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灵王是道教文化的产物。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初生于东汉末年,形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汉代,汉军过琼征战,而后,解甲的军人沿昌化江两岸定居了下来。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及传承中原文化,道教文化开始在海南传播。昌江是海南道教的发源地。道教的兴起和扩散,造就了道教名山圣境,位于昌化江畔的昌化大岭应运而生,成了当时的道教圣地。
昌化大岭位于现今的昌化镇东北处,岭高460米,延袤十里九峰,气势恢宏,景色壮美,汉代时是昌化县的祖山。汉时,人们认为昌化大岭是五指山脉的来龙,是海南岛的源头。“琼之为州,孤悬海外,由安南导其脉,至昌化发其源,有山特起于其邑中,绵亘儋州周围八十余里,实为五指山来龙之祖,阖府作镇之区。”(《昌化县志)因此,昌化大岭被冠以“神山”,而坐落于岭半腰的一块10米高、身围8米的巨石也就顺理成章,被冠以“神山爷”,以供信众顶礼膜拜。五代南汉时期,昌化大岭已被世人视为道教蓬莱仙境别宫,神山爷及神山庙盛名远播,昌化县境内及周边地区以致跨海内陆渔民、农民和商贾纷纷前来求神祈佑。马伏波征南,为稳定军心,圣上即封神山爷为军中一名大帅——“镇海广德王”,以率部队平定海南。唐代初期,道教文化在海南已非常兴旺。作为海南道教的发源地,昌化县在城内兴建了景昌观等道教庙宇,“镇海广德王”头戴珠冠、身披霞衣,威风凛凛在庙内端座。一时信众涌来,香火鼎盛。唐代宗时期(762—779),有一得道的尼姑梦见天帝给她八件宝器,要她献给朝廷以定天下,唐代宗便改年号为“宝应”。海南信众认为其中的八宝之一便是现今海南昌江县昌化大岭上的“镇海广德王”,是上天分来座镇海南的宝物。宋神宗时,承议郎(宪使)彭次云上书请求册封“神山爷”,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皇帝下诏封“神山爷”为峻灵王。清代,道教文化在海南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为海南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各路道家纷纷来朝。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八月十八日,又奉诏加封为昭德明王。由于“峻灵王”为朝廷正式封号,故至今,道教及民间一直呼其为峻灵王。
昌化大岭位于现今的昌化镇东北处,岭高460米,延袤十里九峰,气势恢宏,景色壮美,汉代时是昌化县的祖山。汉时,人们认为昌化大岭是五指山脉的来龙,是海南岛的源头。“琼之为州,孤悬海外,由安南导其脉,至昌化发其源,有山特起于其邑中,绵亘儋州周围八十余里,实为五指山来龙之祖,阖府作镇之区。”(《昌化县志)因此,昌化大岭被冠以“神山”,而坐落于岭半腰的一块10米高、身围8米的巨石也就顺理成章,被冠以“神山爷”,以供信众顶礼膜拜。五代南汉时期,昌化大岭已被世人视为道教蓬莱仙境别宫,神山爷及神山庙盛名远播,昌化县境内及周边地区以致跨海内陆渔民、农民和商贾纷纷前来求神祈佑。马伏波征南,为稳定军心,圣上即封神山爷为军中一名大帅——“镇海广德王”,以率部队平定海南。唐代初期,道教文化在海南已非常兴旺。作为海南道教的发源地,昌化县在城内兴建了景昌观等道教庙宇,“镇海广德王”头戴珠冠、身披霞衣,威风凛凛在庙内端座。一时信众涌来,香火鼎盛。唐代宗时期(762—779),有一得道的尼姑梦见天帝给她八件宝器,要她献给朝廷以定天下,唐代宗便改年号为“宝应”。海南信众认为其中的八宝之一便是现今海南昌江县昌化大岭上的“镇海广德王”,是上天分来座镇海南的宝物。宋神宗时,承议郎(宪使)彭次云上书请求册封“神山爷”,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皇帝下诏封“神山爷”为峻灵王。清代,道教文化在海南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为海南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各路道家纷纷来朝。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八月十八日,又奉诏加封为昭德明王。由于“峻灵王”为朝廷正式封号,故至今,道教及民间一直呼其为峻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