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吧 关注:632贴子:362
  • 3回复贴,共1

【资料】晚清小说概论/陈羿妤 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感谢作者及台湾大学中文系萧丽华教授提供转载


1楼2013-08-21 10:27回复
    ■绪论
    所谓小说,以我们今天来看,至少应该有故事、人物、结构三要素,把握住严肃的主题,再以优美的文字所表现出的一种引人入胜的文体。假若以这种尺度来衡量,企图清理我国的小说,将会遭到极大的困难,因为要合乎这样的标准的小说,几乎至唐代才开始;而早於唐代三千年我国已开始有了历史和文化。因此,便不得不设法找出它最早的源流。
    小说一词,最早见於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县古悬字,高也,县令美誉之谓。)其於大道亦远矣。」他以小说与大达对举,自是指那些浅薄琐细,无关治道的言论;所以桓谭的新论:「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家理事,有可观之辞。」因此便有许多人认为,过去的所谓小说,只是目录学上的名词,而与文学上的体式无关。因此,目录学家为了方便於书籍的分类,於是把那些浅薄琐细,荒诞不经的书,都称之为小说,它不过是内容琐细、篇幅短小的文章,和今人的所谓小说,完全没有关系。而其次出现「小说」一词则是,荀子正名篇,云:「故智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荀子所谓「小家珍说」,其意义和庄子所谓「小说」完全相同。他们把它与「大道」对称,正和后人把它和「载道」的古文对称一样,完全是一种轻视的态度。但它的内容却相当於后代杂记琐事的书,所并没有超出中国小说领域之外。
    汉书艺文志是一篇较古的含有学术史的意味的文章。它把小说列为九流十家之一,而且说:「小说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智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如淳注:云「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由此看来,那麼所谓「稗官」,犹如古代采诗之官,而所谓小说也和国风一样,都是民间讽世写怀之作。所以也和前述桓谭新论所论述一样。但一考艺文志所著录小说家十五家的性质,却又不像。其中如伊尹说、鬻子说、周考、青史子……等,或依脱古人,或记录古事,显然不像「闾巷风俗」或「街谈巷语」。但这些书今都不存,亦无从加以深考了。
    宋朝重修唐书,其中的志都为欧阳修所撰。究竟大文学家的眼光与众不同,从此列入史部杂传类的书,至是皆列入小说,史部中至是始剔除了荒诞无稽的作品。而宋史艺文志,若明史艺文志所录愈多,而质类愈杂,但大体与新唐志皆相去不远。至清代编四库全书,也仅将山海经、穆天子传移列入小说,别无新见。
    在各史志外南北朝有以「小说」为书名的如殷般的小说十卷,刘义庆的小说十卷。这二书皆为世说之流,於此可见当时文人对於所谓小的观念。至唐人乃有所谓「市人小说」系指市井说书的人。至宋代「说话」大兴乃有所谓「话本」。宋时分「说话」为四家数,「小说」为其中的一家,据梦粱录所载,「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扑刀、杵棒、发迹、变态之事。」这「小说」就是唐人所谓「市人小说」。当然也有「非市人小说」,所谓「非市人小说」,乃指文人所作传奇。从宋代至明代,因想分别传奇於通俗小说,乃名传奇为「唐人小说」,更名六朝鬼神志怪书为「晋人小说」。而明代长篇小说盛行,乃欲别宋人名短篇为通俗小说,称为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与通俗小说二种,向不为目录家所著录,各史志更不必说了。至清代同治时的查小说目录,共列一百五十馀种之多,所录皆为通俗小说,间有少量的弹词,虽未齐全,但足供我们参考。
    总之,中国前此对於「小说」这一个观念几於人各不同所以它的界限也模糊不清。如以现代所谓小说,那麼几乎无一与之适合。但小说的观念和界限尽管分辨不清而每个时代都有小说产生,却是不可掩没的事实。前代目录家尽管不著录真正的小说而小说的流传却未必因此而减少。所可惜的是那些佚亡的作品,它的著作白白费去了他的心血,却永远沉埋在不可知之中。然而世事本有幸有不幸,即为各个时代所必然的现象,而正统文学家其著作亦尽有姓名被埋没的人,惟小说家较多罢了。


