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深度倾听的实施路径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有这样一些表现:一是“听而不闻”,对学生的发言漠然处之,生怕学生的发言影响教学进度,于是继续按教案预设的内容一讲到底;二是“表面应对”,只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是的……对对对——”,“你简直是异想天开!”;有时甚至未置可否,又转入下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发言的得失无从评价,更不用说发现其中闪光的思想和创新的火花;三是“求索谜底”,问题一提出,学生匆匆发言,教师一听与标准答案不同,“不对,下一个——”,有时连问几个没有结果,教师只好把谜底和盘托出……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这样说:“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听懂我们日常听觉范围以外的深层含义,能倾听世间各物对我们说的话。无论是谁,如果想了解教师、母亲、父亲或者孩子的世界,就应该倾听他们生存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话语,懂得这个世界各种事物的含义。”[1]作为对话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方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呢?不妨从“五心”入手——
1.平常心 语文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角色定为“导游”、“主持人”以及“导演”等等,不再是独霸讲台高高在上,而是以一颗平常心,用和善欣赏的目光,紧扣文本,尊重作者,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当师生的心扉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思想。这时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基于文本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关系。
2.细心 深度倾听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师注意力要高度地专注,还要有警觉意识,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话语中,倾听出学生独到的见解,倾听出学生丰富的情感;倾听出学生的困惑或者疑虑,倾听出深刻的或者肤浅的思想;倾听出学生的欲望需求,倾听出学生的差异区别。相反,如果似听非听,只能停留于表面,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
3.耐心 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进行有深度的对话时,学生常常处于疑惑或不解的状态,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有充分的耐心,要有执著的精神。课堂气氛的活跃与热闹也是有度的,有时短暂的沉默之后,时常会绽放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的光芒,对话教学中留一些思考的时间,留一些发展的空间,留一些“空白”,这样往往会出现“渐悟”和“顿悟”状态,学生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审美享受的同时进而感到他者的美好,从而深入文本的核心地带,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真正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4.信心 如果深度倾听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对话就可以成为水平关系,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开放与回应,否则,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充分地信任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个特征鲜明的个体,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无论是对话中有失偏颇的观点,甚至是一些“异端邪说”,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切不可训斥或者嘲笑。在训斥与嘲笑声中,失去的是学生的信任,得到的是永远的缄默,从此再也无法进行平等的对话。师生在平等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教师专注的神情,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其间产生的“张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
5.会心 学者肖川曾描述过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状态: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这也是对话教学追求的最佳境界。请看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在《狼》一课中与学生(扮演蒲松龄)的对话片段:
师: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师: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的状态,该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由上述案例看来,要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教师要达到倾听的最高层次,必须参与和体验,深入学生的感情天地和理智世界。“深度倾听”也需要这样一些技巧:
1.零距离接触
首先表现在缩小师生空间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讲台作为自己的永久根据地,始终与学生保持远距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在师生讨论交流的时候,应该走进学生中间,让自己多倾听。有时在小组讨论时,不妨弯下腰来,仔细倾听学生的对话。
其次表现为师生心里的零距离。教师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倾听、鉴赏和学习。学会微笑与赞美,学会信任与鼓励,学会宽容和尊重,这些都有助于心灵的亲近。上述案例尽管是静态的文本,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并想象一下,可以还原胡老师教学的现场情境,胡老师温和可亲的态度、机智灵活的应答、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了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和思想的交锋。
2.全方位沟通
据有关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一成透过语句来进行的,三成取决于语调和声音,其余六成靠肢体语言获得。这里不妨学习导游的沟通技巧,许多导游仅与游客相处几天,在用口语交流的同时,更多的是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甚至略带一些夸张和滑稽,就在融洽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了心灵的沟通。因此,学会倾听要求教师不仅耳到、眼到,更要心到。在倾听时不仅要全神贯注,同时接受积极响应,认真思考,通过点头、微笑、提问、解析、安抚、意译等方式作积极反应和意见反馈。 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目光传情,让心灵贴近,使思想交融。胡老师在学生朗读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示意学生表演文本内容,学生表演惟妙惟肖,通过这种听、说、读、演的多种沟通途径,充分走进文本深处。
3.纵深处发展
上述片段,胡老师采用角色对话,一边倾听,一边追问,与学生、文本、作者展开多向度对话,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沟通和合作、对话和互动是建构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不是单向的构成,而是在教学情境中经由师生沟通与互动而产生意义的建构与交流。”[2]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我们在倾听的同时,当学生的对话偏离轨道的时候,当学生的发言因思维阻塞难以进行的时候,当学生的观点各执一端的时候,当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需上升到理性的时候……此时应引申话题,巧妙启发,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建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