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所谓小说,以我们今天来看,至少应该有故事、人物、结构三要素,把握住严肃的主题,再以优美的文字所表现出的一种引人入胜的文体。假若以这种尺度来衡量,企图清理我国的小说,将会遭到极大的困难,因为要合乎这样的标准的小说,几乎至唐代才开始;而早於唐代三千年我国已开始有了历史和文化。因此,便不得不设法找出它最早的源流。
小说一词,最早见於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县古悬字,高也,县令美誉之谓。)其於大道亦远矣。」他以小说与大达对举,自是指那些浅薄琐细,无关治道的言论;所以桓谭的新论:「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家理事,有可观之辞。」因此便有许多人认为,过去的所谓小说,只是目录学上的名词,而与文学上的体式无关。因此,目录学家为了方便於书籍的分类,於是把那些浅薄琐细,荒诞不经的书,都称之为小说,它不过是内容琐细、篇幅短小的文章,和今人的所谓小说,完全没有关系。而其次出现「小说」一词则是,荀子正名篇,云:「故智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荀子所谓「小家珍说」,其意义和庄子所谓「小说」完全相同。他们把它与「大道」对称,正和后人把它和「载道」的古文对称一样,完全是一种轻视的态度。但它的内容却相当於后代杂记琐事的书,所并没有超出中国小说领域之外。
汉书艺文志是一篇较古的含有学术史的意味的文章。它把小说列为九流十家之一,而且说:「小说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智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如淳注:云「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由此看来,那麼所谓「稗官」,犹如古代采诗之官,而所谓小说也和国风一样,都是民间讽世写怀之作。所以也和前述桓谭新论所论述一样。但一考艺文志所著录小说家十五家的性质,却又不像。其中如伊尹说、鬻子说、周考、青史子……等,或依脱古人,或记录古事,显然不像「闾巷风俗」或「街谈巷语」。但这些书今都不存,亦无从加以深考了。
宋朝重修唐书,其中的志都为欧阳修所撰。究竟大文学家的眼光与众不同,从此列入史部杂传类的书,至是皆列入小说,史部中至是始剔除了荒诞无稽的作品。而宋史艺文志,若明史艺文志所录愈多,而质类愈杂,但大体与新唐志皆相去不远。至清代编四库全书,也仅将山海经、穆天子传移列入小说,别无新见。
在各史志外南北朝有以「小说」为书名的如殷般的小说十卷,刘义庆的小说十卷。这二书皆为世说之流,於此可见当时文人对於所谓小的观念。至唐人乃有所谓「市人小说」系指市井说书的人。至宋代「说话」大兴乃有所谓「话本」。宋时分「说话」为四家数,「小说」为其中的一家,据梦粱录所载,「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扑刀、杵棒、发迹、变态之事。」这「小说」就是唐人所谓「市人小说」。当然也有「非市人小说」,所谓「非市人小说」,乃指文人所作传奇。从宋代至明代,因想分别传奇於通俗小说,乃名传奇为「唐人小说」,更名六朝鬼神志怪书为「晋人小说」。而明代长篇小说盛行,乃欲别宋人名短篇为通俗小说,称为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与通俗小说二种,向不为目录家所著录,各史志更不必说了。至清代同治时的查小说目录,共列一百五十馀种之多,所录皆为通俗小说,间有少量的弹词,虽未齐全,但足供我们参考。
总之,中国前此对於「小说」这一个观念几於人各不同所以它的界限也模糊不清。如以现代所谓小说,那麼几乎无一与之适合。但小说的观念和界限尽管分辨不清而每个时代都有小说产生,却是不可掩没的事实。前代目录家尽管不著录真正的小说而小说的流传却未必因此而减少。所可惜的是那些佚亡的作品,它的著作白白费去了他的心血,却永远沉埋在不可知之中。然而世事本有幸有不幸,即为各个时代所必然的现象,而正统文学家其著作亦尽有姓名被埋没的人,惟小说家较多罢了。
