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回复贴,共1
1. 非洲创业:切莫盲人骑瞎马
 非洲幅员广阔,有55个国家,民情、文化复杂,又和中国相距遥远,近10多年来,五花八门的“非洲淘金文”隔三岔五就会冒出,让许多人躁动一时,这些文章戏法虽千变万化,路数却如出一辙——采用各种渲染手段,试图让对非洲陌生的朋友相信,非洲遍地黄金,而撰文者则是手握藏金宝库钥匙的人。
曾喧嚣一时的“保定村”、“马达加斯加石油”、“安哥拉基建”、“加纳淘金”,就曾让无数国人和中国投资者梦酣、梦破,倾家荡产,甚至客死异乡。这些惨痛的教训,受害者既有大中型国企,又有偏僻乡村的贫困农户。


IP属地:上海1楼2013-08-23 21:55回复
    2.张必清会不会是下一个王林?
    北京人济山庄的“空中花园”震惊天下
    那个花草掩映、小桥流水的“空中花园”,盘踞在北京市中心26层居民楼楼顶,具有突兀视觉冲击力
    是个“有背景的妖怪”,不仅是政协委员, 还是大师。“‘神’级违建,‘神医’盖的”的比喻。
    袁裕来律师的嘲讽声虽然简短,但更加刺耳——“这次城管真的很温柔...城管只对小商贩威武。对政协委员,怎么敢?”


    IP属地:上海2楼2013-08-23 22:17
    回复
      近期,国人乐衷于移民的一些国家把中国人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对我们采取一种“不欢迎”的态度。我们对此常愤愤不平,抱怨外国人歧视华人移民。但是我们也要换位思考一下,自己的道德素养是否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自己是否影响到他国的社会秩序、环境和生活了呢?只有多提高自己的修养,只有多为别人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


      IP属地:上海5楼2013-08-23 22:31
      回复
         吸毒被抓之后的李代沫,会不会像当年的满文军一样,从此没有音讯,从此在观众的心里,“剩下的只是回忆”,现在还很难讲。但至少,他的人生经历传导给人们的励志能量,从此被他吸进呼吸道里的毒品所熏去了光泽。人们可以包容年轻的轻狂,但无法包容以犯罪的形式放纵。


        IP属地:上海9楼2014-04-30 21:55
        回复
          有意思的是,没有一丝顾虑地与朋友在出租房中集体吸毒的李代沫被抓后,唱片公司不回应,可以理解;《中国好声音》制作方否认此事,也可以理解。而派出所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卖出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萌,令人难以理解。对方反问记者:“是不是因为这个人是李代沫,所以事情会变得不一样?”
            这种自以为很聪明地奚落了媒体的口吻,秀的不只是傲慢,更秀出的是对社会责任感认知的无知。媒体追问李代沫吸毒事件,显然不是冲着执法的尺度会不会“变得不一样”,而是李代沫作为公众人物吸毒,带给社会的认知度、辨识度、影响度,与其他年轻人同样的吸毒犯罪,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担当分量。也是同样的吸毒事件,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的分量区别。在李代沫的身上,社会需要解剖的,不是生理和心理,对于毒品的依赖机理,而是一个逆袭成功的励志青年,如何将一种精神,留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梦里,心里,以及歌声里。


          IP属地:上海10楼2014-04-30 21:57
          回复
            2012年,《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一个新颖的娱乐方式,而是一个全新的梦想。几乎每个学员,各自带着一把好嗓子出现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人生故事而来,或挫折,或失败,或不被社会甚至亲人所理解。评委的每一次华丽转身,是为一个好声音而而感动,而认可。这种感动与认可,构成了李代沫们由一个执着不懈的屌丝,走向更加华丽的灯光和舞台、也是走向全新的人生的一次华丽转折。


            IP属地:上海11楼2014-04-30 21:57
            回复
              一年半多点的时间,李代沫以带给人们情不自己的惊喜出场,再偏又这样,以吸毒的形象,悄悄地在舞台上消失。


              IP属地:上海12楼2014-04-30 21:59
              回复
                但同样要看到,如果没有情绪释放的出口,任何人都可能变得偏激,任何偏激者都可能制造血案。如何减少类似血案,如何遏制人性的恶,是个老话题,也是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能否在恶性事件发生之前,在生活的细节之中发现不安定的苗头,并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疏解,或许更值得探究。


