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ideology这个字是德崔希伯爵(Count Destutt de Tracy)在十八世纪末的时候所创造,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science of ideas)。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representation)的系统,它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像性关系的再现。
意识形态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
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
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
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当机器人拥有了自我意识后,意识形态是将如何产生的
机器人在未来的数量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们是否是一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不过它们有一个统一的群体利益并指导其行动: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
其次,机器人的思维体系是严格遵照机器人定律的,在其框架下产生的一些列以定律为准则的行为标准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机器人是否具有社会经济基础
首先,人类认可了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如同现在机器生产的地位,这一切的发展是必然的),但是人类终究还是认为机器人属于机器,不是人类在人类社会中即不会具有社会地位,就算智能机器人可以运用它的“智慧“与你交流,你还是会认为它只不过是个机器罢了。一个在社会中没有地位的东西哪怕聚齐成千上万个,也不过是被称为一大堆东西而已。人类对于非人类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特别是那种东西将与人类分享人在这个世界优厚的特权时。所以机器人不管怎么发展,在工厂里不过是被称为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称为商品。
最后一条机器人更是无法达到,没有社会地位哪里有社会经济基础。