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石雕造像遗存较多,至今被发现的主要有北魏、北齐时期造像,东魏以后的造像亦偶有发现,惜建国前遗物多流失海外。犹幸近年于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仍不断有北朝造像被发现。主要遗址有河北曲阳修德寺、山西沁县南涅水、山东博兴龙华寺、河北邺南城、山西昔阳静阳村、山东诸城和青州龙兴寺等。青州龙兴寺遗址曾多次清理出北朝造像,其中以北魏、北齐时期造像数量最多,形体最大。造像大多保留着彩绘和贴金,部分造像的躯体或衣饰上还有彩色绘制的人物故事画。此外,出土文物中还有带背屏的组雕造像碑(由北魏晚期至北齐形成系列)是这次发现中最具特色的造像。造像碑的中心部位为组雕主像,上部为飞天、化佛或宝塔,其间彩绘火焰纹;组雕下部莲座之下雕飞龙,并从龙嘴吐出莲茎、莲叶、莲花,北齐造像多为面相丰颐,衣纹疏简,服薄贴体,整体平润光洁,与面部宁静安祥的表情和谐一致。这类疏简淳润的佛教造像,无论从光洁的肌体或平滑衣裾里,似乎都能感觉到内部筋肉的轻微起伏变化。润泽的体面与舒缓下垂的线条,使形象在疏简平淡中流露出内在的气质。造像虽没有大的动态,但却仍然可以感受到形象内在的活力,在自然而写实的手法中,使人物形象更具现实感,明洁感人。 北齐造像面型丰颐,衣纹简洁;这种艺术风格上的变革,既有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与人民的审美观念给艺术家带来的影响。因此,谈到北齐风格不能不联想到当时甚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曹仲达。由于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因此张彦远和僧彦悰特地把他所画的佛像称之为「梵像」或「外国佛像」,以区别于前代的「张家样」和以后的「吴(道子)家样」。后代更形象地称之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组合生动自然。
组合生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