    2楼2013-08-21 10:2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第二节 由讽刺小说到谴责小说
      讽刺小说实起源於戏曲的打诨戏闹的话,宋人游技已有「说诨经」一门,与「说话」并列,可惜无书可见证。到明末董说的西游记和刘璋的锺馗捉鬼传十回,一则以富含讥刺,一则语带谩骂,都是属於讽刺的作品。但是用客观的描写,能委婉而多讽刺,使读者愤笑不得的,且当首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吴敬梓字敏轩,安徽省全椒人,幼小聪颖,且能立即挥笔作诗。性情豪迈,以至於不到数年,才产耗尽,导致於绝粮。雍正时,曾一度被举应博学鸿词科,但不受此官。而后移居金陵,此为文坛之中心,又召集文人之士建先贤祠於雨花山麓。晚年,客居杨州自号文木老人,因而落拓纵酒。所著作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皆不甚传。
      吴敬梓所有的著作卷数,都为奇数。如儒林外史凡五十五回,即其中的一个例子。后有人割裂作者文集中的骈语,排列全书人物为「幽榜」,作为一回,加在全书之末,又有人补作四回,杂入全书之中,所以现在通行本有五十五回及六十回本两种。作者全再专攻击矫饰的颓风,又痛心於一般士人醉心於制艺而忘记了社会生活,所以书中所描写的都是此种人物。他所根据的都是亲闻亲见,固能独自找出那些实情,凡官寮、儒师、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小民,都现身活然跃纸於纸上,且声态如生,一一呈露在读者眼前。它一方面发挥自己的理想社会,但其见解仍带酸气,处处在维持他的正统的儒家思想,本书有一特点,就是其它小说描写人物,往往恶人始终露出他的奸猾,善人处处是仁义举动;本书却是打破此传统不合理的写法,尽管是同这个人,而行为前后大不相同的。这是因为作者要写科举时那些只知名、利的毒人,所以本书起先是万里寻亲的孝子,一与文人结交,便酸气冲天,行为腐化,但不料在无行中却打破了始终一律的人格描写的风气。至於书中的人物,大抵为实在的如杜少卿即为他自己,和其兄杜慎卿,然虞育得及吴蒙泉皆可指证。
      儒林外史的体裁,每描述一人完毕,即递入他人,全书都是这样的蝉联而成仿效他的体裁而作的小说,直到清末才盛行。和他同样含讽刺意味的小说有李伯元的《官场现行记》、《文明小史》……等。
      清末是官场最黑暗的时代一般清正的视官如鬼物,他们的行为觉得处处不入眼。官场现行记是清末官场的大写真,处处写作者所深恶而痛绝的龌龊卑鄙的官场行动,而读了此作品的人没有一个不见了官僚不禁要掩面而笑骂。他初作时,本拟作十篇,每篇十回;不料成了一半,他忽然去世。他自言这是一部作官的教科书,前半写官场的卑鄙,是用以警惕世人的,后半方为叙述正当的作官方法。这样的中途停止,只给我们以全幕黑暗的写照,而未示给比光明之路,似为文坛上之极大的损失。其实不然。这样,它才能使我们对於旧官场的意味,深玩不尽,否则如才子佳人小说的大团圆,不是要使读者感起同样的乏味吗?
      李伯元名宝嘉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少时擅制艺及诗赋,以第一名辱学,后又办海上繁华报,专记优伶、娼妓故事,兼诗、词、小说,颇盛行一时。所著尚有文明小史、李莲英、繁华梦……等书。
      同时,描写官场之大小尚多,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与刘鹗的老残游记亦属此类,但非纯粹写官场,也有其他社会中的人,且都以作者为中心,非似官场现行记的蝉联而后,曾朴的孽海花,则又用儒林外史的方式来描述记载。
      吴沃尧字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人,居佛山镇,故自称我佛山人。后至上海,为日报撰小品文;投稿新小说,亦於此时。居山东,游日本,皆不得意。於是回居上海,替一些报社撰写文章,其著作很多有近十年之怪现状、恨海、趼廛笔记……等书,其许多书再坊间颇盛行,都为后人缀集作者之短文而成。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提为清末的讽刺小说为谴责小说。为什麼叫谴责小说呢?他说:「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於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於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别谓之谴责小说。」