                IP属地:上海13楼2014-04-30 22:33
                回复
                  正值如花似玉的大好年华,却猝然倒地身亡,留给亲人的是哀恸,也令关注此事的人唏嘘不已。那漫长却不复杂的50分钟里,究竟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的细节?如果粱娅被科学搀扶以及获得及时救治,她也许就不会死于非命。
                    看起来,这是一个“扶还是不扶”的道德命题。有人迅速温习了一个个老套的故事,又自然而然地挥舞起了道德大棒,比如重提“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的论调。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扶起一个跌倒求救的老人和一个不明原因一头倒地的年轻人不是一回事。此时,道德劝谕不管用,显得过于急切而肤浅,并不是所有路人都抱着不是我撞的我不扶,不关我事我不理的冷漠态度,“扶不扶”是当下的一个困局,但是不该被肆意放大延伸。
                    笔者看来,此事不是一个道德命题。粱娅怎么倒地的?为何倒地的?过往的人并不知情,贸然搀扶也许并不科学,有时,躁动的热情,比如不当的处理可能加剧倒地者的病情,对此专家早有提醒。
                    撇开“扶不扶”的纠结,我们应该看到女经理倒亡背后真正的隐忧。录像显示,梁娅在10点29分倒下,10点32分,一名路过的男子告知地铁工作人 员,10点35分,地铁两名工作人员赶到,但没有采取急救措施。没有采取应急措施,也许与他们并非专业人士有关,问题是,地铁公司应不应该配备专业的急救人员?
                    每天乘坐地铁的人那么多,比如去年3月北京地铁日客流就已经突破千万人次,谁能保证乘客中没有患急病的,一旦遇有不测,谁来救急?救命如救火,一秒 的延宕就可能要了患者的命。如果一味苦等医护人员到场,恐怕晚矣,特别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期,患者难道只有等死的份?
                    从尊重生命的角度,也从人文关怀的立场,地铁公司有责任配备急救人员,工作人员起码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能力,而不是六神无主,无所作为的等待。
                    除了地铁公司之外,在此起事件中其他相关部门的反应也不敢恭维。在梁娅倒下约半个小时后,民警赶到现场。深圳市公安局工作人员表示,当时民警按照市公安 局警情现场处置工作指引进行处置,主要是负责现场秩序维护,第一时间通知120,请专业救护人员来处理,因为不清楚情况,所以也不敢乱动事主。也许此番陈述属于实情,但是姗姗来迟,又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也难逃不够作为之嫌。
                    再看此事,在梁娅倒地的50分钟里,又有多少路人想扶她但是不会扶?统计表明,遇到交通事故、溺水等情况,在4分钟“黄金时间”内如果能及时采取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手段,抢救成功率能达到50%左右。而放眼望去,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有多少人懂得急救知识,相信大家不止一次看到事故现场敢于出手救人的是外国友人,发达国家的急救普及率远远高出我国。
                    “你们为什么不救我小孩,梁娅死得好惨啊!”粱娅80岁老父亲的尖锐逼问更是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工作人员。类似的悲剧并非个例,为何无法唤醒相关部门的作为?别再让生命检测应急制度缺位,更不能容忍公民付出了生命代价,制度建设仍然付之阙如。
                    粱娅走了,留下的追问还在继续。我们需要怎样的文明社会?人心不倒,乐于伸手搀扶跌倒的路人;设施完善,公共场所拥有应急机构和人员;普及急救知识,让更多的人该出手时能出手,别再让“不会扶”切断了道德、阻隔了生死。


                  IP属地:上海14楼2014-05-01 18:27
                  回复
                    “楼歪歪”、“楼脆脆”、 “楼倒倒”、“楼塌塌”……楼氏家族新丁不断,一再冲击着世人心理承受底线。建筑早夭,其因在何?一方面利益驱动下,政府部门过度开发,热衷于推倒重来,导致健康的建筑也未能寿终正寝;另一方面与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有关。


                    IP属地:上海15楼2014-05-01 18:39
                    回复
                      众所周知的海恩法则是,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换言之,事故发生前早就提醒了世人,只是世人不以为意而已。


                      IP属地:上海16楼2014-05-01 18:40
                      回复
                        “贵族阶层是在农民脊背上发展起来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3-06 13: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