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概况
阅尽沧桑千年史,悠悠古城看今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城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高举***理论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深化改革。1984年,海城市被辽宁省确定为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县;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区之一;1994年被国家体改委确定为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县(市)之一;综合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给海城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带来空前发展。
乡镇企业不断发展。依靠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海城市,近年来为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加大力度,使乡镇企业产品上档次、技术上水平、经营上规模、向高科技、外向型集团化方向发展。使乡镇企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稳站东北、华北、内蒙地区排头。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海城市按照外资、外经、外贸“三外并进”和一二三产业“三产并举”的总体思路,不断在对外开放上作文章。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全面扩大出口创汇能力,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先后出台了18项优惠政策,由于各项环境宽松,吸引世界五大洲客商云集海城投资,在引进外资、出口创汇、出口供货均为辽宁省第一位。
产业化农业形成规模。海城市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经济由生产型向市场型、数量型向质量型、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出现了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业全面发展。由于注重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形象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区带动和辐射作用,使全市以贸工农一体化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搞活大市场形成大拉动。海城现有全国最大的服装市场之一的西柳服装市场,全国最大的箱包市场之一的南台箱包市场,全国最大的南台鸡蛋批发市场,全国最大的感王珠宝市场等各类专业、综合市场近百处。围绕市场办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劳动力的30%以上。有力地激活了地方经济,出现了兴一业、富一乡,带一片的大好局面。全市人均收入30%来自市场、财政收入30%来自市场。
加快工业市场化步伐。海城是东北地区城市工业发展最早,厂点最
多的城市之一。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国际市场接轨,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进一步增加投入上项目、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名牌意识不断提高,数十家企业的产品获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与效益显著提高,菱镁、滑石、建材等一大批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独立鳌头。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海城市的经济不断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全市交通、通讯、金融、保险等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全国百强县综合实力评比中,名列57位、财神县第34位,在东北素有“第一县”之称。
如今,海城人民在中共海城市委、海城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定的贯彻党中央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实事求是的确定2010年远景目标的同时、提出了“要面向21世纪,跟踪国际水平,坚持走全开放、深开发、高科技、大市场”的发展道路和追赶东南沿海先进地区为发展目标。海城人民有信心在世纪之交将一个人心齐、民心顺、社会稳、事业兴的新海城带入21世纪的伟大实践中,再展英才,再立新功。使海城真正成为闪耀在辽东半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阅尽沧桑千年史,悠悠古城看今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城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高举***理论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深化改革。1984年,海城市被辽宁省确定为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县;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区之一;1994年被国家体改委确定为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县(市)之一;综合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给海城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带来空前发展。
乡镇企业不断发展。依靠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海城市,近年来为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加大力度,使乡镇企业产品上档次、技术上水平、经营上规模、向高科技、外向型集团化方向发展。使乡镇企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稳站东北、华北、内蒙地区排头。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海城市按照外资、外经、外贸“三外并进”和一二三产业“三产并举”的总体思路,不断在对外开放上作文章。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全面扩大出口创汇能力,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先后出台了18项优惠政策,由于各项环境宽松,吸引世界五大洲客商云集海城投资,在引进外资、出口创汇、出口供货均为辽宁省第一位。
产业化农业形成规模。海城市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经济由生产型向市场型、数量型向质量型、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出现了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业全面发展。由于注重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形象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区带动和辐射作用,使全市以贸工农一体化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搞活大市场形成大拉动。海城现有全国最大的服装市场之一的西柳服装市场,全国最大的箱包市场之一的南台箱包市场,全国最大的南台鸡蛋批发市场,全国最大的感王珠宝市场等各类专业、综合市场近百处。围绕市场办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劳动力的30%以上。有力地激活了地方经济,出现了兴一业、富一乡,带一片的大好局面。全市人均收入30%来自市场、财政收入30%来自市场。
加快工业市场化步伐。海城是东北地区城市工业发展最早,厂点最
多的城市之一。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国际市场接轨,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进一步增加投入上项目、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名牌意识不断提高,数十家企业的产品获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与效益显著提高,菱镁、滑石、建材等一大批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独立鳌头。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海城市的经济不断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全市交通、通讯、金融、保险等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全国百强县综合实力评比中,名列57位、财神县第34位,在东北素有“第一县”之称。
如今,海城人民在中共海城市委、海城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定的贯彻党中央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实事求是的确定2010年远景目标的同时、提出了“要面向21世纪,跟踪国际水平,坚持走全开放、深开发、高科技、大市场”的发展道路和追赶东南沿海先进地区为发展目标。海城人民有信心在世纪之交将一个人心齐、民心顺、社会稳、事业兴的新海城带入21世纪的伟大实践中,再展英才,再立新功。使海城真正成为闪耀在辽东半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