      5楼2013-08-21 10:28
      回复
        第三节 清之人情小说
        乾隆中,有小说曰《石头记》者忽然出於於北京,经过了五六年而盛行於世上,并且以数十金市於市上。其本只有八十回,开篇即叙述於本书的由来,谓女娲补天,独留一石未用,且石头甚自悲叹,忽看见一和尚及一道人,以为「形体倒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好处,须得在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好携你到隆盛昌明之邦,……去安身乐业」。道人亦「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而东鲁孔海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戚蓼生所序八十回本之第一回)
        现在流行本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其后四十回为高鹗所作。高鹗(约一七九五前后在世),字兰墅,汉军镶黄旗人,乾隆进士。他补作红楼梦,是他未成进士之前,乾隆末程伟元据以印行,今流行本即为此本。同年程氏又将初刻本校正修正,再付印行,远胜於初印本,此本流行不广,使由亚东图书馆,加以新标点符号而付之重印。
        全书内容的大抵是这样的:主要人物贾宝玉、薛宝钗等同居大观园中 。贾宝玉是一个痴情人,善於奉迎女性,连侍女亦蒙其青睐,最恨利禄中人,称之为「禄蠹」。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多病的女子,无端生感,哭泣终宵,是其常事;一朵花的萎落,一片叶的飘零,都足使她感伤不尽。薛宝钗似乎是一个很贤慧的女子,很熟趋奉,仪态大方,但性格不及黛玉来得爽直。他们行成了三角恋爱,时常发生暗斗。宝玉自小便和这般姑娘们以及丫头袭人、紫鹃、晴雯……等等厮混。后来渐长大,其父贾政欲为娶妇,方始赴外任作官,因为王熙凤知宝玉属意黛玉,用了偷梁换柱之计,待结婚晚上宝玉才知娶的是宝钗。此时黛玉已知而嗑血成病,就在宝玉成婚那天死了!宝玉愤婚姻之不如志,又痛心於黛玉的死亡,后来随了僧道亡去,不知所终。
        作者为曹雪芹,是曹寅之子,寅字子清。汉军旗人,康熙中为江宁底织造(官名)颇富财产,且是风雅之人。作者是举人,其传虽不明,但是雍正、乾隆时代的人亦好文采风流是可想像的。因此作为红楼梦底作者,则无异议,然除此之外,却无有力的证据。可是在随园诗话中明说是曹雪芹所撰。
        才子佳人书在清代,作者亦多,然而无一可称。现略举如下的有,锦香亭四卷十六回,题古吴素庵主人编;水石缘六卷三十则,题举嵇山李春荣编写月梅十卷五十回。陈朗撰;春园小史六卷二十四回题吴航野客编;听月楼二十回。……等等不下数十种。又改作弹词为小说的如再生缘弹词中元孟丽君事……此外还有许多不能一一举出。
        此时有许多作家,却避去了用那陈旧的题材,而转为另一手法,而写妓女优人之事。以题材新颖亦颇耸动一时。唐人好作冶游,时在他们的所作诗歌和传奇中流露;宋明文人,与妓女之关系尤深,词曲中多以院中故事为题材,而词曲由为青楼中所流行。明人通俗短篇中,已有写娼妓的故事,如卖油朗独占魁花女……等;明清人所作笔记,专记娼妓锁事尤多,最著名的有梅鼎祚的青泥莲花……等,不下数十种。至於长篇通俗小说之写冶游故事,而且以为全书主干者,却始见於风月梦与品花宝鉴,其体裁略似讽刺小说,而品花宝鉴则所写为伶人。
        第四节 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
        (一)野叟曝言
        借小说来发抒作者的学问,唐人以开其端,惟只限於文字的修饰,而不在於内容。以作者的生平的学问,借小说的内容为工具,实始於清人夏敬渠的野叟曝言。此书的作者云「抱负不凡,未得黼黻休明,至老经猷莫展」,因而命笔,比之「野老无事,曝日清谈」。
        作者夏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聪颖好学,通经史,及旁触诸子、百家、礼乐、兵刑、天文、算数之学,无不淹贯。生平足迹踏遍全国。还著有纲目举正、全史约编,及诗文集等。此书为作者把他自己生平所学的,所想做


        6楼2013-08-21 1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