所谓小说,以我们今天来看,至少应该有故事、人物、结构三要素,把握住严肃的主题,再以优美的文字所表现出的一种引人入胜的文体。假若以这种尺度来衡量,企图清理我国的小说,将会遭到极大的困难,因为要合乎这样的标准的小说,几乎至唐代才开始;而早於唐代三千年我国已开始有了历史和文化。因此,便不得不设法找出它最早的源流。
小说一词,最早见於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县古悬字,高也,县令美誉之谓。)其於大道亦远矣。」他以小说与大达对举,自是指那些浅薄琐细,无关治道的言论;所以桓谭的新论:「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家理事,有可观之辞。」因此便有许多人认为,过去的所谓小说,只是目录学上的名词,而与文学上的体式无关。因此,目录学家为了方便於书籍的分类,於是把那些浅薄琐细,荒诞不经的书,都称之为小说,它不过是内容琐细、篇幅短小的文章,和今人的所谓小说,完全没有关系。而其次出现「小说」一词则是,荀子正名篇,云:「故智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荀子所谓「小家珍说」,其意义和庄子所谓「小说」完全相同。他们把它与「大道」对称,正和后人把它和「载道」的古文对称一样,完全是一种轻视的态度。但它的内容却相当於后代杂记琐事的书,所并没有超出中国小说领域之外。
汉书艺文志是一篇较古的含有学术史的意味的文章。它把小说列为九流十家之一,而且说:「小说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智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如淳注:云「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由此看来,那麼所谓「稗官」,犹如古代采诗之官,而所谓小说也和国风一样,都是民间讽世写怀之作。所以也和前述桓谭新论所论述一样。但一考艺文志所著录小说家十五家的性质,却又不像。其中如伊尹说、鬻子说、周考、青史子……等,或依脱古人,或记录古事,显然不像「闾巷风俗」或「街谈巷语」。但这些书今都不存,亦无从加以深考了。
宋朝重修唐书,其中的志都为欧阳修所撰。究竟大文学家的眼光与众不同,从此列入史部杂传类的书,至是皆列入小说,史部中至是始剔除了荒诞无稽的作品。而宋史艺文志,若明史艺文志所录愈多,而质类愈杂,但大体与新唐志皆相去不远。至清代编四库全书,也仅将山海经、穆天子传移列入小说,别无新见。
在各史志外南北朝有以「小说」为书名的如殷般的小说十卷,刘义庆的小说十卷。这二书皆为世说之流,於此可见当时文人对於所谓小的观念。至唐人乃有所谓「市人小说」系指市井说书的人。至宋代「说话」大兴乃有所谓「话本」。宋时分「说话」为四家数,「小说」为其中的一家,据梦粱录所载,「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扑刀、杵棒、发迹、变态之事。」这「小说」就是唐人所谓「市人小说」。当然也有「非市人小说」,所谓「非市人小说」,乃指文人所作传奇。从宋代至明代,因想分别传奇於通俗小说,乃名传奇为「唐人小说」,更名六朝鬼神志怪书为「晋人小说」。而明代长篇小说盛行,乃欲别宋人名短篇为通俗小说,称为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与通俗小说二种,向不为目录家所著录,各史志更不必说了。至清代同治时的查小说目录,共列一百五十馀种之多,所录皆为通俗小说,间有少量的弹词,虽未齐全,但足供我们参考。
总之,中国前此对於「小说」这一个观念几於人各不同所以它的界限也模糊不清。如以现代所谓小说,那麼几乎无一与之适合。但小说的观念和界限尽管分辨不清而每个时代都有小说产生,却是不可掩没的事实。前代目录家尽管不著录真正的小说而小说的流传却未必因此而减少。所可惜的是那些佚亡的作品,它的著作白白费去了他的心血,却永远沉埋在不可知之中。然而世事本有幸有不幸,即为各个时代所必然的现象,而正统文学家其著作亦尽有姓名被埋没的人,惟小说家较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