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箫吧 关注:6贴子:3,800
  • 27回复贴,共1

【阿楠之心】礼佛之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经虽然读不懂,礼佛之心不可少。
多读一读,心会更宽一点。


IP属地:河南1楼2013-08-23 08:03回复
    【心经】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IP属地:河南2楼2013-08-23 08:08
    收起回复
      【百喻经卷第一】
      愚人食盐喻。愚人集牛乳喻。以梨打破头喻。妇诈语称死喻。渴见水喻。子死欲停置家中喻。认人为兄喻。山羌偷官库喻。叹父德行喻。三重楼喻。婆罗门杀子喻。煮黑石蜜浆喻。说人喜瞋喻。杀商主祀天喻。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灌甘蔗喻。债半钱喻。就楼磨刀喻。乘船失釪喻。人说王纵暴喻。妇女欲更求子喻。


      IP属地:河南4楼2013-09-02 10:42
      回复
        (一)【愚人食盐喻】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
        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
        此亦复尔。


        IP属地:河南5楼2013-09-02 10:44
        收起回复
          (二)【愚人集牛乳喻】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而作是念:
          我今若豫于日日中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
          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取。
          作是念已,便捉牸牛母子各系异处。
          却后一月,尔乃设会迎置宾客,方牵牛来欲取乳。
          而此牛乳即干无有,时为众宾或瞋或笑。
          愚人亦尔。
          欲修布施,方言:待我大有之时,然后顿施。
          未及聚顷,或为县官水火盗贼之所侵夺,或卒命终不及时施。
          彼亦如是。


          IP属地:河南6楼2013-09-07 17:40
          收起回复
            阿弥陀佛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9-10 10:58
            回复
              好晕,很高深,看不懂。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9-10 11:01
              收起回复
                (三)【以梨打头破喻】
                昔有愚人头上无毛。
                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
                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
                傍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头破。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憍慢恃力痴无智慧。
                见我头上无有发毛,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
                傍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
                比丘亦尔。
                不能具修信戒闻慧,但整威仪以招利养。
                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
                此比丘者亦复如是。


                IP属地:河南9楼2013-09-10 16:08
                收起回复
                  佛菩萨,,其实佛法中讲的是出世间的智慧。。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9-25 09:27
                  回复
                    吃素,放生,念佛,念经,这是消除业障,增长智慧的四样法宝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9-25 09:28
                    回复
                      (五)【渴见水喻】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
                      见热时焰,谓为是水。
                      即便逐走至辛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
                      愚人答言:君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其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
                      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IP属地:河南13楼2013-11-05 20:57
                      回复
                        (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
                        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
                        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
                        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
                        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檐负之远葬林野。
                        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说清净。
                        或有知者即语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
                        犯戒者言: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
                        遂便破戒多作不善,尔乃顿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
                        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IP属地:河南14楼2014-01-02 09:32
                        收起回复
                          (七)【认人为兄喻】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
                          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
                          见其还债,言非我兄。
                          傍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
                          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
                          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犹彼外道闻佛善语,贪窃而用以为己有。
                          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为利养故取彼佛语化道众生。而无实事,云何修行。
                          犹向愚人为得财故言是我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
                          此亦如是。


                          IP属地:河南15楼2014-01-03 20:30
                          回复
                            (八)【山羌偷官库喻】
                            过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库物而远逃走。
                            尔时国王遣人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
                            王即责其所得衣处。
                            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
                            王遣着衣。
                            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着之。
                            应在手者着于脚上,应在腰者返着头上。
                            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着。
                            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
                            借以为譬,王者如佛宝藏如法,愚痴羌者犹如外道。
                            窃听佛法着已法中以为自有。
                            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乱上下不知法相。
                            如彼山羌得王宝衣,不识次第颠倒而着。
                            亦复如是。


                            IP属地:河南16楼2014-03-04 16:38
                            收起回复
                              (九)【叹父德行喻】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
                              我父慈仁,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
                              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念言:我父德行复过汝父。
                              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
                              愚人答曰:我父小来断绝淫欲,初无染污。
                              众人语言:若断淫欲,云何生汝。
                              深为时人之所怪笑。
                              犹如世间无智之流,欲赞人德。不识其实,反致毁呰。
                              如彼愚者意好叹父,言成过失。
                              此亦如是。


                              IP属地:河南17楼2014-11-03 13: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