葛亮和鲁肃一同前往江东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 

         裴松之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找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之语,指出陈寿没有分清孙刘联盟的创始人的真相:是诸葛亮还是鲁肃呢?按,《诸葛亮传》中没有裴松之所引之语,当是他对诸葛亮对孙权所说的一番话的概括。 
       
       
       我们从鲁肃北行见刘备的记载,得知鲁肃确实是缔结孙刘联盟的创始人,并且是孙氏集团的外交代表;诸葛亮则是刘氏集团的外交代表,他积极推动孙刘联盟的缔结。


      5楼2007-08-26 15:53
      回复
        4、“周瑜之後,(鲁)肃为之冠” 

           占据荆州後,根据隆中对策,刘氏集团的第二步计画就是夺取益州。但是,进取益州同样也是东吴的计画。早在进击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时,甘甯就向孙权陈述过窥取巴蜀的意图。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从前线专程到京城向孙权面陈夺取益州计策,孙权同意了,周瑜不及实施其计策,就病死在返回江陵的途中。孙权为进取巴蜀一事派使者谘询刘备说:“益州刘璋软弱无能,不能保存自己,假如曹操得到蜀地,荆州就危险了。我现在计画先攻取刘璋,再击败盘据汉中的张鲁势力,统一南方。这样,即使有十个曹操,我也没有什麼好担忧的了。”并希望刘备协同进攻。取益州为刘备的既定方针,他当然不想孙权染指其中。为了自己打算,他给孙权的回复是:“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于(曹)操。今暴师於蜀、汉,转运於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於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於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又说:“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悚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孙权不听,派孙瑜率领水军挺进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镇的汉水入长江处),进入刘备势力范围。刘备下令堵截孙氏集团军,不让他们过境,扬言说:“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七》)并命关羽驻军江陵,张飞守秭归,诸葛亮镇南郡,自己则在孱陵(今湖北省公安县西南,紧靠江陵)摆好架势,向外的意思是担心孙氏“假途伐虢”,乘机夺取他的地盘,其内心则是不想孙权进取益州而欲独占之。孙权不得已,只好召回孙瑜军。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藉口援助刘璋抗击汉中的张鲁势力,留下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自己率领数万步兵进入益州。次年,二刘反面,刘备攻击刘璋地盘,由於刘璋部属的坚决抵抗,刘备军团一时间难以攻克益州重镇雒城。於是,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率兵逆流而上,前去增援。荆州就则留下关羽镇守。孙权听闻,大怒,吼道:“滑虏乃敢挟诈!”(《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心下则萌生了夺回荆州的念头。 

           偏偏据守荆州的关羽并没有深刻地奉行诸葛亮早定下的联孙抗曹计画,在和鲁肃为邻,各守其土的过程中,“数生狐疑”,不断地制造边境纠纷。鲁肃则以大局为重,“常以欢好抚之”(所引同上)。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终於夺取了益州。孙权马上派出使臣前往益州,交涉归还荆州事宜。这个使者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刘备当然不答应归还荆州,他的答复是:“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孙权明白这是刘备的拖延计策,就单方面行动,委派官员,前往刘备势力范围接管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关羽派出军队将东吴任命的各级官员驱逐出境,孙权大怒,派遣吕蒙率军二万,进行武力夺取。吕蒙移书三郡,长沙、桂阳归附东吴。零陵太守郝普则效忠刘备,不肯投降,于是受到孙氏集团军的攻击。刘备听闻变故,亲自从蜀郡成都赶赴公安前线,命关羽率军三万争夺三郡。 

           孙权也赶到陆口,亲自指挥东吴各路军马。他命鲁肃率领万人部队驻军益阳(今湖南省益阳市东),作好抵御长沙、桂阳不受刘氏集团军的攻击的准备;另外又飞书召吕蒙从零陵急赴益阳,增援鲁肃。吕蒙及时招降了零陵郡,即日起程赶赴益阳。 

           这是建安二十年(215年)五六月间发生的事。一时间,荆州地界战云密布,一触即发,孙刘联盟第一次受到最严峻的挑战。 

        鲁肃和关羽相拒于益阳,出於大局,他并没有和关羽部队演变成军事冲突。鲁肃邀请关羽见面,各自将兵马驻扎於离会场百步以外的地方,两人只是佩带单刀前往会晤。这场被後世称为“单刀会”的鲁、关会晤一点儿也不轻松,甚至散发著浓浓的火药味。 

           我们结合《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裴松之注引韦曜的《吴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来记述此事。 

           首先,会晤的地点。有三种可能:其一为关羽营中,其二为鲁肃营中,其三为两军军营以外。韦曜《吴书》云: 

           “(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鲁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开譬,开导劝说之意——翔锋注),刘备负国,是非未决,关羽亦何敢重欲於命!’乃趋就羽。” 

           司马光几乎原文录取韦氏语句。陈寿则没有交代。按以上引文分析,会晤地点必定不会是鲁肃营中了;由“往”、“趋就”三字显示:会晤地点正是在关羽营中。《资治通鉴》没有“趋就”字眼,却有“往”字,言下之意就是司马光同样是认为会晤地点不在鲁肃营中的。


        9楼2007-08-26 15: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